帅才必须有运筹帷幄的本领,因为他是领导者与最基层执行者之间承上启下的纽带和桥梁,所以,任用帅才应注意把握好五个标准:
(1)分、明、勤。不分则不能使人心诚服,没有凝集力的集体是什么事也做不成的;不明则是非不清,意图不朗,会使人无所适从;不勤则纪律荒废,事务得不到认真及时的处理。所以,只有将才自身做到分、明、勤,才能带出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2)不怕死,即帅才首先要有一点舍生忘死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作为带兵之将要有身先士卒,敢于冲锋陷阵的精神,才能引导士兵抛头颅,洒热血;作为从政之将,要有献身事业,以身作则的精神,只有把精力全部贯注于事业之中去,才有资格要求自己的属下做到这一点。
(3)不逐名利。为追求功名利禄而来的帅才,必然不会很好地控制个人的欲望,当自己晋升得慢一些时,就会怨气冲天,这样的将才再有才能,他也会影响属下去争抢薪水的高低、待遇的优劣,进而导致为毫厘之利而伤和气。
(4)身心健康。为将之才上要沟通领导,下要联络士卒,既动脑又动手。十分操劳辛苦。如果身体虚弱的人,会因过度劳累而吃不消,容易生病;如果缺乏精神支柱的人,就会因日久而产生厌烦情绪,离心离德,难当重任。所以对于将才来讲,体格强健,精神饱满是很重要的。
(5)忠义血性。如果说为帅之才必须要同时具备以上四点要求有些过分苛求的话,那么这第五点是绝对不可少的。因为帅才有优劣之分,也有擅长的区别,有的人多谋善断,有的人勇敢沉着,有文经之才,也有武纬之士,各自会发挥不同的作用。但无论何种人才,若没有起码的忠肝义胆,血气良心,则最终是无法使人信赖和依靠的。
所以,选拔使用帅才要注意考察这五个方面。(www.xing528.com)
在清末年间,中国历史出现了怪圈,那就是清廷所豢养的八旗军和绿营兵虽然为数达到80多万,但打起仗来却派不上用场,倒是曾国藩自建立湘军之后,力量不断发展,继而繁衍出淮军、楚军、粤军等等,为日后清统治的瓦解埋伏了定时炸弹,也为二十世纪初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种下了祸根。
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患呢?这都与帅才的任用有直接关系。
例如: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入门弟子,对于李的才能,曾国藩持肯定的态度,但对于他的德行,曾国藩一向不敢恭维,认为李年轻气盛,急功近利,太看重金钱,过于讲求实际,如果放在自己身边多熏陶几年就好一些,但是当时的战事异常紧张,为了再组建一支淮军与湘军成呼应之势,非李鸿章这样有魄力,有才能的人出马不可。所以,曾国藩千叮咛万嘱咐送李鸿章回到了家乡,果然,李鸿章很快招募了淮勇,并用洋枪将军队武装起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较早的现代化武装力量。
可是,李鸿章统率淮军之后,并没有像他的老师那样,对清廷唯唯诺诺,而是把淮军牢牢抓在手中,作为个人的进身之阶和政治资本。有了淮军的护驾,他在上海经营的近代企业不断发展。有了淮军的基础。他在山东营造的北洋水师就成了私人的力量;有了淮军的功业,他一个仗接一个仗的打,并且毫不犹豫地从慈禧太后手中领得一枚枚帅印、官印,而最终也领得了卖国贼的骂名声。毕竟,19世纪后半期,是他的政治舞台。
现在我们回眸一顾,不免要探讨一下曾国藩对李鸿章的任用是功绩?是错误?其实历史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积木组合。李鸿章与曾国藩相比,晚一个辈分,在那个剧烈动荡,观念迅速更新的年代里,他不可能像曾国藩一样委曲求全。他比老师的眼界更开阔,他要处理的事务比老师更复杂。所以,对于李鸿章开洋务运动之先河、创造近代海军等功劳,我们不可抹杀,对于他“避战自保”,屈辱求和的行为我们也要批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