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曾国藩用人术:挑选将领,决定胜败

曾国藩用人术:挑选将领,决定胜败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国藩认为,古时候治理军队,先寻求好的将领,然后再去挑选士兵;现在搞军事的人,往往首先招兵,却并不选择将领。曾国藩在这里强调了选择将材的重要性。深切地感到军事人才在决定战争胜败、国家兴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后来主动要求人传话使能投在刘邦的麾下,主要是因刘邦平易近人,能采纳计谋。郦生一献取陈留之计,刘邦立即采纳执行。

曾国藩用人术:挑选将领,决定胜败

曾国藩认为,古时候治理军队,先寻求好的将领,然后再去挑选士兵;现在搞军事的人,往往首先招兵,却并不选择将领。这样做就像拿衣服一样,不提着衣领,结果搞成一团糟,只会自取灭亡。

因此,治理军队,首先要能找到能帮助自己的将领,这就像提衣服要提衣领一样,是管理的关键部位。曾国藩在这里强调了选择将材的重要性。

在我国历史上,历代思想家、政治家都认识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发出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感叹。深切地感到军事人才在决定战争胜败、国家兴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是中国的一个识人的古语,它说明在人才不易识的情况下,相对一般人才而言,千军易得,一将就更难求了。在作为社会生活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的军事领域里,统帅的决心具有重大作用。军事领导人才是统御部队的人才。作为一支部队,一个组织,没有领导人才的控制、驾驭之意,必然是一盘散沙,缺乏战斗力,遇有困难和敌情,定将一触即溃。俗话说,蛇无头不行,讲的正是此理。因此,在识人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识别平时能练兵,战时能打仗的一般军事人才;更重要的是能识别平时能军,战时能指挥作战的各类指挥人才。注意识别、发现和培养、选拔一批能担负起跨世纪重任的军事高级指挥人才。

关于挑选有能力人才来辅佐自己,刘邦之识郦食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史记•郦食其传》记载:郦食其,陈留高阳(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他好读书,家庭贫穷,无以为活,只好在里中当看门人。因其人性情与一般人有异,人们都称他“狂生”。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响应,各国将领为略地经过高阳的有数十人之多,郦生与之接触,觉得他们眼光短小,只顾眼前利益而没有远志;讲究繁琐礼节,自以为高人一等,跟他们谈深谋奇策也听不入耳。因此,郦生深自藏匿。他听人说沛公刘邦,平易近人,能采纳计谋。他认为刘邦正是他愿意追随的人,恨无人代他介绍。沛公刘邦掠地到陈留,其麾下有与郦生同乡的一个骑士归来,郦生便拜托他转告沛公:“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说:“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拉尿)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这位骑士归去,把郦生托他说的话转告给刘邦。

刘邦到高阳驿站寓所,派人召郦生,郦生人见,这时,刘邦正坐在床上让两个美女代他洗脚,郦生仅作揖,而不跪拜,立说:“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刘邦发火骂道:“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说:“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再见长者。”刘邦立即停止洗脚,起来穿戴好衣帽,请郦生上座并向他道歉。郦生就跟刘邦讲六国合纵抗秦的故事,刘邦听了很高兴,问“计将安出?”郦生说:“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人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刘邦采纳其计,立即派他去说陈留县令,率兵随其后,陈留县令果听郦生而归附刘邦。刘邦封郦生为“广野君”。

郦生是个很有才智的儒士。在逐鹿中原的乱世,不只主择臣,臣也择主,郦生观察起义众将,察其言行,都不能成气候,没有一个值得为之效力,于是深自藏匿。他后来主动要求人传话使能投在刘邦的麾下,主要是因刘邦平易近人,能采纳计谋。因平易近人,则能团结人,可以与之相处;能采纳计谋,自己的才智才能发挥,辅佐他以成大事。郦生并没有知错人,择错主,尽管一见面,刘邦傲态毕露,又破口骂他是贱儒,可是当他批评其错误后,刘邦能知错改错,并向他道歉,以礼相待,虚心请教。郦生一献取陈留之计,刘邦立即采纳执行。后来刘邦能图天下,也正因他有这两个超人的优点,即能团结和用五湖四海的各种各样的人,尤其是有众才智之士为之出谋献策,而他能采纳;能“解衣衣人”,慷慨分土封官,使众多的猛将为之奋战沙场,终于打败项羽而创建西汉王朝。(www.xing528.com)

利用贤人来打天下,统治天下,先于刘邦的其他一些英明的帝王都曾用过这种方法,而且总是屡试不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已经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得到了周天子的册命,代之出现的是韩、赵、魏三个新兴的国家。在魏国,促成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国君是魏文侯。这一年,他已经执政二十二年了。此后,他在位十六年,继续推行改革的措施,使魏国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逐渐强大,成为战国初年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在这个改革图强的过程中,尊贤任能对魏国的繁荣起了重大作用。魏文侯尊贤至诚,他的老师田子方认为:“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魏文侯对此深信不疑,因此他对贤士十分尊重,就是对拒绝做官的贤士也照样礼敬。他对贤士段干木拒不出仕不仅不生气,反而送去百万俸禄,对他的礼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魏文侯并不是做做样子,而是实实在在按才任用,由于他尊贤任能,用人不疑,使他在当时获得了很高的声望,一大批贤才都涌向魏国,在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吴起李悝西门豹等政治家、军事人才的帮助下,开创了魏国历史最为辉煌的时代。

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当时第一流的贤才,如王翦、王贲、蒙恬李斯、尉缭、姚贾等。他们有的是军事家,有的是政治家,有的是外交家,他们都不是秦人,却在尽心竭力地为秦国效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固然离不开秦国本身已经取得对山东六国的明显优势的吸引,然而众多杰出人才来到秦国以后,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才干,为秦国制定和实施克敌制胜的谋略,最为关键的还在于秦王赢政知人善任,海量容才,以卑恭谦逊的态度和豁达的胸襟对待臣下和纷至沓来的宾客。正是一代雄主过人的眼光和胸襟,激励着大臣为秦的统一运筹于帷幄之内,武将也为之驰骋于千里疆场。尉缭、李斯等文武大臣都竭忠尽诚地为秦国效力,来报答秦王赢政的知遇之恩。尉缭根据自己的反问计设想,同时综合他人类似的建议,并借鉴秦国历史上施行反间计的成功经验,为秦壬制定出统一天下的总战略方针:用间与用兵相结合,政治瓦解与军事进攻相结合。根据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秦国相继灭掉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王朝。在统一过程中,秦王赢政折节纳人和知人善任,充分调动了文臣武将为秦效力的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为秦的统一发挥自己的才干,为秦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治理国家确实需要贤士,但更根本的还需要依靠民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兴亡决定于民心的向背,这是亘古未变的真理。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为政者如果不以人民为念,轻则亡身,重则亡国。因此古代一些英明的执政者为赢得民心,获得政治资本,也能做出一些示范。例如,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猛攻荆州(今湖北江陵)。当时正以客卿身份居住荆州数年的刘备受命负责御敌之事,不过接到曹操领军来袭的报告时,敌军已经迫在眼前。在当时的情形下,只有撤退而已。结果,无数仰慕刘备仁德的百姓都跟着他走了。带着一大堆碍手碍脚的非战斗人员,使得行军速度缓慢下来,如此下去,被曹操追上,是旦夕之间的事情,有人建议抛弃随军的百姓,刘备却以凛然的态度说:“要完成大业,必须以人民为根基,这么多百姓由于仰慕我而跟来,我怎么能丢弃他们不管呢?”刘备所强调的民本主义,当然和近代的民主主义不同。然而,在绝对专制政治统治形态的当时,以保护人民为优先的君主,可以说是对民众力量的正确认识。

另外,像刘备“三顾茅庐”,力请诸葛亮的故事也是人人皆知。我们前面提到的台湾企业家王永庆效先人之行,五访“茅庐”,方请得当今台塑集团的首席顾问丁瑞铁先生。丁瑞铁在台湾金融界颇有地位。1964年,台化公司成立前夕,资金短缺,经企业家陈逢源介绍,王永庆认识了丁瑞铁。当时丁瑞铁任大同公司协理,因而婉言谢绝了王永庆邀他到台塑的诚意。但是王永庆没有放弃,他深深知道人才难得,于是效刘备之法,先后五次盛情邀请丁瑞铁。在真诚的感动下,丁瑞铁终于答应了王永庆,决定赴台塑效力。丁赴任后,就创下了民营企业直接向国外取得长期低息贷款的先例,台塑所需要的资金就此解决。目前,在丁瑞铁的鼎力相助下,台塑创下了台湾化纤纺织第一位、民营制造业第三位的成绩。

求才贵心诚意挚。王永庆的成功莫不归因于他求贤若渴的执著,这也反映了一个明星企业家应有的风采。

在当今世界各国,领导人也十分注意集中有才能的人的智慧和力量,因为它是领导者重要的领导原则和工作方法,否则“单枪匹马”是做不成大事的。1956年6月,李光耀出任新加坡总理,尽管他有雄才大略,但面对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新加坡,他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创建大业,首先需要有一大批第一流的经济专家和其他各方面的精英人才。为此,李光耀以他那博大的政治胸怀,为创建一个现代化的新加坡而广泛地招贤纳士。

李光耀首先起用的是吴庆瑞。此人毕业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是当时新加坡较有名气的经济博士。李光耀十分欣赏他的才华,于是任命他为财政部长,负责全面的经济整顿与改革。后来李光耀两次遇到经济难题,都是这位得力助手帮助他排忧解难的。除了吴庆瑞之外,李光耀所选拔的内阁人员中,个个都是专家里手。原国家发展部部长林金山,在助手侯永昌、郑章远的协助下,成功地解决了新加坡最严重的房荒问题。对此李光耀深有感触地说:“正是这三位身居要职的杰出人才把几乎失败的事业化为成功!”

从新加坡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李光耀就十分重视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特别是对那些年轻有为、专业程度高而且能胜任国家高级领导的尖端人才,更是爱惜备至。从七十年代起,他就注意培养第二代接班人。他认为如果能有一批杰出的年轻人承前启后,国家领导层就能继往开来。1984年,人民行动党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首次自我更新的大改组,推选了20名30岁至40岁的中青年人进入议会,他还任命了一批30多岁的青年人担任各部的政务次长。1985年7月组成的经济委员会,李光耀大胆地让位年轻一代的领导人,充分发挥年轻人的才干。李光耀曾在宣誓仪式上豪迈地讲:“1959年我当‘冲锋’,1981年转为‘中锋’,今天我们‘中锋’的角色让给年轻领袖。他们已经受到了各自角色的考验,我现在退当‘守门员’。”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光耀大胆起用年轻人的方略是正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