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曾国藩用人术:不拘一格选人带来弊端

曾国藩用人术:不拘一格选人带来弊端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的来说,衡量人才要不拘一格,评论事情不能过于苛刻琐细。选择人才,应以德才为本,而以资序为末,要不拘一格,大胆选用。按曾国藩的说法如此选用人才会带来三大弊端:第一,贤愚不分。要像曾国藩那样“衡材不拘一格”,那样才会使自己的事业得以发展。曾国藩选用人才,往往就大胆录用,不拘一格。一天,曾国藩已招见多人,倦极不见客。青年人也不气馁,大有不见曾国藩不罢休的气势。

曾国藩用人术:不拘一格选人带来弊端

曾国藩认为,古代人评论将领之材,往往神乎其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相比,各种各样的长处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没有一条短处。这恐怕是史书上过分渲染的话,不是将领必须具备的品德吧。总的来说,衡量人才要不拘一格,评论事情不能过于苛刻琐细。不要因为一点点腐朽就丢弃几抱粗的大木,也不要因为几个小网眼跑掉大鱼

选择人才,应以德才为本,而以资序为末,要不拘一格,大胆选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才者毕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以资历为序,择人而用者,多有发生。有的甚至成为一些领导者的习惯做法。按曾国藩的说法如此选用人才会带来三大弊端:

第一,贤愚不分。人之才能各不相同,而人之时日,不差分秒,假如循序渐进,等授其职,必然造成职同而才不同,位等而能不均。有的能当其位,事半功倍;有的则勉为其难,事倍功半;有的甚至敷衍塞责,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事毕功成必需各方配合,既然有勉为其难,敷衍塞责者,必会出现左进右退,前松后紧,上急下缓状态,那么,成事之望,又从何谈起。宋代的章得象,“终日默然,如不能言”,一向以无所作为著称,也居然一步一步地做到丞相南宋时陈亮就指责这种用人法是:“凡事必集议,除授必资格,才者以跌弛而弃,不才者以平稳而进;正言以迂阔而废,巽言以软美而人;奇论指为横议,庸论谓有典则。”若都以循序进以章得象等庸碌之辈,则必国弱民穷,“朝纲”尽失。

第二,赏罚不明。南宋通议大夫叶适曾说过,如果选拔人才只是“计日月,累资考”,“资深者叙进,格到者次迁”,那么,“贤否混并而无所别”,人们只能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因为,虽然不能把升迁擢用作为奖赏的手段,但是,不能否认,升迁本身确是对贤能有功者的信任、重用,确能对人产生一种鼓舞力量,尤其是那些心怀大志,事业心强,待机一展宏伟抱负的贤能之士更是如此。所以,古人说:“大贤不待次而举,大恶不待次而诛。”否则,将造成赏罚不明、法制不存的混乱状态。

第三,阻塞才路。“限以资历则取人之路狭;不限资历则取人之路广。”择人以资历为序,“先到为君,后到为臣”,“先进山门为师,后进山门为徒”,必然使贤者望而止步,能人避而他就。因为,贤能之士满腹经纶,本可一展抱负,现在要其年复一年,等待时日,空怀“绝技”,如同乞丐,岂不有负“十年寒窗”,而且天下之大,容身之地颇多,“此山无食,便去他山”也就未尝不可。汉时,刘邦对这个问题就非常注意,他从不计较个人的出身和资历。在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大多来自基层,有的甚至刚来投奔就委以重任。例如陈平投归刘邦以后,立即被任以护军中尉之职,并昭示全军,树其威信,正因为如此,天下志士能人,争相投奔,竞相尽职尽力。宋朝嘉祐二年进士考试,欧阳修任主考。当他读到应考的苏轼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言,不禁拍案称绝:“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苏轼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北宋文坛巨擘。假如欧阳修以资历取人,初出茅庐的苏轼岂能“出人头地”,后来居上。

既然,以资历取人弊端很大,那么,作为一个领导者就应力求戒除。要像曾国藩那样“衡材不拘一格”,那样才会使自己的事业得以发展。

曾国藩选用人才,往往就大胆录用,不拘一格。曾国藩兴办洋务的得力干将薛福成就是通过这种不拘一格的求贤方式进入曾氏幕府的:

同治四年(1865年),在古城金陵恢复已中断十二年之久的江南乡试,初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亲自主持,乡试结束,曾国藩收到署名江苏无锡落榜秀才薛福成呈送的治理两江方略《上曾侯书》。薛福成在洋洋洒洒的万言书中,提出“养人才、广垦田、兴屯改、治捻寇、澄吏治、厚民生、筹海防、挽时变”等八项建议,并在每项建议中都附有具体实施方法。全篇呈词条理清楚;文笔流畅,曾国藩大为嘉许,不久便召见他,在谈话中,曾国藩得知薛福成饱读经世之作,不仅胸怀治国天下的宏伟抱负,而且具有改革内政外交的真才实学。因而不嫌薛福成不擅八股文,只是一个落第秀才,当即揽其人幕。此后,薛果然不负所望,一直跟随曾国藩南征北战,深受曾之器重。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月,薛福成出任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以后又越次升补为左副都御史,并以其所撰写的大量的政论、奏疏等等,被公认为当世谈时务的巨擘。

另一得力助手罗萱的人幕也颇具传奇色彩:

曾国藩奉命办团练,招揽人才之时,“湘乡奇伟非常之士,争自创磨立功名,肩相摩,指相望。”罗萱是最早应募到曾门的人之一。传说当时每天都有百十人到营中报名,曾国藩一一召见,问询长短,稍有才能的人都留下来。一天,曾国藩已招见多人,倦极不见客。正在似睡非睡时,忽听外面有吵声,起身向窗外一望,但见一位身材不高,只穿一件单衣的青年人被守门人拦住。青年人声音琅琅,气质非凡,但任凭怎样讲,守门人仍不放行。青年人也不气馁,大有不见曾国藩不罢休的气势。正在僵持之际,曾国藩推门而出,并喊住守门人,对青年人说:“听君的声音爽朗圆润,必是内沉中气,才质非凡之人。”遂将其引入上宾之位,俩人叙谈起来。这位敢闯军门的青年姓罗,名萱,字伯宜,湘潭人。其父汝怀,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曾任过芷江学训导,候选内阁中书,以学行闻于时,著有《湖南褒忠录》。罗萱生有夙慧,工诗文书法,能传其父学。为诸生,屡列优等。倡导经世之学,领湖南诗坛风骚数百年、著名的封疆大吏贺长龄,以“家风不可及”闻名遐迩的新化邓显鹤、沈道宽对他都很器重。随后,曾国藩立即决定让罗萱掌管书记,日常文牍往还,也一并交给了他。

曾国藩率湘军东下时,罗萱以亲老欲辞,但曾国藩写信请他人府,并说:“今专足走省,敬迓文旆,望即日戒涂,惠然遄臻,无为曲礼臆说所误。蟾蜍裹沙而不行,於菟腾风而万里。士各有志,不相及也。千万千万!祷切祷切!”。咸丰五、六年(1855~1856)间是曾国藩处境最困难的时期。军马倥偬,而客居江西,兵饷皆不宽足,又受太平军石达开部不时攻袭,常常是停泊船上,不用说安生休息,性命也时有不保。为了取得朝廷的信任,还必须经常奏报军中缓急。而罗萱上马操剑,下马走笔,兼具文武,形影不离,是难得的人才。曾国藩每有上疏,罗萱皆操笔如流。有时“警报骤逼,势危甚”,罗萱也“甘心同命”。又时常调节诸将之间的矛盾,使各当其意以去。六年,翼王石达开入江西,攻陷瑞、临、袁、吉;抚、建诸郡,省城孤悬。罗萱领湘军三千人攻建昌,城即破,但太平军援军忽至,都司黄虎臣战死,城未攻下。于是曾国藩又令其攻抚州,将至,又得知曾国华、刘腾鸿等自鄂援江攻瑞州,曾国藩又令他自抚州赴瑞合攻。在瑞州,罗萱与刘腾鸿等与太平军展开了殊死战,八战皆捷,取得了瑞州战役的胜利。(www.xing528.com)

曹操在这方面也是用人高手。

许褚只是乡间一名壮士,一到曹操手下就被拜为都尉,赏劳甚厚,他果然不负重望,作战勇猛无比,多次在危急时刻,舍身救下曹操性命,正应了那句话“古来忠烈士,多出寒贱门。”不以出身门第取人,使才干卓越的“卑贱者”脱颖而出,这才是真正的选才之道。反观今天有些领导者,在实践中常犯“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的错误柳宗元就此责问过:若国家官员一定出自仕宦名门,那么即使他一无是处也要用吗?出自平民,即使他才堪重任,也是要弃之不用吗?如此说来,任用官员,是取他的才干呢,还是取他的姓氏呢?由此,我们更应该学习曹操的选才魄力和勇气。在西安市举行的一次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聘大会上,许多农民被选拔进公务员队伍。

其实,历史上有众多出身寒微的人才,都曾被破格提拔,成为一代英豪。早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做过厨师的商汤辅相伊尹,被商汤慧眼识英雄,破格提拔为相,使商汤功霸天下。秦国大夫百里奚曾以乞食为生。他原为虞大夫,虞亡时被晋国俘虏。作为陪嫁之臣送入秦国,在秦国喂牛;出走至楚后,又被秦穆公以五张黑羊皮赎回,故号称“五羊大夫”。公孙枝将其荐与秦穆公,请求委以官职,秦穆公不了解百里奚,说,用五张羊皮换来的人,还要委他官职?岂不为天下人耻笑!公孙枝说,举贤任能,世人都会认为你君王英明,臣民顺服,会有什么人耻笑你呢?穆公遂用其为大夫。穆公在百里奚的帮助下,将国家治理得越来越强大。这个事例说明,只要是人才,无论其出身如何微贱,都应当委以重用。那种用“有色眼镜”选才的人,只会使人才外流、人才荒废。

因此,像曾国藩所讲的,选才不要凭资历。

在选拔人才不凭资历方面,曹操堪称是一位出色的领导者。他与袁绍兄弟之间在选才是否论资历问题上曾有过一场尖锐的冲突,当时十八路诸侯在汜水关前被董卓的大将华雄打得束手无策,无人敢应战。关羽自告奋勇,愿前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袁绍问是何人,又问现任何职。公孙瓒介绍关羽是跟随刘玄德的马弓手,袁术立即大怒说,你怎敢欺负我各路诸侯没有大将?凭你一名小小的马弓手,就在此胡言乱语,给我打出去。袁绍也在一旁添油加醋,说什么用一名马弓手出战,必被华雄耻笑。曹操却极力阻止袁氏兄弟,坚持让关羽出战,并叫人“酾热酒一杯”,以壮行色。关羽这才“停盏施神勇,温酒斩华雄”,立下“威镇乾坤第一功”。这时曹操非常高兴,而袁绍却仍大怒,并把关羽、张飞都赶出了大帐。曹操批驳袁绍,得功者应该赏赐,为什么要计较出身的贵贱、资历的高低呢?然后,为刘、关、张三人送去酒肉进行抚慰。在这里,曹操的惟才是举不计资历的选才主张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袁氏兄弟的任人惟贵任人惟资的旧观念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两种不同的选才观,为袁氏兄弟的覆灭和曹操的胜利埋下了令人信服的伏笔。

古人曾经指出:“资格为用人之害。”资格这把软刀子,不知虐杀了古往今来多少有用之才。任人只看资历,只看过去的业绩,依仗特权论资排辈,在我国古代几乎代代相传。时至今日,许多企业的领导者在选拔中层干部和管理人员的时候,也不自觉地戴上“有色眼镜”,以资历来评选人才,使企业的有识之士不被提拔、任用,这不能不说是这些企业领导者在选才的观念上还带有封建士大夫的色彩。一个社会、一个组织,用人唯资,就会僵化和凝固,就会失去朝气勃勃的生命力,从而停止前进的脚步。曹操的选才正揭示了这个道理。

同样,真正地不拘一格,还需要选才不要以年龄的大小为标准。

年轻,未必都不堪重任。曹操所选的文臣武将大多是英俊青年。荀彧投靠曹操时才29岁,因其屡立功勋,从司马升至尚书令郭嘉27岁就被曹操拜为祭酒。曹操与郭嘉论天下事,深为其才智所折服,郭嘉追随曹操11年,多立奇勋。除曹操外,东吴的孙权重用的大多也是青年人。周瑜33岁挂帅,东吴老臣多不服气,资辈最高的程普被任以副将之职,心中更为不服。程咨回来告诉程普说周瑜调兵如何动止有法,程普惊赞,乃亲诣行营谢罪。在事实面前,程普不得不佩服孙权的任人选才。鲁肃投奔孙权时才20岁,但能充分发挥其才智,贡献杰出。

以上这些史例,都说明一个道理:只要有才智,年纪轻轻负以重任,干大事是完全可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