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万年研究成果:从血性到神性的笔墨交响

刘万年研究成果:从血性到神性的笔墨交响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绘画以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刚柔结构形体,创造形象。神山圣水图音乐的音响与绘画的气韵是异质而同构、相异而相通的。从《神山圣水图》组画来看,与其说是一组西藏山水绘画作品,不如说更像一支雄浑壮阔的雪域高原的交响曲。

刘万年研究成果:从血性到神性的笔墨交响

刘万年先生作为“西藏山水画派”的创始人和奠基者,用近半个世纪的苦苦探寻,开辟了中国山水画的全新表现领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绘画技法。他的山水画,既有传统的艺术精神,又具时代风神和深邃沉静的情感内涵;以独具的哲思明辨精准地表达出自然的和谐、神圣之美,同时其代表作品《神山圣水图》又如同一曲表现雪域高原的音乐交响曲。

音乐通过声音在时间持续中表现感情,不同的声调、节奏、旋律组成的乐意,可以说是一条情感的流水线。绘画以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刚柔结构形体,创造形象。绘画中的线条是经过审美情感净化了的,虽静犹动,富于节奏感、韵律感,与音乐无形的、声音的流水线有着心理动力学上的相似性。这就使得艺术家能够把时间持续的音乐与空间并列的绘画沟通起来,用无形的声音“画”出形象,用有形的形象“造”出音响。

神山圣水图(088)(www.xing528.com)

音乐的音响与绘画的气韵是异质而同构、相异而相通的。绘画时间和音乐空间都是想象的、派生的感觉。在审美活动中,实感与幻感结合,虚实相生,不即不离,相互映发,心领神会,方能品尝出“味在酸咸之外”。我们聆听美妙动人的乐曲,有时眼前呈现出一种“鸢唳飞天,鱼跃于渊”的生动景象;观赏气韵生动的画作,也会感受到“寂寞无声而耳听常满”,这正是艺术通感所表现出的超越形迹的审美效应。现代绘画同音乐一样,具有象征性功能。音乐的象征性主要是通过声音的某种属性表现出来的,其中音色是其表现的重要手段。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祝英台》中,有一段表现梁祝在楼台相会的音乐,作曲家用小提琴象征女性,用大提琴象征男性。绘画中的色彩也具有象征性功能,如见黄色联想到阳光,见蓝色联想到大海,见绿色联想到田园。现代绘画就是利用色彩的象征作用及联想心理效果将各种色彩进行组合,以达到不需物象的纯色彩表现。如康定斯基《印象三号》,画面构成和色块处理具有一种象征性,左半部小色块是众多的听众,画面上部大黑色块表示舞台上的大型平台钢琴,由大面积的黄色与黑色统治着画面,并形成鲜明的对比,几小块红色和蓝色点出它的强声部,如同在演奏一首色彩交响乐

现实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本源。音乐无论怎样抽象、空灵,超凡脱俗,玄妙莫测,也并非如有人所说的,是无内容、纯形式的艺术,是什么“上界的语言”;而是以声音为艺术语言,对现实生活作出审美反映。《乐记·乐本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卢,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西方谚语云:“音乐乃宇宙间共同的和谐。”我国《乐记》也说:“大乐与天地同和。”我国古代绘画创作主张“意在笔先,画尽意在”,音乐也强调“意先乎音,音随乎意”。艺术家感物生情,形诸于声,便产生了和谐、悦耳的音乐。无物何以生情,无“情”何以有“意”,无“意”则音无所“随”,当然也就没有音乐。音乐家在对客观事物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乐思,以不具空间形态的、流动的声音表现出来。它不能直接描写引起人们喜怒哀乐情绪的事物,却以音响结构与有形事物的律动,形成异质同构、同感对应的关系,这是音乐与绘画通感的重要关节点。从《神山圣水图》组画来看,与其说是一组西藏山水绘画作品,不如说更像一支雄浑壮阔的雪域高原的交响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