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虚静与静思:刘万年研究展示感悟与美学

虚静与静思:刘万年研究展示感悟与美学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虚静”与“静思”“空静”“澄怀”“净心”等概念相通,而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指的是不受任何干扰,专心致志于精神状态。所以,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在刘万年先生的画中,没有传统山水画中经常出现的蹊径、亭台、楼阁、舟桥等元素,而是以极简的山峰和石头以及烟云这些有限的画面构成元素,传达出一种静谧幽远的审美特性。

虚静与静思:刘万年研究展示感悟与美学

虚空而空灵的山水境界,是画家濡染佛禅老庄,虚静其怀悟解天地山川自然、生命的活泼自在而又至美无言的大化之境。

“虚静”先由老子提出,庄子发挥。“虚静”与“静思”“空静”“澄怀”“净心”等概念相通,而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指的是不受任何干扰,专心致志于精神状态。所以,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而禅宗强调:“以无着心应一切物,以无碍慧解一切缚。”道释两宗都十分重视心境的澄净和安详,因为内心虚静尘心俗虑自然摒弃,外物才能映入,换句话说,惟有清灵空淡的内心,才可以令外物进入而传自然之神,达到“含道映物”的境界。

刘勰云:“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藏,澡雪精神。”(见《文心雕龙·神思》)行文作画都需要清除旧习的局限和思维的障碍,并在静思中逐步深入。刘万年先生从艺、治学、为师都以虔诚、平和与包容的心态对待,因而他的思维既没有沉重的包袱,也没有过多的束缚,显得十分自由、活泼和开放。他对文艺界久争未果而又无法回避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共性规律与个性风格等问题从不轻率地下结论,常常潜入更加广博和深邃的思考,并将自身放入当代艺术和艺术史的坐标中进行考量,进而寻求艺术家个体的位置。他秉心养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渐渐地造就了具有当代特色的艺术个性。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十六章》)只有心灵达到虚无的境界,方能保持清静的心态,不受外界欲念的影响而烦恼,回到根本上就是静。从刘万年先生的作品中感受最深的就是“静”。

哲学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关于自然的定义,宗教则为哲学方式增添了生命和精神。天地与我并生,天地与我合一,庄子打开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屏障,人开始与天地精神往来。刘万年先生以哲学的方式创造出了他独具特色的梦中西藏。(www.xing528.com)

黄宾虹说,“入画则静。静存乎心,动在乎手。心不静,则乏领悟之神;手不动,则短活泼之机。动根乎静,静极则动,动斯活,活斯脱矣。”可见,观照自然的心态要静。这是领会大自然精神实质的前提,具体的用笔着色要灵动,这样才能使画面透脱生动,不僵不滞。“意远在能静,境深尤贵曲。”(《黄宾虹画语录》)如果存有清脆明澈的马蹄声和藏民的清唱,它也接近了天籁之音,又像一首诗,不是在搅扰人们的生活,而是牵引我们走进那无比诱人的高原之境,走进画家的心灵世界海德格尔说:“艺术的本性是诗。”从这个意义上说,刘万年先生直接触摸到了艺术的本质。

赏读刘万年先生的西藏山水系列后会感受到一种盎然的诗意,高原的辽远和沉静,在色墨的氤氲变化中更加凸现了一种新的情趣。这种情趣不同于其他水墨画家的水墨画,它显现出很强的独立性。刘万年先生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才找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画方法:打湿所用的宣纸,这样不会留下每一笔之间的水纹,笔触不是传统的勾斫和中锋用笔,更像是“擦”和“扫”,并且选择在宣纸半湿半干的时候画,火候的把握显得至关重要。另外,物象间的晕染层次、概括程度、深浅变化的不同,都拉大了画面的空间距离,是相对真实的空间感觉。在水墨中,如果也按物象描画的具体程度和深浅变化处理空间,则吃力不讨好,有甚者会完全失去其艺术性。刘万年先生采取减少层次变化、巧妙利用空白的处理手法,避免了烦琐和细碎可能带来的匠气。同时,有意弱化对细节的描述,状貌取神,而重在神韵。更加加强对高原风情梦幻般的感受,在用笔和使墨上都保持了平和、朴素、整体的审美取向,不求飞扬和洒脱,取不事雕琢、穆如清风的境界。

高原的文化和艺术特质是独有的,这迥异于南方“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缠绵悱恻,也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它存有一种茫然、空寂的美。这种特征,成就了刘万年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刘万年先生的画中,没有传统山水画中经常出现的蹊径、亭台、楼阁、舟桥等元素,而是以极简的山峰和石头以及烟云这些有限的画面构成元素,传达出一种静谧幽远的审美特性。他在画中基本上抛弃了传统山水画的一些皴法,代之以与山水风格相吻合的表现手法,从而显示自己绘画在语言上的独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