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万年先生的西藏山水画作品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精神有很深入的领悟,能始终把山水画史作为“技”来研究,进而服务于自己作品的创新,使传统的传承、弘扬能落实到实践的实处,以开拓自我面貌。用苏轼的说法,便是艺术的境界应该是“由道而技”,在二者不可得的情况下,无道而技,还不妨“技进乎道”,而“有道无技”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艺术只剩下了观念,只能说是艺术之“过”而决不能说是“功”。
中国画的文化性,决定它包含着“技”“艺”“道”三个层次。技能从来是艺术活动的基础,是一种手艺,齐白石从不讳言这一点,一方“大匠之门”的印章道出之一信息。中国画“逸”“神”“妙”“能”的四品标准,把能品置于末位,未必是一种轻蔑,因为能品中也出现过大家。但他们有更高的目标,他们有更高的精神文化的追求,因为他们从来自视为文人,视绘事为一种崇高的自我精神享受,而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感又特别强,“修”“齐”“治”“平”的理想不可动摇,即使处在道家“无为”的心态下(大多在宦途不得意时),依然赋予山水画“寄意林泉”“含道映物”的功能。古人所讲的“畅神”“林泉之志”“代山川而言”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种种形而上的精神追求,无不表明山水画“技进于道”的过程。在当今世界上,人类对物质欲望的无休止追求和西方艺术的非理性发展预示着未来的危机,令人心忧。只有中国画的人文精神和它在亿万中国人中的无尽生命力,昭示着希望。回顾百年来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文化自虐的心路历程,把专制统治者造成的封闭落后,统统归罪于本民族文化传统,从而不断地加以诟病、批判直至演变到“文革”中的“大破四旧”的彻底毁弃,民族的文脉遭到极大损害,维持民族社会稳定的基本道德伦理观的丧失、传统文化的消解和素质的降低,其历史的负面代价,于今逐渐感受其沉重了。那么,文化的消解带给中国画的也不是红利——尽管中国画生命力顽强,文脉不息,而且随着当下市场经济的节奏而快乐地起舞。但是,我不免有杞人之忧:在当下普遍的文化缺失的背景下,在迫切的消费需求的推动下,以及由此引发部分画家——尤其是一些中青年画家——浮躁心态中的种种急于求成、急于求“脱”的情况,以及竞相“跟风”“向钱看”的情况,中国画和中国山水画能否逃脱“道”退于“技”的宿命,需要我们认真地去关注。
品读刘万年先生的西藏山水画艺术,的确感到一种兴奋,一种激励。面对当下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刘万年先生以稳定、成熟、自信的心态,沿着继承和发展的道路走下去。“正本清源,贴近文脉”的作品及其正在思考的问题,使他站到了传统与当代的交汇点上。“正本清源”就是清醒认识自身的文化身份,搞清楚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历史渊源及彼此短长,相信中华文化的“中庸”“和谐”的基本精神正是照亮未来世界的一盏明灯,由此及于中国画艺术的兴衰,明确自身的使命。刘万年先生在深入传统中感受和理解传统,表明了他对于传统精神的生命力和未来前景的坚定信念。他从生活和自然中获得灵感的泉源和无尽的素材,更从古人的不可以沉重虔诚的寻求到精神的力量、成功的秘奥和艺巧的规范,成就了他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www.xing528.com)
当代山水画的传统,包括了百年来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李可染、傅抱石、赵望云、石鲁、关山月等北京、金陵、长安、岭南画派的画家们努力深入生活、继承传统所取得的成就,那是一笔丰富而宝贵的财富。刘万年先生的成长之途,就是在这些前辈们的光芒指引下,步入坦途。比起前辈来,他的幸运在于更少受到极“左”文艺政策的干扰。新时期近30年来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和对艺术不倦探索的精神,终于使他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彰显了个性,艺术成就也为各界所肯定,从而成为当代山水画坛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刘万年先生的艺术成就,首先是精神内涵的丰富。他对传统绘画的索解和大自然的体察关照,对艺术境界的独具个性的追求,体现出画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和努力寻求未来发展空间的自觉。刘万年先生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和几十年来对大自然的性灵投入,以及多年不懈的艺术锤炼,终使他的艺术境界达到单纯质朴、风格独特而骨骼劲健、气息清朗、肌体丰满、文质相映的高度。另外,笔墨意蕴所包容的深刻的人文精神,是中国画从技法语言的层面,进而升华至“道”的形而上层面不可或缺的。虽然发生过“笔墨等于零”的争论,对于中国画来说,笔墨不仅是它赖以存在的躯干,更是它的灵魂。正如油画不能没有色彩,而色彩又决定油画的优劣一样,笔墨的重要似更过之。在笔墨点画之中不但能够看到画家的功力修养,乃至人品性格,这正是中华文化精深奥妙所在。所以笔墨从来又是评判中国画的重要标准。刘万年先生的风格特性,更有力地表现在他的笔墨上。他对传统理解独到,用功最深,以雄莽恣肆、浑厚华滋形容殆不为过。黄宾虹的诗“力挽万牛要健笔,所以浑厚能华滋。粗而不犷细不纤,优入唐宋元之师”,值得我们玩味。他的笔墨飘逸空灵,若不经意,清而不轻,逸而弥厚,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并加入现代人的意识,是画家多年禅学修习和思虑通审的结果,也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屡遭斫伐而仍在中国人基因中沉淀下来的温、良、恭、俭、让的品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