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浓郁自然崇拜意识:刘万年研究成果

浓郁自然崇拜意识:刘万年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万年先生的西藏山水画首先体现的是自然崇拜意识。中国文化提倡“天人合一”概念,就是自觉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但对作为最高品第的“自然”并没有做明确界定。同时神与形必须结合为一个浑然的统一体,才能达到“自然”的境界。创作自然而然地展开、完成,不以画为意,而画却又自然成为作者精神心意的自由抒发,不刻意追求,却达到了所要求的目的。这是以心悟手、自然而然为标准。

浓郁自然崇拜意识:刘万年研究成果

刘万年先生的西藏山水画首先体现的是自然崇拜意识。他作品中的苍茫、悲凉,所营造的空间是十分广袤无垠与浩瀚无边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上,反差极为强烈,人总是在自然的包围与挤压之下;而且,与自然相比,十分渺小,能体现出对大自然的崇拜敬畏之情,加上主观处理与个性手法的表现,西藏山水获得了深沉、浑然的“天地大美”的浪漫气息,成了一种雄健精神与力量的象征。

一是面向自然,走近自然,用一颗静默的心灵去感受天地之大美,去营造那种单纯、朴素、浑厚的氛围,在蕴含着一种古风中表达独特的情感意向、审美向往与艺术追求。

神山圣水图(064)

二是原始古风倾向。刘万年先生的西藏山水画以特定的气息与神韵,展示了西藏山水独具的古朴、粗犷而又醇厚的原始风情——近乎原生态的雪山、高原中蕴含着经久不衰的力量,这种力量在画面中让人心情激荡,在人的心灵深处持久地颤动,令人回味不已。西藏山水包含了原始的质朴,因而显得格外淳朴、真挚,不虚伪、不矫情,富有野性,并在人的心中唤起庄严而又悲凉的审美情感。刘万年先生追求的是朴素的古风,不以雕琢眩人耳目,而以韵味、情思和不可言说的空灵、浑茫,让人留恋感怀,并获得历史的纵深感,引发我们对新旧交替的文化思考,使作品渗入历史感而变得凝重浑然。

三是浪漫主义的复归。刘万年先生的西藏山水画,不是客观地再现生活,而是主观地表现生活,是强调对山水的主观感受而非客观真实的再现。那些苍茫的群山,飘动的云烟,都是经过心灵过滤并呈现主观色彩的意象。因而,在苍茫的笔致下,能体现出最深沉的情绪,营造出诗意的感觉,在一种想象中把主观表达推向一种境界。

中国文化提倡“天人合一”概念,就是自觉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这不仅是哲学艺术崇高的目标,而且也是中国画的宗旨,即通过视觉语言表现宇宙精神,这种理念实际上追求的是一种宽阔、博大的襟怀,从刘万年的西藏山水画中所阐释的也正是这种蕴意。

中国的哲学思想很重要的就是“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发展,刘万年先生的作品所传达的就是这种精神。中国艺术历史都比较注重雄浑与厚重这样的品位。当代中国民族崛起,艺术上也要提倡雄强的东西,这也正符合当代民族精神,同时又能体现出西藏山水的独特风貌。(www.xing528.com)

作为绘画最高品第首先提出者唐代的张彦远说:“自然者为上品之上……余今立此五等,以包六法,以贯众妙。其间诠量可有数百等,孰能周尽。”他把画品分为九等,并只将自然、神、妙、精、谨细分列于前五等。张彦远对此“五等”是与谢赫的“六法”相互包容来论述的。但对作为最高品第的“自然”并没有做明确界定。我们从张彦远画论综合分析得出,“自然”品第的基本内涵就是最高层次的神形合一。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这里论述了神与形的关系。“骨气”即神,指的是内在的生命力。张彦远认为表现了神,则形自然就在其中。同时神与形必须结合为一个浑然的统一体,才能达到“自然”的境界。要达到这点,关键在于“立意”和“用笔”。

“守其神,专其一,合造化之功,假吴生之笔,向所谓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也。”就是说,“意”作为自我生命力,必须贯穿于作画的全部阶段。不光体现在提笔作画时,也体现在作画前的准备阶段,甚至体现在作画后。只有做到了“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才可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出物象全部的“气韵”。“立意”必须落实到“用笔”,虚静心灵必须落实到现实的笔墨之上,这样才能把客观形象的气韵表现出来。

张彦远还指出:“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愈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不知所以然而然。”这就是“无意”之旨。创作自然而然地展开、完成,不以画为意,而画却又自然成为作者精神心意的自由抒发,不刻意追求,却达到了所要求的目的。这是以心悟手、自然而然为标准。刘万年先生在他的西藏山水画创作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心意精神与天地造化的沟通,以天地生命充实、熔炼、拓展自我的生命,使之与自然万物化合为一体,成为一片生机盎然、古今融会的天地境界,即自由境界。

神山圣水图(0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