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晋、十六国史的著述及其研究成果

两晋、十六国史的著述及其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晋南朝时期,关于晋史的撰著不下二十余家。总括西晋和东晋约一百六十年的史书,是宋末臧荣绪所著的《晋书》。此后,臧书约亡于安史之乱。根据《隋书·经籍志》的著录、《晋书》载记之所述以及类书的征引,关于十六国时期各国的历史书籍不下数十种之多。关于十六国时期历史的最重要著作,是北魏崔鸿的《十六国春秋》。他的历史观超越了当时长期分裂割据、南北敌对的国家政权界限,是高明的,是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历史进步的。

两晋、十六国史的著述及其研究成果

两晋南朝时期,关于晋史的撰著不下二十余家。早在西晋年间,就由著作郎陆机写了《三祖纪》,佐著作郎束皙着手撰集十志,这是计划中的晋史稿的一部分。东晋时期,王隐、虞预、朱凤、谢沈四家《晋书》,干宝《晋纪》,习凿齿《汉晋春秋》,写的都是西晋史。在这几部书中以王隐的《晋书》和干宝的《晋记》较好。王隐《晋书》九十三卷,其内容纯为西晋创基至西晋灭亡事,内容丰富,而且在篇题方面别采新名,如《十士传》《寒俊传》《处士传》等,这样的立传标题说明他对历史人物有不同的看法。唐修新《晋书》时,王隐《晋书》是他们的主要参考书之一。干宝《晋纪》二十二卷,《晋书·干宝传》说:“中兴草创,未置史官,中书监王导上疏曰:‘宜建立国史,撰集帝纪,……宜备史官,敕佐著作郎干宝等渐就撰集。’元帝纳焉。宝于是始领国史,……著《晋纪》,自宣帝讫于愍帝五十三年,凡二十卷,奏之。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干宝《晋纪》是一部西晋编年史,特别突出了史论。《晋纪》开头的《总论》就是他对西晋历史的概论。干宝写史重视凡例,认为写史应先确定准则,内容的选择必须具有统一性。从他以后,邓粲撰《晋纪》,开始制定条例,其他撰史者写史之先都注意了发凡起例,这是史学上的一个进步。干宝《晋纪》多被其他各书引用,如《昭明文选》收有干宝论武帝革命及《晋纪总论》,唐修《晋书》全取《总论》而略加删节。《三国志·少帝纪》注、《曹真传》注、《陈泰传》注,《世说新语·贤媛》注、《方正》注,以及《文选》注、《北堂书钞》等都引用了干宝《晋纪》。由于这部书是比较流行的一部史书,所以梁刘彤还为干宝《晋纪》作了注。干《纪》始终没有散亡,直到今天还保存着完整的面貌。

关于东晋史,有邓粲的《晋纪》,起元帝至明帝,是东晋初年的编年史;孙盛的《晋阳秋》,从东晋初写到哀帝末(365)。接着是徐广的《晋纪》,写了晋废帝、简文帝、孝武帝三朝(366—396)。再接下去是王韶的《晋纪》,记晋末安帝时事。以上四书,唐宋以后都已失传,对这些书我们无从谈起,这里把《文心雕龙·史传》对各家晋史的评论录之于下:“至于晋代之书,繁乎著作。陆机肇始而未备;王韶续末而不终;干宝述《纪》,以审正得序;孙盛《阳秋》,以约举为能。按《春秋经传》,举例发凡。自《史》《汉》以下,莫有准的。至邓粲《晋纪》,始立条例。又摆落汉魏,宪章殷周,虽湘川曲学,亦有心典谟。及安国立例,乃邓氏之规焉。”上面四家东晋史都不完整,只有宋何法盛《晋中兴书》七十八卷,是包括东晋时期自始至终的一部东晋史。《史通·杂说》云:“东晋之史,作者多门,何氏《中兴》,实居其最。而为晋学者,曾未之知,倘湮没不行,良可惜也。”

总括西晋和东晋约一百六十年的史书,是宋末臧荣绪所著的《晋书》。臧书不但包括两晋,而且是纪、传、表、志都有的正史。后来的唐修《晋书》,基本上是以臧荣绪《晋书》为蓝本加以损益、增删而成的。在唐修《晋书》写成后称为《新晋书》,与臧荣绪《晋书》并行。此后,臧书约亡于安史之乱。在臧荣绪《晋书》之后,梁萧子云、沈约也著有《晋书》。萧子云《晋书》一百一十卷,唐初已残,只余十一卷,所以贞观修书诏说:“子云学湮涸流。”沈约《晋书》是唐初诏修晋书时尚存的十八家晋书之一。不过唐初晋书的编纂者主要利用的是臧荣绪《晋书》,其次是王隐《晋书》。对沈约《晋书》和其他各家晋书,并没有认真参考利用,这也说明沈书的价值不及臧、王二家。但是,总的说来,各家晋书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都是唐初诏修晋书的原因之一。

从西晋末年起的一百多年当中,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分裂割据的政权,各建国号,自称帝王,有所谓“五胡十六国”之称。十六国时期,各国政府大都设有史官,或任命专人负责记录起居注及撰著国史等工作,同时还有一些政府官员和文人学士以私家著述留下了不少关于各国的史书。根据《隋书·经籍志》的著录、《晋书》载记之所述以及类书的征引,关于十六国时期各国的历史书籍不下数十种之多。记载张氏前凉的,有刘庆所撰《凉国史》《凉记》,索绥《凉国春秋》,张咨《凉记》,喻归《西河记》。记载李氏成汉的有常璩的《蜀李书》。记载匈奴刘氏的,有和苞《汉赵记》,公师彧《汉国君臣纪传》。记载石赵的,有田融《赵书》,程机《上党国记》,王度《二石伪治时事》。崔逞《燕记》、杜辅《燕纪》,述前燕;封懿《燕书》、董统《燕书》,记后燕;还有范亨的《燕书》,合记前燕与后燕。南燕有张诠、王景晖两家《南燕录》和游览先生的《南燕书》。北燕有韩显宗的《冯记》。赵整《秦国史》、何仲熙《秦书》、裴景仁《秦纪》,记前秦;姚和都《秦记》、马僧虔等《秦史》,记后秦。佚名的《西秦书》和赵逸的《夏书》,记载了乞伏氏和赫连氏两个政权的历史。属于河西地区的史书有段龟龙《凉记》,记后凉吕光事;郭韶《南凉国记》,记秃发事;刘昞《敦煌实录》,记西凉事;宗钦《蒙逊记》,及国史所撰《凉书》,记北凉事。此外,还有郭仲产的《仇池记》及佚名的《翟辽记》,分别记述了属于这个时期的而为一般人不甚注意的两个政权。由此可见,即使在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统治者统治下,对于历史也是同样重视的,史学也仍然是在不断的发展之中。(www.xing528.com)

关于十六国时期历史的最重要著作,是北魏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崔鸿对过去的分国史书和起居注等史料,进行了校比同异、辨析真伪、去粗取精、除繁补缺的工作,写成了一部包括十六国的史书。在《十六国春秋》中,他把分国的国书改名为录,把各国帝纪改名为传,以南方的晋、宋为正统并以晋、宋年号系年。崔鸿身仕北魏,却把北方各族统治者所建立的国家政权,作为区域性的、地方性的政权,把南方的晋、宋政府作为正统,作为整个国家的最高政府,实际上也就是把整个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他的历史观超越了当时长期分裂割据、南北敌对的国家政权界限,是高明的,是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历史进步的。

《十六国春秋》一百卷,附《序例》一卷,《年表》一卷,是一部较全面、较完整、史料丰富、内容充实的十六国史。由于卷帙繁富,就有一些人对此书进行简化,如《十六国春秋纂录》《十六国春秋略》《十六国春秋钞》,说明崔鸿《十六国春秋》在史学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地位。尤其是在十六国的国别史书及起居注等史料较早散亡的情况下,《十六国春秋》就更值得宝贵了。但是这部书后来也散佚了,宋初的《太平御览》还在称引,《资治通鉴考异》虽然屡次提到这部书,但司马光所见到的,已经残缺不全,到了南宋的《崇文总目》就不见这部书了。可能亡于两宋之际。现在流传的《十六国春秋》一百卷,经清代学者考定,是明朝屠乔孙等采取《晋书》中的张轨、李暠二传和载记三十卷,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所引《十六国春秋》佚文,以及《魏书》所叙十六国之事,联缀而成的,并不都是崔鸿的原文,也不完全是原书的面貌。

在崔鸿之后,南朝梁元帝的世子萧方等撰著有《三十国春秋》。这位“有俊才,善骑射,尤长巧思”的王子还注范晔后汉书》未完,他在作战中溺死时才二十二岁。萧方等是一个有思想头脑的人,他写《三十国春秋》立足于整个祖国,首先确认中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然后把目光注视到每一个地区、每一个称王的人物和每一个国家政权。他把三十国掺合在一起,写成一部编年史,这部书上起西晋司马宣王,下至东晋灭亡。以晋为主,把刘渊以下的二十九国大事排列在一起,编成一部史书,对于二十九国不但保存其国名,还称之为国王,不像其他史书那样采取视而不见、不予承认的态度,也不同于一般史书那样使用胡虏戎狄逆贼群盗等辱骂之词,这是根据客观事实的实事求是的实录。他写《三十国春秋》的基本观点和思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动向,也反映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要求。《三十国春秋》是受人重视的一部书,《初学记·文部、居处部》《太平御览·时序部、兵部、人事部》都有引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