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历史中心的学术文化转移

中国古代历史中心的学术文化转移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洛迁邺,不仅是北朝政治中心的转移,也是学术文化中心的大迁徙。东魏迁都邺城,邺城逐渐形成为南北朝时期北方文化中心和南北文化交流的中心。他们汇聚邺下,共同创造出灿烂的邺都文化。复有范阳祖鸿勋亦参文士之列。及在武平,李若、荀士逊、李德林、薛道衡为中书侍郎,诸军国文书及大诏诰俱是德林之笔。珽又奏撰《御览》,诏珽及特进魏收、太子太师徐之才、中书令崔劼、散骑常侍张雕、中书监阳休之监撰。

中国古代历史中心的学术文化转移

北魏永熙三年(534),孝武帝高欢因政争而成水火,致使高欢督师南下,进逼洛阳。七月,孝武帝西逃关中,高欢入洛。九月,高欢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魏于是始分为二。高欢“以孝武既西,恐逼崤、陕,洛阳复在河外,接近梁境,如向晋阳,形势不能相接,乃议迁邺,护军祖莹赞焉。诏下三日,车驾便发,户四十万狼狈就道”(《北齐书》卷二《神武纪下》)。据《魏书·孝静纪》,永熙三年十月十七日丙寅,元善见即位于洛阳城东北,改元天平。壬申(二十三日)告庙,然后发布迁都诏书,曰:“安安能迁,自古之明典;所居靡定,往昔之成规。……吉凶有数,隆替无恒。事由于变通,理出于不得已故也。高祖孝文皇帝式观乾象,俯协人谋,发自武州,来幸嵩县。魏虽旧国,其命惟新。及正光之季,国步孔棘,丧乱不已,寇贼交侵,俾我生民,无所措手。今远遵古式,深验时事,考龟袭吉,迁宅漳滏。庶克隆洪基,再昌宝历。主者明为条格,及时发迈。”是月丙子(二十七日)“车驾北迁于邺”。自壬申至丙子,中间相隔三天,诚如《北齐书·神武纪下》所言“诏下三日,车驾便发”。迁都邺城,高欢蓄谋已久,初立孝武时,“以为洛阳久经丧乱,王气衰尽,虽有山河之固,土地褊狭,不如邺,请迁都。魏帝曰:‘高祖定鼎河洛,为永永之基,经营制度,至世宗乃毕。王既功在社稷,宜遵太和旧事。’”(《北齐书》卷二《神武纪下》)虽遭拒绝,但高欢一直在为迁邺做准备,及元善见立,时机成熟,便匆忙迁都邺城,建立东魏政权。

由洛迁邺,不仅是北朝政治中心的转移,也是学术文化中心的大迁徙。东魏沿袭孝文洛京制度,建筑邺南城,宫城主要殿堂构件大多取自洛阳旧宫,拆毁旧宫运抵邺城,邺南宫阊阖门、太极殿、昭阳殿建筑制度与郭城布局基本上沿承北魏洛京。孝武帝由河桥西奔长安,并未带走洛宫片纸。高欢入洛,北魏图籍文物尽为东魏所有,元善见迁邺,洛宫銮驾、仪仗、文物、图籍、档案,包括历朝所修国史书稿、起居注等,也悉数被搬运至邺都。《北齐书》卷二十《慕容绍宗传》:“天平初,迁都邺,庶事未周,乃令绍宗与高隆之共知府库图籍诸事。”北魏孝文以来所积累的文明遗产悉被东魏所继承,这为以后魏收在邺京撰成《魏书》奠定了图书资料方面的基础。

东魏迁都邺城,邺城逐渐形成为南北朝时期北方文化中心和南北文化交流的中心。汉化胡贵、世族重臣、文官、士人、学者、工匠画家等各业人才纷纷聚集邺下。如元坦、元悰、元鸷、元景植等元氏宗亲;祖莹、封隆之、高隆之、崔暹、崔季舒、高昂、李元忠、卢文伟、李同轨、李神威等汉姓高门;孙搴、陈元康等才士文官华选;还有思想家邢劭、杜弼等;儒学家李铉、权会、刁柔、张买奴、刘轨思、鲍季详、邢峙、马敬德、刘昼、张景仁、张思伯、张雕等;史学家魏收、李德林、阳休之、杜台卿、魏澹、王劭、祖崇儒、崔子发、宋孝王等;文学家温子升、祖鸿勋、李广、樊逊、刘逖、荀士逊等;南朝士人徐之才、颜之推等;画家杨子华、曹仲达、刘杀鬼、殷英童、徐德祖、高尚士、曹仲璞、萧放等;建筑家辛术、高隆之等;术数历算有王春、信都芳、宋景业、綦母怀文、马嗣明等;音乐家祖珽、李搔、崔季铮等;还有名僧释法上、僧范、僧稠等。他们汇聚邺下,共同创造出灿烂的邺都文化。《北齐书》卷四十五《文苑传》尝论述邺下人才济济与文章盛事。曰:

有齐自霸图云启,广延髦俊,开四门以纳之,举八纮以掩之,邺京之下,烟霏雾集,河间邢子才、钜鹿魏伯起、范阳卢元明、钜鹿魏季景、清河崔长儒、河间邢子明、范阳祖孝徵、乐安孙彦举、中山杜辅玄、北平阳子烈并其流也。复有范阳祖鸿勋亦参文士之列。天保中,李愔、陆邛、崔瞻、陆元规并在中书,参掌纶诰。其李广、樊逊、李德林、卢询祖、卢思道始以文章著名。皇建之朝,常侍王晞独擅其美。河清、天统之辰,杜台卿、刘逖、魏骞亦参知诏敕。自愔以下,在省唯撰述除官诏旨,其关涉军国文翰,多是魏收作之。及在武平,李若、荀士逊、李德林、薛道衡为中书侍郎,诸军国文书及大诏诰俱是德林之笔。

邺都又是图籍集中的地方,除了由洛搬迁至邺的图籍外,还有从南朝搜集到的佳本、名画。《北齐书》卷三十八《辛术传》:“少爱文史,晚更修学,虽在戎旅,手不释卷。及定淮南,凡诸资物一毫无犯,唯大收典籍,多是宋、齐、梁时佳本,鸠集万余卷,并顾、陆之徒名画,二王已下法书数亦不少。”这些典籍后来都被运回邺城。南朝梁徐勉等撰修的类书《华林遍略》也被人带至邺都求售。《北齐书》卷三十九《祖珽传》:“州客至,请卖《华林遍略》。文襄多集书人,一日一夜写毕,退其本曰:‘不须也。’”邺下私人藏书颇丰,“太常卿邢子才、太子少傅魏收、吏部尚书辛术、司农少卿穆子容、前黄门郎司马子瑞、故国子祭酒李业兴并是多书之家。”(《北齐书》卷四十五《文苑传》)官、私藏书丰盛,带动了官方校书、修书活动。天保七年(556),“诏令校定群书”,(樊)逊与高乾和、马敬德、许散愁、韩同宝、傅怀德、古道子、李汉子、鲍长暄、景孙、王九元、周子深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秘书监尉瑾征集私人藏书“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北齐书》卷四十五《文苑·樊逊传》)。又设文林馆,参考《华林遍略》,编纂类书《修文殿御览》。《北齐书》卷四十五《文苑传》曰:(www.xing528.com)

后主……颇好讽咏,幼稚时,曾读诗赋,语人云:“终有解作此理不?”及长亦少留意。初因画屏风,敕通直郎兰陵萧放及晋陵王孝式录古名贤烈士及近代轻艳诸诗以充图画,帝弥重之。后复追齐州录事参军萧慤、赵州功曹参军颜之推同入撰次,犹依霸朝,谓之馆客。放及之推意欲更广其事,又祖珽辅政,爱重之推,又托邓长颙渐说后主,属意斯文。三年,祖珽奏立文林馆,于是更召引文学士,谓之待诏文林馆焉。珽又奏撰《御览》,诏珽及特进魏收、太子太师徐之才、中书令崔劼、散骑常侍张雕、中书监阳休之监撰。珽等奏追通直散骑侍郎韦道逊、陆乂,太子舍人王劭,卫尉丞李孝基,殿中侍御史魏澹,中散大夫刘仲威、袁奭,国子博士朱才,奉车都尉眭道闲,考功郎中崔子枢,左外兵郎薛道衡,并省主客郎中卢思道,司空东阁祭酒崔德,太学博士诸葛汉,奉朝请郑公超,殿中侍御史郑子信等入馆撰书,并敕放、慤、之推等同入撰例。复令散骑常侍封孝琰,前乐陵太守郑元礼,卫尉少卿杜台卿,通直散骑常侍王训,前南兖州长史羊肃,通直散骑常侍马元熙,并省三公郎中刘珉,开府行参军李师上、温君悠入馆,亦令撰书。复命特进崔季舒、前仁州刺史刘逖、散骑常侍李孝贞、中书侍郎李德林续入待诏。寻又诏诸人各举所知,又有前济州长史李翥,前广武太守魏骞,前西兖州司马萧溉,前幽州长史陆仁惠,郑州司马江旰,前通直散骑侍郎辛德源、陆开明,通直郎封孝謇,太尉掾张德冲,并省右民郎高行恭,司徒户曹参军古道子,前司空功曹参军刘顗,获嘉令崔德儒,给事中李元楷,晋州治中阳师孝,太尉中兵参军刘儒行,司空祭酒阳辟疆,司空士曹参军卢公顺,司徒中兵参军周子深,开府参军王友伯、崔君洽、魏师謇并入馆待诏,又敕右仆射段孝言亦入焉。《御览》成后,所撰录人亦有不时待诏,付所司处分者。……当时操笔之徒,搜求略尽。……待诏文林,亦是一时盛事。

邺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中心。东魏北齐时,高丽、勿吉、蠕蠕、吐谷浑、地豆干、室韦、库莫奚、契丹、肃慎、靺鞨、新罗突厥、大莫娄、百济等多次遣使到邺,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东魏与南朝也是信使不断,双方各以俊义才杰相耀。梁使至邺,邺下为之倾动,尽选风流儒雅,应对宾客,贵胜子弟盛饰聚观,礼赠丰盛,馆门成市。

学术文化中心的转移,人才与图书资料的聚集、搜求,东魏北齐君臣稽古右文的举措及抄书、校书、撰书活动,为魏收在邺京撰成《魏书》营造了良好的学术与文化氛围,官修史书的活跃亦正有赖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