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阳秋异同》: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重要篇章

《魏阳秋异同》: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重要篇章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盛的《魏氏春秋》二十卷,是一部以编年体记述三国时期历史的著作。孙盛则将这种鉴别史料的依据和见解编撰成《魏阳秋异同》一书。全书的总称自当以两《唐书》著录的《魏阳秋异同》为确,而《异同评》应是全书最重要部分,约定俗成地称此书为《异同评》亦无不可。《魏阳秋异同》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撰史中史料考异方法的首创之作。

《魏阳秋异同》: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重要篇章

孙盛的《魏氏春秋》二十卷,是一部以编年体记述三国时期历史的著作。而在孙盛以前,记载三国时期史事的著述已然很多,除陈寿纪传体三国志》外,如韦昭等的《吴书》、鱼豢《魏略》、虞溥《江表传》、王崇《蜀书》以及难以数计的杂史、杂传,同述一事而往往相互歧异,对这些资料的鉴别取舍,乃是撰史中不可避免的工作。孙盛则将这种鉴别史料的依据和见解编撰成《魏阳秋异同》一书。按,《魏氏春秋》原名恐亦称“魏阳秋”,《史通·摸拟》称孙盛著“魏晋二《阳秋》”,沈涛《铜熨斗斋随笔》指出:“盛避晋郑太后讳,改‘春秋’为‘阳秋’,则《魏氏春秋》亦当改为‘阳秋’。今《隋志》仍作‘春秋’,当是后人追改。”(转引自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十二)因此,从书名上看,《魏阳秋异同》即是《魏氏春秋》的副产品。

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魏阳秋异同》八卷,清严可均在《全晋文》中辑得其中十条题作《魏氏春秋异同评》,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引述本书时或称《异同评》,或称《异同杂语》《杂记》《异同记》等等。对于这些不同的名称,前人历有解释,如钱大昕指出:裴松之注所引有“孙盛《异同评》,或作《异同杂语》,又作《异同记》,又作《杂记》,其实一书也”(《廿二史考异》卷十五《三国志一》)。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吴士鉴《补晋书经籍志》等所持看法,也与钱大昕相同。但为什么同为一书却有差异颇大的不同书名,似应有更进一步的解释,这需要结合引录时的不同内容予以分析。查《三国志》中凡引为《异同评》或题为“孙盛评曰”者,均带有对不同历史记载何者属实的辨定,而引为《杂语》《杂记》者,皆为传闻异事,皆没有是否属实的辨定。据此,《魏阳秋异同》应包括两大类内容,一是罗列不同的记载而随之加以孰是孰非、孰实孰非的评断,是为《异同评》;二是仅录各种不同记载或传闻,尚未能做出是否属实的判断,即称为《异同杂语》或《异同记》,亦简称《杂语》《杂记》等等。全书的总称自当以两《唐书》著录的《魏阳秋异同》为确,而《异同评》应是全书最重要部分,约定俗成地称此书为《异同评》亦无不可。

《魏阳秋异同》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撰史中史料考异方法的首创之作。《三国志·武帝纪》的一条裴松之注引文曰:“《曹瞒传》及《世语》并云桓阶劝王正位,夏侯惇以为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王从之。及至王薨,惇追恨前言,发病卒。孙盛评曰:‘夏侯惇耻为汉官,求受魏印,桓阶方惇,有义直之节。’考其传记,《世语》为妄矣。”这里根据桓阶和夏侯惇在以魏代汉问题上的一贯态度,反驳了《曹瞒传》和《魏晋世语》的错误记述,显示了全面掌握历史人物事迹以判断具体记载的眼光。而同处还引有《魏氏春秋》的记述:“夏侯惇谓王曰:‘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余年,功德著于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表明孙盛在《魏阳秋异同》做出史料的判断后,便在自撰的《魏氏春秋》中采用了相应的记述,两书之间的关系是十分清楚的。(www.xing528.com)

孙盛审定史料的方法,既有对不同记载的比较,又有以理做出的推断,还有精湛的历史考证。如关于赤壁之战孙权攻合肥事的先后,他比较了《三国志》中《魏志》和《吴志》的不同记载,指出“《吴志》为是”[1],这是以比较斟酌定取舍;关于诸葛恪赴宴被孙峻所杀,《三国志》记载为滕胤一劝而使其入宴,《吴历》则记载为滕胤劝其避还,孙盛认为这种“非常大事”,诸葛恪若自己欲躲避,是不会听人一劝而去冒险的,因此在真实性上“《吴历》为长”,[2]这是以理推断之例;关于吴将朱然击败魏将胡质的时间,孙盛通过博引资料,指出了《三国志·吴书》之误,[3]这是史事考订之例。而关于孙策遇刺事对《江表传》《三国志》《九州春秋》多种记载的一一辩正,[4]则使用了比较、推理、考订等方法,将之熔合一体,其详密、精核的程度,与七百多年后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相比而毫不逊色。且《魏氏春秋》记三国史事共二十卷,而为之辨定史料的《魏阳秋异同》即有八卷,内容不为不富。因此,一些论著中往往称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一书为史料考异法的创始之作,是不确切的,史料考异法及其著述的创始人都是东晋的孙盛。北宋时期编撰的《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都引录有《魏阳秋异同》之文(见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引录),疑此书北宋时尚存。《资治通鉴考异》中也有两处引自孙盛《异同评》(《资治通鉴考异》卷三“汉献帝建安五年四月”条与“魏嘉平五年十月”条),又《资治通鉴考异》无论就编撰动机、内容结构还是考辨方法,都与孙盛之书相同,说明司马光是受了孙盛撰史方法的启示并仿照为之,柳诒徵称“温公考异,滥觞于裴松之《三国志注》”(柳诒徵《国史要义·史德第五》),亦非确论。

魏晋时期,解释经义的异说蜂起,随之又出现了许多名为《异同评》的相关著述,如西晋时孙毓著有《毛诗异同评》《春秋左氏传贾服异同略》[5],徐苗著有《五经异同评》(《晋书》卷九十一《徐苗传》),陈邵著有《周官礼异同评》(《隋书》卷三十二《经籍一》),等等。这些书籍皆已久佚,但从孙毓二书的马国翰所辑条目上看,皆是在各家注解经义之说中取其一面驳其余,即专主一家经义而否定他说。孙盛《魏阳秋异同》也以“异同”为名,当是受这种经学上论辩是非异同的启迪,但他将之引入史学,并且改解释其义为判定史实,从而对史学方法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史学发展上的功绩是不应磨灭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