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时期史官通《周易》

先秦时期史官通《周易》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史学还处在童年时期,就和易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受到《周易》的影响。先秦时期史官是具有两种身份的人。这是卜史、祝史并称的记载。《周易》最初是做卜筮用的书。又鲁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史官精通《周易》是其职责的需要,而史官的职掌又为史官通《周易》提供了方便。《周易》在先秦史官评论历史、预断历史发展趋向、“观国家之吉凶”上,意义十分明显。周史官说,《坤》,土也。

先秦时期史官通《周易》

中国史学还处在童年时期,就和易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受到《周易》的影响。当然,史学发展对易学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先秦时期史官是具有两种身份的人。一方面,史官担任着“记言”“记行”的职责,要求自己做到“书法不隐”,就这一点说,他和巫、祝不同,表现出“世俗人”的品格。另一方面,史官兼掌卜筮之事,因而又具有巫、祝的身份。所以,文献上常常将史巫、史祝并称。《周易》中有这样的记录:《巽》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这是史巫并称。《左传·定公四年》载:“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左传·昭公十八年》载:“使公孙登徙大龟,使祝史徙主祏于周庙,告于先君。”这是卜史、祝史并称的记载。像这样的文字在先秦文献中屡见不鲜。

《周易》最初是做卜筮用的书。朱熹说:“《易》本为卜筮而作。”“《易》本卜筮之书。”(《朱子语类》卷六十六《易二》)史官因而成了掌握和收藏《周易》的人。鲁昭公二年,晋国韩宣子到鲁国,“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左传·昭公二年》)。又鲁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史官精通《周易》是其职责的需要,而史官的职掌又为史官通《周易》提供了方便。

《周易》在先秦史官评论历史、预断历史发展趋向、“观国家之吉凶”(《周礼·春官宗伯·大卜》)上,意义十分明显。如周史官通过议论陈厉公生子敬仲这件事,提出他对历史发展趋向的看法。史载:

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img之《否》img,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乎。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及陈之初亡也,陈桓子始大于齐。其后亡也,成子得政。(《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周易》对史官观察历史产生多种影响,第一,用卦辞、爻辞解说的办法评论事件,往往是牵强附会。周史官说,《坤》,土也。《乾》,天也。《巽》,风也。是从卦象上说的。“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杜预注:“《巽》☴变为《乾》☰,即风变为天,故曰风为天。但《坤》☷未变,代表土地。而自《否》卦之第二爻至第四爻,古所谓互体,为《艮》卦,《艮》为山,故云‘山也’。”这是卦象变化的含义,用互体说,说明《否》卦的二、三、四爻组成《艮》☶卦,艮为山。史官解释卦变符合原意,而由此引出一连串的结论,多是借题发挥。第二,《周易》中具有联系、发展的辩证法思想因素,使史官较好地体察出历史变化的趋向。《周易》中象数带有神秘的性质,如果剥掉唯心神秘的外衣,可以看到其中隐含着一种相互联系的思想。首先,《周易》作者意识到每个事物处在一定的系统中,受到这个系统的制约。《周易》中每个卦构成自己特有的系统,其中每个爻位的阳爻、阴爻所含的意义和发挥的作用,要受到这个卦体的影响与制约。同是一个爻位上的相同的爻象,由于处在不同的卦体中,含义不相同。其次,每一爻和上下爻以及其他的爻有一定的联系和影响。上下卦的对应爻发生明显的影响。所谓“当位说”“中位说”“应位说”“趋时说”“承乘说”“往来说”等,都包含着联系的思想。复次,每个卦体的每一爻,处在一定的爻位上,同时又潜在着运动、发展的趋向。周史官在齐、陈的具体条件中讨论力量的消长,用联系的思想分析诸侯国君和大夫之间的关系,用“物莫能两大”的观点,谈出自己对历史趋向的看法,这又有合理的因素。第三,周史官说,“陈衰,此其昌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预占历史趋向,不能看成是占筮的显示。从周史的一段分析可以看出,史官对历史和现实有了了解,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分析。所谓“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淮南子·要略》),只是一种形式。后人明白这层秘密,“善筮”者,是“先人事而后说卦”(《日知录》卷一《卜筮》)。孔子说“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荀子说“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真懂《周易》的人,不会注意卜筮一套的把戏。

《周易》对于史官认识大变动时期的历史特征,意义也是十分明显。鲁昭公三十二年,史墨对历史变动,有一段精彩的议论。史载:(www.xing528.com)

赵简子问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对曰:“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img,天之道也。昔成季友,桓之季也,文姜之爱子也。始震而卜。卜人谒之,曰:‘生有嘉闻,其名曰友,为公室辅。’及生,如卜人之言,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名之。既而有大功于鲁,受费以为上卿。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业,不废旧绩。鲁文公薨,而东门遂杀嫡立庶,鲁君于是乎失国,政在季氏,于此君也,四公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国?”(《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史墨的这段议论,一是总结鲁君失国、政在季氏的历史经验教训。鲁君失国非一朝一夕之故,文公以后政治废失,“民不知君”“民忘君”,而另一方面“季氏世修其勤”。历史发展的逻辑也就清楚了。二是对变动的时代特征做了概括。“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这是历史大变动的事实。《诗》中“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话,说明变化的普遍法则。“《雷》乘《乾》曰《大壮》img”,解释《大壮》卦象。按,《大壮》:“利贞。”《大壮·彖》:“《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从刚柔变化说出变动法则的理论依据。杜预注说:“《乾》为天子,《震》为诸侯,而在《乾》上,君臣易位,犹臣大强壮,若天上有雷。”史墨把历史变动时期君臣地位改变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正大”之道。这正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先秦史官在政治上的地位,一般是不高的,像周史佚那样的人不多。但史官有历史知识,通《周易》,对现实了解,又担任着“载笔”记言记行的任务,他们对国家政治、军事文化的斗争就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有名的史官如史佚、史墨、史赵、史鱼等,在政治舞台上也是活动家。史官一面记载历史,一面又以《周易》的思想,通过解释卜筮结果的办法评论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各种事件,预断历史的趋向,从而对现实给予积极的影响。先秦史学的这种特点我们应当重视。

晋韩宣子至鲁国,“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左传·昭公二年》)《周易》和《春秋》被当作认识历史同样重要的典籍。这段话说明,它们在史学上的意义,在于使人们明白历史兴盛的原因和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

有的学者认为,《周易》的编纂出于西周史官之手的说法,是可信的。[2]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讨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周易》对先秦史官评论事件和人物、认识历史和现实、观察历史的动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周易》也在吸收时代思想的精华,成为中国史学思想方面的重要典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