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碑现存南社村,立于光绪六年(1880年),高54厘米,宽89厘米。碑文记载了半醒钟公及其妻子一生的事迹,如:“商于两都”“创为义田,以赡宗族”“集群弟而训之”“救菑恤邻”“事姑太孺人,以孝谨称”等,可算是明代茶山大户人家的一个写照;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当时的社会风貌,如“邑常岁凶,乡人有饥而毙者”等。故此,本碑是茶山的一份重要历史资料。
半醒钟公热心家族和社会公益,重视教育,培育胞弟钟继英成为进士(按,今存1871年为钟继英立的“畿辅儒宗”石匾额),谢氏孺人具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这些都是值得称颂的。
碑文作者为陈履,东莞虎门人,明代进士,著有《悬榻斋集》。碑文叙述流畅、生动,称得上是散文佳作。碑文至今清晰,楷书工整、遒劲,有颜真卿笔意,诚为书法佳作。
承杨宝霖老师赐函教示:“寒斋适有陈履《悬榻斋集》(明万历刻本影印本),其书《文集》卷四有《明故处士半醒钟公暨配孺人谢氏墓志铭》,特取之校。”编者复以《淳家坊钟氏族谱》(1948年)卷六所载《赠侍御半醒公暨元配谢氏孺人墓志铭》参校。《淳家坊钟氏族谱》简称《谱》,《悬榻斋集》简称《悬》。本碑应从万历年所立碑抄得,可能因碑文磨灭而误字颇多;《淳家坊钟氏族谱》(1948年)所载虽晚于本碑,似另有所本;《悬榻斋集》所载,应为陈履所作稿本。
碑文
明半醒钟公暨配孺人谢氏墓志铭
半醒钟公,赠侍御近素公之仲子也〔一〕,讳佐,字景勋,别号半醒。先世浙之霅川人,其迁莞之茶山自亮公始〔二〕。奕载德〔三〕,蔚为名宗,迄近素公盖十六传矣。近素公伯氏早世,悉以纲纪家政委之于公。公养体翁志〔四〕,务为俭勤。尝挟赀商于两都,居积盈扨〔五〕,则归向近素公曰〔六〕:“儿闻之,所贵于富者〔七〕,非财之难,唯财而不善用之患。翁有余矣,推以及人,是义之所出也,可不务乎?”近素公乃创为义田,以赡宗族。于是,族之鳏寡孤独无失养者。
又念世积丰厚,顾非显达,无以亢宗,常集群弟而训之曰〔八〕:“学者,难进而易退也;时者,难得而易失也。而兄之齿长矣,过时而学,既非所能。然吾殚力营家,不惮劳瘁者,欲汝等用志不分〔九〕,以勉图大业耳〔十〕。尔其乘时励学,期于显扬,庶克光于宗祊,益振先绪。学苟不力,惟日躭于宴〔十一〕,是自弃也。继志之谓何?”于是,季弟乐华肆力于学,卒成进士,读中秘书,擢御中台〔十二〕,以忠谏显,两督学政,为名文宗,皆公所玉成也。
◎ 明半醒钟公暨配孺人谢氏墓志铭
公性慈仁,不靳施予,乡人以称贷请者,辄生资畀之〔十三〕。有一人焉,以婚嫁借公之器饰,计数金〔十四〕,久假而不归,问之,言反不逊。公曰:“彼非窘,宜不至此。”遂取券焚之,示不复问。人皆服其量云。邑常岁凶,乡人有饥而毙者。公曰:“救菑恤邻,古之道也。吾何爱余粟而不以济人?”乃日为粥以食饥者,存活甚众。乡人感之,相率而旌其庐曰“尚德”,盖舆情也。
公体貌魁伟,喜为交游,乡之贤士大夫多与之习。每燕会,公辄醉,醉即鼾睡,不屑为曲谨焉。士大夫乐其任真,更相敬重。公因号半醒,盖道其实也。
公配孺人谢氏,宝潭世家女也。性柔顺端悫,有丈夫风。事姑太孺人,以孝谨称,太孺人甚欢悦之。公壮年常客于外,每以朝夕菽水为忧,孺人曰:“此吾妇职,君第从事四方,毋过念也。”孺人待诸子甚严,稍有过,虽长不废鞭挞。待诸妇宽而能教,每晨起,必集于庭,督令纺绩。孺人亦手自执艺,为诸妇先。至于处妯娌,则礼谦相加,始终和睦。待厮仆则体恤备至,而恩、义并行。故终公之身,得以安意勤事,无内顾忧,皆孺人内助之力也。
子男四人:长荣,太学生;次相;次棬;次试。孙男六人:兆玉,邑廩生〔十五〕;嘉运,湖广布政同理问〔十六〕;兆淳,邑庠生;大斌,武举;兆蕃;兆朔。曾孙:瑞文,邑庠生;瑞行;国器;梦青;国祯;梦吉;瑞忠;国枢;梦森;国奇;国重;国模;国光;国栻;梦历。皆聪慧杰出,其家儿〔十七〕,非公厚德之至,何有于此?
公生弘治甲子年四月初一日,卒嘉靖乙卯年五月十六日,享年五十有二。孺人生于弘治丁卯四月二十五日,卒隆庆庚午五月十二日,享年六十有四。公与孺人合葬于大松冈艮寅向之原。
於戏!若公者,求之当世,岂易得哉?夫承考公德而孝道彰〔十八〕,最弟以学而友道笃〔十九〕,周恤穷乏而惠泽溥,和易谐俗而礼让行。四者,圣贤修身之要〔二十〕,而齐家之本也。公自兼之,而又得贤配以为之助,则其家之日昌以炽〔二十一〕,而子若孙之才且贤也,不亦宜哉?诗曰:“乐只君子,保艾尔后。”殆公之谓矣。
◎ 明半醒钟公暨配孺人谢氏墓志铭(局部)
是宜铭之曰:蔚尔令宗,笃生伟人;躬是孝友,上希君陈;捐积市义,赈荒恤怜〔二十二〕;壮游上都,经书惟勤〔二十三〕;晚逃醉乡,陶然任真;亦有良匹,内弥助殷〔二十四〕;庞公夫妇,庶几等伦;宜乎子孙,绳绳铣铣〔二十五〕;截彼松冈,堪舆所珍;我铭公阡,垂范无垠。
赐进士第中顺大夫广西提刑按察副使钦差整饬苍梧兵备前尚书户部郎中奉敕总理苏州粮储眷生陈履顿首拜撰
万历戊申年三月吉日,孙嘉运等立石
同治壬戌恩科举人何文澍书丹
光绪陆年庚辰三月,二十六世孙深重修
校记
〔一〕“侍御”,《谱》作“侍御史”。是。
〔二〕“迁莞”,《悬》作“迁于莞”。
〔三〕“奕载德”,《悬》作“奕叶载德”。是。碑夺“叶”字。
〔四〕“养”,《谱》《悬》作“仰”。是。
〔五〕“扨”,《谱》《悬》作“牣”。是。
〔六〕“向”,《悬》作“白”。
〔七〕“于”,《谱》作“乎”。
〔八〕“常集群弟”,《悬》作“居常集群弟”。
〔九〕“分”,《谱》作“纷”。
〔十〕“勉”,《谱》无“勉”。
〔十一〕“宴”,《谱》《悬》作“宴安”。是。
〔十二〕“中”,《谱》《悬》作“史”。是。
〔十三〕“生”,《谱》《悬》作“出”。是。(www.xing528.com)
〔十四〕“数”,《悬》作“数十”。
〔十五〕“廩”,《悬》作“庠生”。
〔十六〕“湖广布政同理问”,《悬》作“太学生,输粟助边,例授湖广布政司理问”。
〔十七〕“其家儿”,《悬》作“称其家儿”。是。
〔十八〕“公”,《谱》《悬》作“以”。是。
〔十九〕“最”,《谱》《悬》作“勗”。是。“道”,《悬》作“爱”。
〔二十〕“圣贤”,《悬》作“皆圣贤”。
〔二十一〕“家”,《悬》作“家道”。
〔二十二〕“怜”,《谱》《悬》作“邻”。是。
〔二十三〕“经书”,《悬》作“经画”。
〔二十四〕“内弥助殷”,《谱》《悬》作“内助弥殷”。是。
〔二十五〕“铣铣”,《谱》《悬》作“诜诜”。是。
碑文大意
半醒钟公是赠侍御史近素公的第二子,名佐,字景勋,别号半醒。先世是浙江霅川(今浙江湖州)人,从亮公那代起迁徙到东莞茶山。茶山钟家世代都有高尚品德,是一个繁盛、知名的家族,到近素公这代,已经是十六传。近素公大儿子早逝,就将家里的一切事务交给半醒公。半醒公体会、学习到近素公的为人、志向,十分节俭、勤劳。他曾经在北京、南京经商,赚得丰厚的财产。回家后,他向近素公说:“我听说,要比富人高贵,难处不在于财富,而是怎样善用财富。如果财富不善用,只会带来灾祸。父亲您的财富已经有余,而推己及人是仁义的原则,我们怎能不用心于此?”于是,近素公创办了义田,用来供养宗族里的亲人。从此,钟氏宗族里的没有劳动力且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都得了供养。
半醒公又想到钟家世代积累了丰厚家财,家里如果没人当官就无法光大门第,居家时常常将弟弟们召集在一起,训导他们说:“学习,难进而易退;时光,难得而易失。我的年纪大了,已经错过了学习的时机。我之所以竭尽全力经营家业,不怕劳累,就是希望你们能够不分心,努力学习,将来考取功名。你们应该趁着年轻,刻苦学习,树立考取功名而显耀、扬名的理想,这才能光耀门楣,将先人的事业发扬光大。如果不努力学习,终日醉心于安逸享受,这实在是自暴自弃。这怎能说是继承先人的志向呢?”于是,半醒公最小的弟弟钟乐华(按,即钟继英)全力学习,最终考取嘉靖乙丑科(1565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等),隆庆丁卯(1567年)升任御史,以忠心、敢于进谏闻名,并曾任提督南畿学校、广西提学两职(按,据《茶山乡志》卷四),是著名的文学大家。钟乐华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全赖于半醒公的成全。
半醒公天性慈爱、仁义,不吝啬于给予,乡人向他借钱,他都会借出。有一个人在婚嫁时向半醒公借了价值数两银子的金饰,借了很久都没有归还,半醒公向他询问,他反而出言不逊。半醒公说:“他如果不困窘,应该不至于这样。”他拿出借据烧了,以示不再过问此事。人们都很佩服他的气量。东莞县常常闹饥荒,乡里有人饿死。半醒公说:“救济灾难,帮扶乡邻,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我何必吝啬多余的粮食而不拿来帮助别人?”于是,每天煮粥给饥饿的人吃,救活了很多人。乡人十分感激他,一起给他的房子挂上“尚德”牌匾,以示褒扬。这实在是百姓的心声。
半醒公身材魁梧,喜欢结交朋友,乡里有名望的人大多与他熟悉。每次宴会时,他一定会喝醉,醉了就睡,不屑于奉承、拘谨。有名望的人都乐于见到他为人率真,更加敬重他。因此,他以“半醒”为别号,实在是名副其实。
半醒公的夫人是谢氏孺人,是宝潭(今属增城)的世家之女。她天性温柔、顺从、端正、恭谨,有丈夫的风范。她侍奉婆婆,以孝顺、恭谨闻名,婆婆很喜欢她。半醒公壮年时常常在外经商,总是忧虑不能照顾母亲,谢氏孺人说:“这是我作为儿媳妇的职责,你只需在外面经商就行,不用过分挂念母亲。”她对待几个儿子很严格,儿子稍稍有过错,就算已经长大了,还是要鞭打。她对几位儿媳很宽容,并能教育她们。每天早晨起来,一定要召集几位儿媳,督促她们纺织,还亲自动手纺织,作出表率。她与妯娌相处时,十分礼貌、谦让,始终和睦。她对待下人体贴、关怀、周到,恩、义并行。因此,直到去世,半醒公都能够安心做事,无内顾之忧,这都是得力于谢氏孺人在家里协助他。
半醒公有四个儿子:长荣,太学生;次相;次棬;次试。孙男六人:兆玉,邑廩生;嘉运,湖广布政司理问;兆淳,邑庠生;大斌,武举;兆蕃;兆朔。曾孙:瑞文,邑庠生;瑞行;国器;梦青;国祯;梦吉;瑞忠;国枢;梦森;国奇;国重;国模;国光;国栻;梦历。皆聪慧杰出,与半醒公后代的身份相称。如果不是半醒公品德高尚,他的儿孙们怎能这样优秀?
半醒公生于弘治甲子年四月初一日(1504年4月15日),卒于嘉靖乙卯年五月十六日(1555年6月4日),享年五十二虚岁。谢氏孺人生于弘治丁卯四月二十五日(按,应为正德二年丁卯,1507年6月5日),卒于隆庆庚午五月十二日(1570年6月15日),享年六十四虚岁。半醒公与谢氏孺人合葬于大松冈艮寅向之原。
啊!像半醒公这样的人,在当世是很难找到的。他继承父亲品德,彰显孝道;他与兄弟相处十分友爱,勉励兄弟学习;他帮扶困难群众,他的惠爱、恩泽广大;他平易近人,讲究礼让。以上四者,是圣贤修养身心的要点,也是家庭和睦的根本。半醒公身兼四者,并且得到贤妻的协助,因此他的家族能够日益昌盛,子孙都有才而优秀。这实在是理所应当的!《诗经》说:“乐只君子,保艾尔后(君子真快乐,子孙天保佑)。”半醒公真称得上是这样的人。
因此,我为半醒公写下以下的铭记:昌盛的钟家,生下半醒公这样的伟人;上至周代都少有他这样像君陈一样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人;他捐出粮食,获得正义的名声;他赈济饥荒,帮扶邻居;他壮年在京城经商,勤奋读书;他晚年逃向醉乡,快乐而率真;他有一个好妻子,在家里殷勤地协助他;他和妻子像汉朝的庞公夫妻一样恩爱,夫唱妇随;他的子孙众多,繁衍不绝;大松冈这个地方,是风水宝地;我为半醒公撰写墓志铭,希望半醒公的品德能永远成为后人的典范。
进士第中顺大夫广西提刑按察副使钦差整饬苍梧兵备前尚书户部郎中奉总理苏州粮储眷生陈履顿首拜撰
万历戊申年三月(1608年4月)吉日,孙嘉运等立石
光绪陆年庚辰三月(1880年4月),二十六世孙深重修
附录
《淳家坊钟氏族谱》资料
初世(宋)
亮公,封迪功郎,先世浙之霅川人,宋雍熙间,有讳穆府君者,任岭南南雄路别驾,因居南雄珠玑巷,生六子,其子玠府君,始徙广州之新会,数传至掌教宝安儒学克贤,卒于官,子葬之宝安山,由是在宝安家焉。传四世至亮公,公于南宋孝宗隆兴中,任福建□宁县主簿,致仕,始择地隐居茶园,我族数百年来,保世滋大,盖自公始也。元配宜人龙氏,与公合葬于本乡麦家迳己丙向之原。生三子:成道、成行、成性。
十六世(明)
近素公,讳本成,字敏学,秋屏长子,以子贵,赠文林郎河南云南道监察御史。公有殊质,广额隆准,耳面方大,美髯须,见者咸异之。轻财重施,义所当急,倒囊无少吝。享寿七十有五而卒。元配黄氏,赠恭人,葬于本乡麦家迳。公及继配封恭人刘氏,葬于松仔林寅申向之原。生八子:美、佐、杰、伟、侃、俨、传、继英也,时人有“八龙”之誉。后分为八房,此由来矣。事实详见墓志碑。
钟继英传
钟继英(1529—1591年),字乐华,号心瞿,淳家坊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举人,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选庶吉士。隆庆元年(1567年),授云南道监察御史,巡视长芦盐政,平反冤狱;上书穆宗,停止内廷操练习武。隆庆三年(1569年),提督南京学政,尽心搜罗人才,洗宜兴名士吴梦熊不白之冤,免死出狱,后请假归。万历元年(1573年),补云南道御史。翌年,归里葬母。万历四年(1576年),复补河南道监察御史,提督广西学政。万历五年(1577年),调补云南道监察御史。万历十一年(1583年),补授湖广按察副使,因病未赴任。著有《式谷备遗》。(据《茶山镇志》第7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