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卫氏小宗祠记:茶山历代碑刻,重修宗祠之经过及宗族史料

卫氏小宗祠记:茶山历代碑刻,重修宗祠之经过及宗族史料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碑文记载了莞城墩头卫氏从茶山迁出及重修卫氏小宗祠的经过,是重要的宗族史料。卫氏在茶山有宗祠,而墩头卫氏这一支派,因没有宗祠而不能举行祭祀,这实在是缺失了仪制、典礼,不能使人、神和洽。自从墩头卫氏子孙将先人灵柩迁回,众人便开始谋划修建卫氏小宗祠,以让先灵安息,隆重祭祀祖先。宗祠落成后,卫氏子孙、博士弟子员卫轮容说我是卫氏的世代亲戚,很清楚卫氏的历史,邀请我为宗祠写记,以流传永久。

卫氏小宗祠记:茶山历代碑刻,重修宗祠之经过及宗族史料

本碑现存东莞博物馆,立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高175厘米,宽86厘米。碑文记载了莞城墩头卫氏从茶山迁出及重修卫氏小宗祠的经过,是重要的宗族史料。墩头卫氏后人卫元确(明朝进士)、卫佐邦(清朝将领,曾随关天培出洋防剿,得林则徐器重)在《茶山乡志》有传。

碑文

卫氏小宗祠记(篆书)

卫氏小宗祠记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南京太仆寺少卿前吏科都给事中眷生尹瑾拜撰

乡进士文林郎任广西灵川县令眷生李秉同书丹

乡进士承德郎江西抚州府通判眷生黄学伊篆额

卫之先,自康叔始也。康叔封于卫,姓之有卫也,以国为氏也。数传而至汉,丞相建(按,应漏“陵”字)侯绾,遂以门户甲大名。有宁远府君者,生四子,长早世,次弘,赵宋为福州司户。建炎中,兄弟入广,讳达者居番禺之沥滘,而衍者与司户同居东莞之茶山。举宗千百指,露积相望,冠盖如云,皆茶山产也。无论世有显宦郎,抱处士之义者,亦倜傥有大节,视昔珥貂七叶,奚让焉?我国初有慈名者,相土改筑,乃迁于城西之墩头。一子继先以贤著。继先有子四人,曰文祯,曰文祥,曰文禧,曰文礼。子姓殷殷,击钟而食,更益昌阜。迨十六世孙元确登壬辰进士,授礼部祠祭,其子寅暨十七世孙康侯咸列乡书,后先济美,其为克家亢宗也,不亦赫赫乎哉?

茶山故有通祠,而墩头分派庙飨弗举,是为缺典,非所以洽幽明、和人神也。群诸子姓穆然反其厝,自始谋所以妥灵而崇祀者。顾文祥一派邈居,草泽苦涉,弃谋。独文祯、文禧、文礼之裔瑞、琏、珵、时泰、时亨、时靖、缨约等,相率倡义(按,“义”应为“议”),醵金拓地,以创专祠,金凡二千有奇,而十世、十一世祖一体追奠,蒸尝不竭,盖僾然尊祖敬宗之思也。嘉靖己未,十五世孙孔泽、孔庄、綗绘、宗尹乃佥议出所储金,殚力祠焉。先是,始缔湫隘,百废未尽举,诸子姓之心未快足也。万历己丑,十六世孙让等遂改而新,乃市材鸠工,焕然轩豁,为堂,为室,为龛,为门,各匾其额,门外竖坊曰“进士”。墙垣缉缉,除阶翼翼,置祭田,设祭器,定祭品,秩秩咸有条理,视昔有加焉。

祠既成,裔孙轮容,□博士弟子员也,谓余属世戚,知卫事甚具,请记垂不朽。嗟乎!余何言哉?语有之:“一岁树谷,十岁树木,百岁树德。”盖积累然也。祠之建也,卫百世之德也。是举也,经始于己丑年正月二十三日,成于七月十九日。倡议则十六世孙元祯,综理则十六世孙思忠、十七世孙宪舜、民法,当并书以诏来世。是为记。

万历十七年岁次己丑孟秋吉旦,十六世孙□、心、十九世孙庆演立(www.xing528.com)

◎ 卫氏小宗祠记

碑文大意

卫氏的先祖,从周文王第九子康叔算起。康叔被封于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之所以有卫姓,正是以国名为姓氏。康叔传了许多代之后,到了汉朝,建陵侯卫绾官至丞相,卫氏就成为高门大户。卫氏子孙卫宁远,有四子,长子早逝,次子卫弘,在赵氏宋朝任福州司户。建炎年间(1127—1130年),兄弟三人来到广东,卫达定居番禺沥滘,卫衍、司户卫弘定居东莞茶山。茶山卫氏宗族有千百人,露天堆积的粮食一堆接着一堆,官吏、士绅云集,目之所见,都是茶山卫氏的产业。且不说历代卫氏子孙那些当大官的,就算是未做过官的人,也都十分杰出,有高尚的品德。茶山卫氏与汉朝金日磾、张安世二家子孙七代做高官相比,不遑多让。明朝初年,卫慈名迁到莞城城西的墩头,生有一子卫继先。卫继先以贤能知名,有四子:卫文祯、卫文祥、卫文禧、卫文礼。墩头卫氏子孙众多,生活奢华,比以前更加强大兴盛。十六世孙卫元确高中壬辰(1532年)进士,授礼部祠祭,其子卫寅及十七世孙卫康侯均中举人,先后将先人基业发扬光大。卫氏作为世代传承的高门大户,不是十分显赫吗?

卫氏在茶山有宗祠,而墩头卫氏这一支派,因没有宗祠而不能举行祭祀,这实在是缺失了仪制、典礼,不能使人、神和洽。自从墩头卫氏子孙将先人灵柩迁回,众人便开始谋划修建卫氏小宗祠,以让先灵安息,隆重祭祀祖先。卫文祥这一支派居住在很远的地方,苦于涉水通过草泽,没有参与建祠。卫文祯、卫文禧、卫文礼的后裔卫瑞、卫琏、卫珵、卫时泰、卫时亨、卫时靖、卫缨约等,一起倡议捐钱,捐得二千余两,拓宽场地,创建卫氏小宗祠。从此,十世、十一世祖一起得到追思、祭奠,祭祀不息,寄托着子孙尊祖敬宗的情思。

嘉靖己未年(1559年),十五世孙卫孔泽、卫孔庄、卫綗绘、卫宗尹共同商议拿出所储备的资金,准备全力修祠、祭祀。之前,始建的宗祠低矮、狭窄,诸多事务尚未完成,诸多子孙的心愿还没有实现。万历己丑年(1589年),十六世孙卫让等人决定开始改建、翻新。于是,众人购买材料、聘请工匠。重修后的宗祠焕然一新、高大宽敞,修建了堂、室、神龛、大门,各处都挂上了匾额,门外建了一座进士牌坊。宗祠的墙壁、台阶营造出和睦、肃穆的气象,卫氏子孙为宗祠置买了祭田、摆设了祭器、设定了祭品,各项事务都十分有条理,比重修前大有改进。

宗祠落成后,卫氏子孙、博士弟子员卫轮容说我是卫氏的世代亲戚,很清楚卫氏的历史,邀请我为宗祠写记,以流传永久。我要说什么呢?俗语说:“种稻谷是一年之事,种树是十年之事,树立品德是百年之事。”这就是说,品德要靠一代代子孙传承、积累。本祠之所以能建成,依靠的正是卫氏百世积累下来的品德。本次修建,开始于己丑年正月二十三日(1589年3月9日),落成于七月十九日(1589年8月29日),由十六世孙元祯倡议,由十六世孙思忠、十七世孙宪舜、民法统筹。这些人、事都应该一起记录下来,以告诉后世之人。是为记。

万历十七年岁次己丑孟秋(约1589年8月)吉旦,十六世孙□、心、十九世孙庆演立

附录

莞城墩头文禧祖小传

十三世祖讳文禧,隐居而守义,人号之曰“处静”。祖父慈名,父亲继先,母吴氏。洪武初年,继先祖自茶山塘边迁居莞城墩头……他善治家,取用盈余,广置田园庐舍,富甲全乡。当地遇有建桥梁祠堂、庙宇者,若有求助,悉予助之……成化十八年壬寅(公元1482年)仙逝,享年八十九岁……为他作墓志铭者乃东莞榜眼刘存业。[据《卫氏族谱》(1999年)。按,此小传记卫继先迁居莞城,与碑文载卫慈名迁居莞城有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