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词汇,就需要遵循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那么,词汇习得的知识对词汇教学有什么启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应注重哪些原则和方法?
总体来讲,在词汇教学方面有两个不同的范式,分别是内隐教学(implicit learning/teaching)和外显教学(explicit learning/teaching)。这两个范式来源于Ellis(1994)区分的有关词汇习得的“内隐词汇学习假说(implicit vocabulary learning hypothesis)”和“外显词汇学习假说(explicit vocabulary learning hypothesis)”。前者指一个新词的意义的获得完全是由其所处的语境中无意识地抽象出来的,后者强调有意识地学习词汇,包括有选择性地关注新词,尝试通过语境猜出其意义,运用策略对生词进行记忆等内容,这可以为词汇习得带来益处。内隐教学概念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第一语言词汇习得研究的成果,我们不难发现此观点有一定的局限:第一,在语境中猜测词义可能会猜错,从而影响词汇的学习;第二,通过内隐教学学习词汇速度较慢,效率较低,若要通过内隐的方式习得一个单词,它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中暴露5至16次;第三,通过这种方式习得词汇的结果仅限于词汇的识别,不一定能帮助学习者学会如何运用这些词去表达(Ma,2009)。所谓的“外显教学”范式强调刻意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通过有意识的方式学习词汇。另一方面,这种范式也承认内隐教学的益处,并把它作为与外显教学互补的一种方法,主张在词汇教学中把这两种范式结合起来。以外显教学为主的方法包括的教学手段有直接讲授词汇、词汇练习、教授词汇学习策略、广泛阅读等,它兼容并包,取长补短,是当今词汇教学应该提倡的一种范式。
那么,在采用外显教学的模式进行英语词汇教学时,有哪些具体的原则需要把握?什么样的方法更加有效?这就需要参照词汇习得的一些规律,并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来把握。Schmitt(2010a)总结了一些有关词汇学习和教学方面的重要规律和方法,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首先,在词汇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水平,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词汇量,以便设定学生词汇学习的具体目标。对于英语的初学者来说,英语通用词汇表中的2000个基本词汇应该可以作为他们词汇学习的目标。当然,此时学习者所掌握的词汇量又不应仅仅局限于这个数字,毕竟最常用的2000个词族仅占英语文本中80%的词量,而如果能将词汇量提高到3000个,这些词汇就能够占到英语语料库中96%的词量(Adolphs & Schmitt,2003)。对于中级水平的学习者,大概需要掌握6000到7000个词族,这些词占英语文本或语料库中98%的词量(Nation,2006)。另外,英语“基本词汇”应该是最常用的5000个词族,要想读懂有一定水平的原汁原味的英文文章,需要掌握8000到9000个词族,而10,000的词汇量一般可以作为拥有较宽的词汇广度的标准(Schmitt,2010a)。
学习词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过目不忘”的可能性是极小的,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意遵循记忆的规律。有人对小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第一语言词汇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受试者对初次呈现的词汇的识记率只有5%到14%(Nagy,1997)。虽然此研究的研究对象和语言种类比较局限,但是说明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在词汇教学中,想通过一次性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单词是不现实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大体上有两条途径,一是想办法让记忆材料变得更加富有意义,如利用词汇学知识和记忆术帮助学生学习单词;二是要让学过一遍的词在以后的学习中反复出现,循环往复,不断通过不同的语境加深学生对所学词汇的印象。
在巩固所学词汇的时候,不仅仅是加深对词的记忆,也应注意进一步扩充学习者对词汇的知识,即加强词汇深度。学习者刚开始学习单词的时候,往往只是将它的形式与意义进行简单的连接,对所学的词汇只有浅显的了解。在已学过的词反复出现时,会渐渐地把它们更加全面、深入的知识展现给学习者,使得学习者的词汇知识逐渐丰富。Schmitt(2010a: 37-38)表述了词汇知识的八个维度,分别是口语形式、书面形式、意义、语法、搭配、语域、频率和联系。每一个维度都是一个线性的连续体,一端是“完全不知道”,另一端是“完全掌握”(如图2-2所示)。学习者只有通过对词汇的不断重复和深入学习,才能使自己的词汇知识在各个维度上都向“完全掌握”逐渐靠近。
图2-2 发展中的词汇知识(改编自Schmitt,2010a:38)
对于在具体的词汇教学时选择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注意三个原则:因词而异、因人而异、兼容并包。因词而异,是因为不同的词性质和特点有所不同,用同一种方法教所有的词汇,效果不见得都一样好。比如,像linguistics,hydraulic这样比较抽象的词,在教学的时候比较适合直接给出定义,但是像scratch这样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只需演示出这个动作学生就会明白。因人而异,是因为不同的学生学习风格不一样,对于他们更有效的词汇学习方法和策略也不一样。比如,教师在课堂中教授一些词汇学的知识,以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效率,但可能会有些学生对这种方法感到不适,他们可能需要一些更有想象力的词汇记忆方法,如记忆术,或是觉得生词只要在阅读中多重复几遍就够了,没必要那么“麻烦”。兼容并包,指的是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既要明确地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词汇,也要通过泛读等手段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学习词汇。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在词汇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
(二)词汇学习策略
对于词汇教学,教师还需了解的另外一个方面的知识是词汇学习策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学习策略揭示了词汇习得的普遍规律和具体方法,在英语课堂中很有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对词汇的自主学习能力。
词汇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策略的一部分,后者的分类同样也适用于前者,即学习策略的分类具有普遍性。Oxford(1990)对语言学习策略的分类不但内容全面,而且层次清晰,简单实用,值得推荐。Oxford(1990)首先把语言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策略(direct strategy)和间接策略(indirect strategy)。直接策略通过在语言学习中的一些特定的任务和情境,直接对语言信息进行处理,好比在一部电影中出演的演员,包括记忆策略(memory strategy)、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y)和补偿策略(compensation strategy)。间接策略在语言学习中不直接参与对语言的加工和处理,但是却起到了协调和引导的作用,好比电影导演的工作,包括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y)、情感策略(affective strategy)和社交策略(social strategy)。词汇学习策略也可以按照这种形式分类,从这六类策略中我们又可以找到更多具体的策略,如表2-2所示。
表2-2 Oxford(1990)的学习策略分类及其词汇学习策略举例(www.xing528.com)
有些学者专门对词汇学习策略进行了研究。如Schmitt(1997)总结了58种词汇学习策略,并把这些策略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探索新词的意义时使用的策略,一类是巩固已学词汇时使用的策略。前一类策略包括决定策略(determination strategy)和社交策略,后一类策略包括社交策略、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Nation(2001)把词汇学习策略分为了三类:计划、资源和过程,每一类都有若干个更加具体的策略种类。诸如此类的研究还有很多,一方面,研究者遵循严谨的科研方法对词汇学习策略进行资料搜集和总结,所得到的一些分类和具体的策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推广性,但另一方面由于各种研究条件的局限,只能描述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下一定的学习者群体使用的词汇学习策略。至于总结的词汇学习策略是否全面,以及不同的词汇学习策略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对于第二语言词汇教学来说,教授什么样的词汇学习策略效果更好,不应该机械地参照相关研究或参考书提供的具体策略,而是要在确定教学目标,认真考察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再合理地选择和应用。比如,我们可以设想在某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发现学生学习课本中的英语词汇有困难,于是考虑教学生一些词汇学习策略,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词汇的效率。考虑到学生水平较低,词汇学知识不容易理解,听写、抄写单词等课堂活动太枯燥,于是教师采用关键词技术帮助学生记住一些单词,并且设计了课后造句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词汇。此外,教师还安排让过去学过的容易忘记的词反复出现在新的课程中,帮助学生巩固词汇的记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学生学习词汇的效率有所提高,积极性和信心也开始提升。于是教师把课后造句练习换成了小作文,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新学的词,并对作文质量高的学生进行奖励,从情感上鼓励他们继续学习词汇。
(三)如何选择并呈现词汇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词汇,首先都要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词。如何在一篇文章中挑选出这些词?Beck等(2005)针对挑选词汇的方法提出了一种科学实用的思路。我们可以把一个语段中的词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最简单的词,按照学生现有的水平已经都掌握了,不用教授;第二层是学生不熟悉或不知道的词,在当前阶段适合学生学习,这部分词应该选择并教授;第三层虽然对于学生来说也是生词,但这些词可能过于生僻或专业,或者是学生当前水平没有必要掌握的,可以忽略,若影响学生理解,只需简单介绍即可。
下面我们以Orwell(1945)《动物庄园》中的一个段落为例,如果学生的英语水平处于CEFR(欧洲语言共同框架)的B1到B2的过渡阶段,对于这样的语篇我们应该选择哪些单词教给学生呢?
It was vitally necessary to conceal this fact from the outside world. Emboldened by the collapse of the windmill, the human beings were inventing fresh lies about Animal Farm. Once again it was being put about that all the animals were dying of famine and disease, and that they were continually fighting among themselves and had resorted to cannibalism and infanticide. Napoleon was well aware of the bad results that might follow if the real facts of the food situation were known, and he decided to make use of Mr. Whymper to spread a contrary impression. Hitherto the animals had had little or no contact with Whymper on his weekly visits: now, however, a few selected animals, mostly sheep, were instructed to remark casually in his hearing that rations had been increased. In addition, Napoleon ordered the almost empty bins in the store-shed to be filled nearly to the brim with sand, which was then covered up with what remained of the grain and meal. On some suitable pretext Whymper was led through the store-shed and allowed to catch a glimpse of the bins. He was deceived, and continued to report to the outside world that there was no food shortage on Animal Farm.
我们按照Beck等(2005)的方法把这个段落的词汇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未画线的词,它们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无须讲授。第二层是文中画直线的词,共14个,这些词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不认识或不熟悉,且属于他们在当前阶段应该掌握的词,可以考虑重点讲解。第三层是画曲线的词,包括cannibalism,infanticide,hitherto和store-shed这4个词。这几个词比较生僻,没有必要详细讲解,只要指明其意义即可。
在我们选择了这些词之后,用什么样的方法向学生呈现这些词比较合适呢?呈现词汇意义和用法的方式很多,每一个词也都可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但最好不要用同一种方法展示全部单词的意义,要根据每个单词具体的特点选择它们最适合的呈现方式。对于从第二层中选择的14个词,我们不妨把它们分为6组。首先是famine和ration,这两个词比较抽象,可以通过给出定义,介绍它们的意义。对于contrary和pretext,可以通过一些例句介绍几个使用这两个词的情境,来理解其意义。对于resort和glimpse这两个词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展示,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词一般不单独使用,因此,讲解动词短语resort to和catch a glimpse of更好。从embolden和shortage的构词中可以看到一些常用的词缀,可以从构词法的角度讲解这两个词的意义。还有一种词汇呈现方式,就是利用关义词,即找出某个词的近义词或反义词。此方法在本案例中比较适用于remark(近义词comment),casually(反义词formally)和deceive(近义词cheat)。最后,对于collapse,bin和brim这3个词,可以考虑通过给出图片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
注释
1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ability in a language by using it naturally in communicative situations
2 a conscious process of accumulating knowledge of the vocabulary and grammar of a language
3 参见Richards & Schmidt(2010: 514);Saville-Troike(2006: 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