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在婴儿期就具有分辨所熟悉的物体外形差异的能力。他们见到自己的奶瓶就会手舞足蹈,妈妈来了露出笑脸,而见到陌生人的表情紧张甚至啼哭起来。但这种辨别物体外形特征的能力与辨别几何形体不是一回事。
幼儿认识几何形体的一般发展过程,可以从不同方面予以研究。
(一)认识几何形体的难易顺序
(1)先平面后立体。
(2)认识平面图形的难易顺序,据我国的一些研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先圆形后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和梯形等。
(3)认识立体图形的顺序是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和圆锥体。
以上发展顺序主要是与幼儿生活经验有关,幼儿日常生活能经常接触到的形状认识得较早。同时与形体本身的复杂程度也有关系。
(二)形体的感知与词的联系
幼儿认识几何形体在心理上对图形的知觉,它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几何形体的外部形状到能用相应的词予以表达,其中有个发展过程,即配对→指认→命名过程。
经过这一过程的幼儿达到初步认识图形的目的——说出几何图形的名称。(www.xing528.com)
配对是指找出与范例图形相同的图形。指认是按成人口述图形的名称,找出或指出相应的图形。命名是说出给定图形的名称。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这是对几何图形的感知问题,是一种感性积累和认识几何图形的前奏。指认是形状知觉与相应词汇建立联系,要依据说出的词而不是直观图形,引起相应的图形表象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对图形的命名,是用抽象的词来称呼相应的图形,它是在图形感知与相应词汇之间联系的基础上,用积极的词汇来表示图形,所以命名是初步认识某种图形过程的完成。几何图形认识的这一发展过程,不仅可以作为认识图形的三种形式,也可以作为幼儿认识几何图形逐步提高的一种具体要求。图形的感知与词的联系是从对图形本身的认识发展过程来观察的,未涉及图形与客观事物的联系。
(三)形体与实物形状的联系
几何形体与实物等同是将几何形体理解成日常的玩具或物体,并按照他们所熟悉的物体名称命名几何形体。如圆形叫作“太阳”“皮球”;正方形叫作“手绢”;三角形叫作“红领巾”;圆柱体叫作“茶杯”“管子”;长方体叫作“鱼缸”“火柴盒”,等等。这种将几何形体与物体相混淆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幼儿尚未完全认识有关形体,还没有达到正确认识和命名有关形体的水平。
在成人教育的影响下,幼儿对图形的知觉逐步得到改善,他们已不再把图形与物体等同起来,而只是比较它们。如圆形像“盘子”,三角形像“红领巾”。这种比较性的称呼是在幼儿正确认识和掌握了几何形体名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是从形体出发对照实物形状做出比较的结果。
幼儿把几何形体作为区分实物形状的标准,即幼儿能将几何形体作为样板(标准),按照它来区分或选择物体。如说出大盘子、小碟子是圆形的,皮球、苹果是球体等,或者按照形体选择出相应的物体。这时幼儿是从客观事物出发,以几何形体为标准,确定物体的形状,既不混同也不是比拟,是在几何形体与实物之间建立起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灵活关系,从而能将有关形体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幼儿感知形体方法的发展过程
幼儿认识几何形体需要通过视觉和触觉的联合活动,并辅以语言,才能达到对形体的充分感知。了解幼儿这方面的发展,有利于改进幼儿认识形体的教学方法。国外研究资料说明,幼儿学习运用视觉和触觉感知形体的方法也有一个发展过程,表现出一定的特点:
视觉方面:3岁幼儿用视觉感知形体时往往是匆忙的,他们常常只草率地看一眼,因而难以分辨一些相似的形状,如正方形与长方形、圆形与椭圆形,或只注意到形体的某一个特点,如说三角形是“有尖的”;4岁幼儿认识形体时的眼睛运动只注意到图形的外部,好像在观察图形的大小;5~6岁幼儿的眼睛则能沿着图形外部轮廓运动,所以能注意到图形的典型部分(角和边),从而获得对图形的确切感知。
触觉方面:3岁幼儿触摸形体时,手的动作只是去抓握物体而不是去抚摸;4岁幼儿则用一只手掌和手指的根部触摸,指尖不参加触摸过程;5~6岁幼儿开始时会用两只手触摸物体,然后可以朝相反和相向运动,最后达到会用指间连续的触摸感知形体的整个轮廓,可以获得对形体比较完整的感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