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儿认识量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儿认识量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高矮、轻重等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比较物体的量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感官的感知,如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等感觉通道体验到物体的大小、长度、重量等方面的特性。(三)感知量的守恒在幼儿认识了相应的量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变换图

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儿认识量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一)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高矮、轻重等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比较物体的量

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感官的感知,如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等感觉通道体验到物体的大小、长度、重量等方面的特性。因此,教学中要让幼儿在看看、摸摸、摆弄等活动中进行比较,认识物体的量。

1)目测比较

认识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粗细、高矮等特征时,都可以让幼儿用视觉观察比较。例如,教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皮球,让幼儿看看,问他们哪个大,哪个小,还是一样大小。再如,教幼儿认识轻重时,开始也可出示两块形状一样、材料一样、大小不同的积木,问幼儿哪个轻,哪个重,还是一样轻重。然后再验证一下,让幼儿知道一样的物体,大的、多的重,小的、少的轻。

2)触觉比较

教师可以让幼儿用双手抱球,仔细地抚摸,感知球外形大小的区别,感觉到球所占的空间不同;可以让幼儿用拇指、食指等触摸自己的单衣和滑雪衣等物,感知其厚与薄的区别;也可以让幼儿不用眼睛看,只用手摸,在布袋里摸出粗的小棒儿或细的小棒儿,摸出长的或短的小棒儿等,同时用正确的词语表述。

3)运动觉感知比较

运动觉感知比较主要用于认识物体的轻重,它是由肌肉的运动觉来感受的。可以让幼儿用手掂一掂或提一提两个不同的物体重量来获得直接经验。如一小块铁和一大堆棉花谁重谁轻?眼睛看不准了,就可以用手掂一掂或提一提,来判断物体的轻重,使幼儿知道不一样的物体,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

2.运用重叠、并置法比较物体的量

在让幼儿认识两个圆形纸片的大小时,可以把这两个圆形纸片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区别大与小;比较物体的长短,可选用两只不同长度的铅笔重叠在一起,即把短的一支重叠在长的一支上面。铅笔要横放,区别哪支长,哪支短。还可以用并置法比较,如并排横放着两支长短不同的铅笔,并肩站着的老师与小朋友,桌上并排放两本不同厚度的书等,让幼儿区别长短、高矮、厚薄等。

3.运用发现法认识物体的量

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在特定情境的活动中发现物体量的不同,达到认识量的目的。例如,在让幼儿认识大小时,教师为幼儿准备各种大小不同的瓶子,将瓶盖与瓶子分开打乱放置,让幼儿玩盖瓶盖的游戏,看谁盖得快,使幼儿感受瓶盖、瓶口有大有小,逐步摸索规律。盖瓶盖时,可以把瓶子从大排到小,把盖子也从大排到小,然后一对一地盖上,速度就快了。例如,认识粗细时,教师为幼儿准备很多有孔的木珠和粗细不同的绳子,让幼儿玩穿木珠,看看谁穿得又快又多。结果,有的幼儿穿得很快,有的幼儿穿得很慢,有的甚至一粒也没穿上。教师引导幼儿找找原因,让幼儿发现绳子有粗有细,从而认识粗与细。再如,教师为幼儿准备天平和若干个小物品,让幼儿将小物品两个两个地放在天平上进行比较,发现谁重谁轻,哪个最重,哪个最轻。

4.运用寻找法描述物体的量

在幼儿初步认识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哪些物体是大的(长的、粗的等),哪些物体是小的(短的、细的等),并用正确的词汇去描述。教师也可以合理引导幼儿运用记忆表象回忆、描述马路上或家里自己所熟悉的各种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等。

例如在教室里找找,幼儿会找出王东小朋友高、刘丽小朋友矮,皮球大、乒乓球小等。在自己身上找找,他们会找出腿粗、臂细,衬衣薄、毛衣厚,等等。教师也可以在教室里事先放好一些长短不等、厚薄不等的物品,让幼儿在布置好的环境中找出两样东西并描述哪个大、哪个小。再如,也可以让幼儿回忆家里床上枕头厚、枕巾薄等。

5.运用游戏法巩固对量的认识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游戏,让幼儿来区别物体的量,加深对物体大小、长短、粗细、高矮等的认识。

例如,“反动作游戏”。教师做一个动作,并按动作说出一个词,要求幼儿做与教师相反的动作并说出相反的词。教师用手做大的动作并说“大大”,幼儿做小的动作并说“小小”。教师用手做拉长的动作并说“长长”,幼儿用手做缩短的动作并说“短短”。这样可以训练幼儿对大小、长短等掌握的熟练程度,加深幼儿对相应词汇实际意义的理解,同时也训练幼儿思维的敏捷性。这种游戏活动可以在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

再如,竞赛性的游戏“看谁找得快”“看谁找得多”等,让幼儿在一些物品中按教师要求找出大的或小的、粗的或细的等,看谁找得又快又对。

(二)教幼儿量的排序方法

1.利用教学玩具学习排序(www.xing528.com)

有些玩具本身就含有顺序的特点,即寓排序于玩具之中。幼儿学习玩这种玩具时,也就学习了排序。例如套碗、套桶、套塔、套娃娃、套房子以及教师自制的一些序列玩具等。

2.按范例和口头指示排序

小班幼儿初学排序,应予以示范,做出范例,同时说明要求。例如,学习按物体的颜色排序,教师拿出红、黄珠子各3粒,在比较它们颜色不同以后,用塑料绳边穿珠子边告诉小朋友,“现在老师把这些珠子穿在一起,我先穿一颗红珠子,再穿一颗黄珠子,就这样一颗红的一颗黄的穿下去”,示范后,也请小朋友将自己的珠子按照老师的样子穿好。

3.向幼儿说明排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1)明确排序的方向。应向幼儿说明要求是横向排列还是竖向排列。有的量排序只能竖排,如高矮排序;而长短排序一般是横向排列。有的量排序既可以横排也可以竖排,如大小排序、宽窄排序和粗细排序。排序的方向在幼儿进行活动前要明确提出要求。

(2)明确排序的起始线。有限量的排序需在同一个起始线上,才能做到正确排序。例如,高矮排序,告诉幼儿注意下端要对齐;横向的长短排序左右要对齐等。

(3)明确排序的规则。例如,按形状排序,说明什么形状排第一,什么形状排第二、排第三;大小等一些量的排序应说明是逐一递增(先排最小的,然后一个一个大的往后排),还是逐一递减(先排最大的,然后一个一个小的往后排);也可以请中大班的幼儿自定排序规则,自由排序等。

4.引导幼儿自由排序

幼儿有了一定的排序经验后,教师创造好条件让幼儿自由排序。例如,在活动角内放置可供排序用的木珠、小棍儿以及印章纸条等各种材料,或者在数学集体活动时留给幼儿自由排序的时间等。在自由排序中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想象自由选择、自定规则,排列出各种序列。

(三)感知量的守恒

在幼儿认识了相应的量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变换图式或添加干扰因素来帮助幼儿感知学习量的守恒。

1.变换长度

2.变换面积

3.变换体积

(四)教幼儿认识量的相对性的方法

1.量的相对性是通过对三个不同量的物体的比较来认识的

第一步,先比较第一个和第二个物体之间量的不同,再比较第二个和第三个物体之间量的不同。例如三块长度相同、宽度不同的贴绒纸板(为了便于比较可用不同的颜色),先出示最宽(黄色)和第二宽(红色)的纸板,横向(或竖向)并放,比较出黄色的纸板宽、红色的纸板窄。再出示第三块最窄的绿色纸板,将它与红色纸板比,比的结果是红色纸板宽、绿色纸板窄。

第二步,向幼儿提出认识相对性的问题。如教师指着中间的红色纸板说:“这块红色纸板一会说它窄,一会儿说它宽,那么请小朋友想一想,这块红色纸板到底是宽还是窄呢?”由此引起了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活跃的气氛,他们都在思考究竟应如何作答。

第三步,在讨论中建立起初步相对的思想。对教师的提问,有的幼儿可能做出巧妙的回答,说:“它不宽也不窄。”教师给予鼓励后又问“为什么说它不宽也不窄呢?”经过讨论,幼儿和教师一起得出这样的结论:看一块纸板是宽还是窄要看它和谁比,红色纸板和黄色纸板比它就是窄的,和绿色纸板比就是宽的。

2.运用操作、游戏等方法巩固对量的相对性的理解

幼儿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后,需通过各种活动予以巩固。例如,发给幼儿每人三块不同宽窄的纸板,三块纸板的颜色不同,且每个幼儿的都不一样。教师要求幼儿将纸板按宽窄依次排好,再逐个地请几位幼儿向大家说明自己的纸板哪种颜色最宽、哪种颜色不宽不窄、哪种颜色最窄,以巩固对宽窄相对性的认识。同时,还可以请出两三位小朋友到前面,举起自己最宽(窄)的纸板,和大家一起讨论明确:都是最宽(窄)的纸板,它们的颜色可以不一样,所以比宽窄时和颜色没有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