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数
1.教师示范,让幼儿按物点数并说出总数
按物点数是幼儿数数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幼儿认识数的实际含义的基础。
小班幼儿刚开始学习点数时,往往乱点乱数,因此教师要为幼儿做点数动作示范,教会幼儿用手指按一方向点一个物体并说出一个数词。为了防止幼儿数数时出现顺口溜现象,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物体,让幼儿说出一个数词,或移动一个物体说出一个数词,训练幼儿视觉、手的动作和口说出的数词协调一致。
小班幼儿刚学习点数时,在点到最后一个物体后,如问他“一共有几个?”他往往回答不出。因此,教师在点数最后一个物体时,用手指围绕所点过的物体划个圈,对最后的一个数词提高声音或延长声音,以突出和强调这个数就是物体的总数,使其理解总数的含义。
点数后说出总数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但不是同一个过程。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开始学习正确点数并同时说出总数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可以把点数与说出总数分步进行。开始让幼儿学会点数,由教师说出总数,然后在点数后由教师与幼儿一起说出总数,再后可由教师点数,让幼儿说出总数,回答“一共有几个?”的问题,最后让幼儿自己点数后说出总数。
2.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计数
运用各种感官计数主要指运用听觉、触觉和运动觉来感知物体的数量,加深对数意义的理解。
(1)运用听觉感知某种声音发出的次数。教师可以用击铃、击鼓、拍手、学动物等方式发出声响让幼儿数数。开始时让幼儿边听声响边出声数数,如教师敲一下铃,幼儿大声数1,敲第二下铃,幼儿数2,最后让幼儿说出一共敲了几下。其次,让幼儿认真听声响,口里不出声,而在心里默默数声响的次数,然后说出一共是几下声响。另外,还可以训练幼儿闭上眼睛,不借助于视觉来感知声响的次数。这种形式一般适用于中、大班幼儿。
(2)运用触觉感知物体数量。教师可以让幼儿闭上眼睛触摸桌上准备好的学具,数出一定数量的物体或在准备好的口袋里边摸边数出一定数量的物体。教师也可以让幼儿按教师的指令,摸出相应数量的物体。
(3)运用运动觉感知自身运动的次数。如通过拍手、拍球、跺脚等动作次数表示一定数量。
(4)运用多种感官计数,有时可将各种感官结合起来感知物体的数量。例如,判断声响次数时,让幼儿同时触摸与声响次数相当的物体或做次数相等的动作。这种多层次的计数活动既能加深幼儿对数的理解,又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各种感觉器官的协调活动。
3.通过比较两个相邻数的相等与不等来练习数数
通过比较两个相邻数的相等与不等来练习数数,也是幼儿认识数的形成(即1个数添上1形成后面的一个新的数)的方法,有助于加深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将两组同等数量的物体一一对应摆放,让幼儿数数比较,确认一样多以后,在其中一排物体上增加一个同样的物体,让幼儿再数一数共有几个。这样,使幼儿在直观的条件下,看到一个新的数是由原来的数添上1而形成的。为了突出新的数是在前面一个数上添上1的结果,教师可以把添1的这个物体再拿走,让幼儿清楚地看到减去1还是原来的数。最后,教师应概括地说出2个添上1个是3个,2添上1就是3。
当幼儿初步认识到相邻两数多1少1的关系后,可以进一步让幼儿进行不对应的比较。就是把两组物体不规则地摆放,让幼儿边数边比较,以提高幼儿灵活运用一一对应的能力。
4.按范例数量取物和按数取(找)物
幼儿对每个数的实际含义的理解需要通过充分的练习予以巩固。按范例数量取物是巩固对数的实际含义理解的有效复习方法。
按范例取物是教师给予一定数量物体作范例,让幼儿拿出与范例同等数量的
物体。如教师在桌子上摆出两辆小汽车,要求幼儿从自己小盒子里取出与小汽车一样多的正方形。
按数取物是以数作范例(口头说出数或出示数字),要求幼儿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如教师在桌上分别摆着小碗、小熊猫、小青蛙、小汽车等玩具各若干个,请小朋友轮流上来按教师的要求取出2个(或3个……)小碗,3只小熊猫等。小班幼儿用口头说出数,认识数字后的中班幼儿和大班幼儿可用数字进行。
按范例数量取物或按数取物应改变方式进行。可个别进行也可集体进行;可每人用一套小教具,也可共用一套教具;可从幼儿自己身上找出什么东西有2个或5个,也可以从玩具架上、教室里取出物品,等等。
应先学会按范例数量取物,再进行按数取物。因为范例是实物,它具体而直观,仅幼儿可以先计数实物再动作;按数取物所给定的条件是抽象的数,没有直观的依据,要求幼儿对数的实际含义有准确的理解才能完成任务。
(二)学习数守恒的方法
学习数守恒是中班的主要教学要求之一,它是幼儿形成初步数概念的主要标志之一。对幼儿进行数守恒的教学,应在切实掌握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
学习数守恒,主要要求幼儿懂得不论是什么物体,不管它们的颜色、大小、形状以及摆放形式有什么不同,它们的数都是一样的。
教幼儿学习数守恒的方法有很多,可先用同样颜色、形状、大小的物体,改变排列形式学习数守恒。例如:
1.同数异长(www.xing528.com)
2.同数异位
3.异数等长
然后再用不同计数对象、对象的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和排列方式不同等综合因素进行数守恒练习。如教师出示5张图片(下图),先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并讨论:
这5张图画上的东西什么地方不一样?讨论中应要求幼儿动脑筋互相补充。在幼儿说出它的名称、颜色以及摆的样子都不一样以后,教师再提出问题:这5张图有这么多不一样的地方,那么有没有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一样?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幼儿从数量方面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也就是引导幼儿排除对象的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而抽象出数量方面的共同特征,这是达到数守恒的本质要求。对此,正确的回答是:它们的数是一样的,都是5。如果经过反复提问和等待实在无人能作答,教师可进行较具体的启发提问:数数看,它们的数一样不一样?此后,教师应逐个请出小朋友让他们前来计数每张图片中的物体数量以证明他们的数是一样的,都是5个。
(三)学习接数和倒数的方法
学习接数和倒数是大班幼儿基数教学的内容。接数是从10以内任何一个数开始顺接数至10。倒数是从10倒数至1。大班幼儿的接数和倒数则起着巩固掌握10以内数的作用,并有利于学习相邻数和加减运算。学习接数和倒数应先学习10以内的顺接数,再学习倒数,最后进行倒接数。
以下是几种学习接数和倒数常用的方法:
1.卡片游戏
运用卡片学习顺接数,是由教师拿出一张卡片(圆点或数字),让幼儿拿出该数以后的卡片,并口头说出排列的结果等。
运用卡片进行倒数,可发给每个幼儿一套卡片,每套10张,可以是1~10的数字卡片,也可以是1~10的圆点卡片。把卡片的顺序打乱,让幼儿把这些卡片按从1到10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好后,再将卡片打乱,要求幼儿从10到1地从左至右排好。还可以增加游戏的竞赛性质,“看谁排得又快又对”,由教师统一发出开始的信号。排好后可让幼儿口头说出他所排的数的顺序。
2.口头游戏
不用教具,用口头练习倒数、顺接数或倒接数。例如,要求幼儿按照教师说出的一个数,接着数到10或倒着数到1。
3.拍手游戏
由教师先拍几下手,请小朋友接着拍手拍到10。游戏开始前,要向小朋友说明,请他们接着拍到几,以免引起混乱。
(四)认识三个相邻数及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的方法
认识三个相邻数及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是大班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的主要内容。有了中班学习两个集合的比较和转换懂得了相邻两数的多1和少1的基础,大班幼儿学习三个相邻数及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就比较顺利了。
认识三个相邻数,不仅要知道10以内某数(除1以外)的前面一个数和后面一个数是什么,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幼儿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中间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多1,比后面一个数少1。
三个相邻数的教学,一般应先复习两个相邻数的比较,再进行三个相邻数的比较。直观教具摆成横式为宜,以便对应比较。以认识3的相邻数为例:
第一步,先在绒布上贴出对应并置的两排圆片2和3,让幼儿比较后明确3比2多1,2比3少1。
第二步,在3的下面贴出第三排4个圆片,让幼儿比较第二排和第三排的圆片数量,明确4比3多1,3比4少1。
第三步,进行三个数之间的连续比较。以中间一个数为主,先与前面一个数比,再与后面一个数比,3比2多1,3比4少1,3的“邻居”是2和4。
教幼儿认识三个相邻数及其关系,应从直观入手结合数字进行。从数2开始逐个数进行。教5以内相邻数时进展要慢些,多做练习,让幼儿掌握比较相邻数的规律(先比前面一个数,再比后面一个数)。在这个基础上进行6~10相邻数的教学,不仅进度可以加快,而且可以用启发探索的方法,促进幼儿运用相邻数的规律去认识新的相邻数,促进幼儿知识的正迁移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示范教案3
续表
续表
教案评析:
自然数有基数和序数双重意义,“认识数字3”这节课,是幼儿认识基数的开始,对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尤为重要。本节课创设教学情境,让幼儿知道三只小鸟、三只小猴、三只小狐狸都可以用数字“3”表示,3还可以表示三个桃子、三个苹果等,把对1、2、3数字的感知与故事情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幼儿今后认识“4” “5”……奠定了基础,也为幼儿提供了举一反三学习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