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讨论法的含义及其分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引导幼儿有目的、探讨性地主动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一种多边的活动过程,可以是教师与幼儿,也可以是幼儿与幼儿间的讨论,它能够起到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究的作用,进而促进分析、归纳,有利于幼儿初步数概念的形成及思维的发展。
从讨论的时机来分,可分为随机性讨论和有计划的讨论。前者是指根据教学的进展情况和幼儿的反馈随时开展的讨论。这种讨论针对性强,有利于帮助幼儿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后者是指教师针对某一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开展的讨论,一般在操作以后进行,可以引导幼儿对数的各种体验进行整理,帮助幼儿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从讨论的功能来分,可以分为辨别性讨论(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学会比较和积极思考)、修正性讨论(目的在于通过讨论认识操作中的错误,发现问题,提出修正办法)、交流性讨论(目的在于通过讨论获得多种答案,注重求异丰富知识经验)和归纳性讨论(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归纳操作中的体验,使之条理化、概念化),等等。
(二)运用讨论法应注意的问题
1.以操作体验作为讨论的基础(www.xing528.com)
对幼儿来说,在开展讨论前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准备。因为讨论往往是伴随着操作活动而展开的,所以操作体验应是讨论的基础,幼儿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才能对要讨论的内容做出积极的反应,才能接受讨论的最终结果。比如,要让幼儿通过讨论来掌握数的组成的规律,就必须在幼儿有了关于数组成的操作经验,对数组成的关系有所体验的情况下进行。在教学中,应力求避免那种毫无准备,只要求形式、不求实效的讨论。
2.注重讨论的过程
幼儿数学学习的重点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讨论的过程比讨论的结果更为重要。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讨论、开动脑筋、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才是讨论的目的所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的操作体验,观察分析幼儿在讨论中的反应,了解幼儿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活动的过程,鼓励幼儿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3.体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作为每一个个体,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有些能力较弱的幼儿往往很少参与讨论,作为教师,要以记者的身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给幼儿更多自由讨论的空间、时间,在宽松自由、无拘无束的讨论环境中帮助幼儿克服自卑感、紧张感,树立起自信心,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意见,也可以从简单问题引入讨论,当幼儿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