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花
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且在不同学段的各个领域,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语言都有不同的要求。
在实际课堂中,常发现许多学生想说又不会说,有的学生怕说、不敢说,支支吾吾。有些根本不敢开口,学生的数学语言使用和表述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一段明显的差距。
我一直在思考怎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数学语言能力。后来,在黄爱华老师的一节《圆》的研讨课中颇受启发,便开始在班上开展起了课堂“小先生”,并套用了“小先生”常说的四句话:“请大家听我说……”“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大家都听懂了吗?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谢谢大家!”
建构这样的话语系统是为了让学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把问题在广泛适用的系统中表达清楚。刚开始在班上实施的时候,台上讲话的同学刚说第一句话,其他同学就笑,虽然我到现在还不明白他们为什么笑,但是我想,对于站起来的同学而言,有话说总是好的吧。对于倾听的同学,笑也是一种倾听的反应。所以,笑就笑呗,笑久了也就习惯了。后来,这个话语系统渐渐被熟用,虽然偶尔还是有学生会笑,但是站在讲台上做报告的学生并不像以前那么害羞和支吾,而是大方、自信、有范儿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了。(www.xing528.com)
在《合格率》一课中有一道题:绿色小队参加植树活动,共植树400棵,有10棵没有成活,这批树的成活率是多少?学生自主思考后上台汇报,大部分学生是用“成活棵数除以总数”的方法。此时,一只小手高高举起,并小声地喊着“老师,老师!”“小正,你还有什么问题?”“我还有不同的解法。”“你说。”话音刚落,“嗖”的一声,孩子站在讲台上开始了他的展示,并板书辅助:10÷400=10/400=2.5=2.5%,100%-2.5%=97.5%。当在讲解过程中,发现“10÷400=10/400=0.025”写成了“10÷400=10/400=2.5”时,他灵机一动:“我要强调的是,在计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里应该是0.025而不是2.5。”当时我很开心。在我的印象中,小正并不是一个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的孩子,也不是一个特别主动的孩子,但是他能主动申请上讲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交流,我特别欣慰。而且,他对自己犯了小错误能“临危不惧”,并能轻松、巧妙化解,着实让我佩服他小小年纪难得的淡定和机智。
数学语言不仅用来表达和研究,是思维的体现,而且可以精妙地反映人的思想、性格及追求等。平时,我常让学生编题、写数学日记、整理单元知识,培养数学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数学语言的精准和简练。偶尔,我也会将数学知识渗透在平时的聊天中,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发现班里有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我打趣道:“这事对我造成的伤害,心里阴影占地面积为9平方米。”(9平方米刚好就是题目的最终答案)
用数学语言表达的前提是乐于表达,之后才是修正和规范。
“小先生”常用的四句话,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向同学提出邀请,邀请同学一起加入讨论的行列,这样,学生在倾听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在讨论、质疑中清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