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英
早读课,我似乎带得很不得要领,既没有培养起领读的孩子,又不擅长引导读书的气氛,自己累不说,晨读效果也不太好。直到有一天我换了一种引导方式。
又是一节语文早读课,孩子们都拿出书本挺直腰板开始晨读。童声童气的读书声中,我站在讲台上,目光敏锐地扫视教室,总能对上一两个慌张的眼神,或者找到开合着嘴巴眼神却游移不定的孩子。我走到他们身旁,根本听不到读书声,于是伸手轻叩桌面以示提醒。等我走到其他组再转个身,发现刚被提醒过的孩子又在装模作样,只得提出批评,心里不由得叹一句:这孩子怎么就不愿开口读书呢?
时间过半,孩子们兴许是读累了,整体越读越小声。我一听状态不对,赶忙喊停,评价一下他们刚才的表现,再重新起了个响亮的头让孩子们继续读课文。没读几句,还是没调整到应有的状态,语调平平,断句拖拉,音量渐弱。这种情况我惯常的做法就是批评:“停停停!怎么那么小声唷,是没吃早餐吗?还是没睡醒啊?打起精神来!”或者激将:“你们听听隔壁班,人家的读书声对面楼的班级都能听到,咱们有没有信心把他们给比下去?”以上两招都不管用的时候,我就搬出有点惩罚意味的强硬态度来:“再像这样读得有气无力,我们就一直一直重复读这一句,一直一直重复读这一篇,读好了才往后面读。那几个总是不开口的同学注意了,待会儿老师发现谁没有认真读,下课的时候其他人去玩你就留下来朗读课文咯。”这三种做法都只能管一时,没一会儿就被打回原形,慢慢地孩子们也对此免疫了。(www.xing528.com)
我突然有了新的点子。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从书本中拉出来放到我身上后,我友好地问:“读了半节课,亲爱的小机器人们是不是快没有电啦?”“啊?刘老师,我们怎么变成机器人啦?”“是呀,我就剩一点点电了。”孩子们一副惊奇的神色,对于这个新鲜的提法还没完全接受,一时间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我接着提议:“那我们休息一会儿,赶紧给自己充充电好不好?”“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开始给自己“充电”。大约半分钟,我说:“相信大家都充了不少电,来,用你们的音量告诉老师和小伙伴,你充满电了吗?”又是充满力量的齐答:“充——满——了!”接下来每一个孩子都以一个新的面貌全心全意投入到朗读当中去,听着真是一万分的舒心。读了一阵子之后,再发现有同学不读或者走神,我就会点名:“谁谁谁已经关机了喔,谁谁谁只有一点点电量了喔,都听不到他的声音了。”被点名的同学为了证明自己还“有电”,又跟着大家一起大声读书;而没点到名的同学,想证明自己“电量”十足,读得更起劲儿了。这种愉快的氛围一直持续到下课铃响,还有同学意犹未尽地说他还有“电”可以继续读。
孩子们的兴趣被激起来后,我管理的过程轻松了很多,晨读质量也高了一些。平时,难得晨读质量高的时候我会从口头语言、面部表情甚至是肢体语言上都表达出我对他们的赞赏,希望他们能再接再厉,兴致勃勃地读下去,但这颗“糖”的甜度显然不够持久。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机器人充电”这个互动方式让孩子们感觉到新奇好玩,并快乐地投入其中,孩子们会和我、和书本,一起乐此不疲地把这个游戏玩下去,但我还要随机应变做出调整,达到让孩子们喜欢上早读课、喜欢开口读书的目的。
跟童真的孩子们打交道,要花点巧心思,比如要他给书本包上保护套,可以说请给你的新伙伴穿件漂亮的衣服;跟他讲不许乱丢垃圾,不如告诉他垃圾桶是垃圾的家,请你把它送回家。换一种沟通方式,也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