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茶道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即茶即道》研究成果

中国茶道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即茶即道》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人们普遍重视“人”,体现在中国茶道中,同样也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到唐代茶道正式产生。中国茶道契合了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中国茶道融入了古代社会,与之共同发展、相互影响,成为一种显性的文化体系。中国茶道追求的“道法自然”,来源于道家文化。这为中国茶道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茶礼是展示中国茶道独特魅力的关键。中国茶道的最高目标是“即茶即道”。

中国茶道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即茶即道》研究成果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伴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茶道脱胎于茶文化,成为一种特征明显,带有制度性元素的文化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是其中三支主干,文化与文化之间存在一种互动的机制,中国茶道也不例外。中国文化是一种多元性、综合性的文化体系。文化单独自成一个体系,文化与文化之间往往也产生互动的关系,逐渐融合成新的文化体系。中国茶道作为一种以茶为主题的文化体系,她结合茶、人、社会和自然,共同建构起中国茶道的理论体系

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人们普遍重视“人”,体现在中国茶道中,同样也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在开展茶道的活动中,饮茶者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茶叶泡入水中,形成味道鲜香的茶水,供饮茶者品鉴使用。这一过程也称为“饮茶之道”。在“饮茶之道”中,茶道设置了茶境、茶礼、茶艺和茶修,用以完善和丰富中国茶道的内容。茶境是茶道活动的物质条件,良好的饮茶环境能准确地开展茶道活动。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宗法制社会,社会整体讲究秩序和规范。以建立礼仪制度为例,儒家将礼仪制度和思想融入社会、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孔子以身作则,处处要求儒家弟子遵守儒家的礼仪制度。汉代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文化逐渐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和文化。儒家的礼仪也融入社会、国家的治理体系中,成为封建社会时期的国家制度。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茶道是茶文化的升华。中国有几千年的种茶历史,随之产生了丰富而多彩的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结合各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丰富的茶产品。随之而来,中国的茶叶成为外贸的产品,远销海内外。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古代社会对于茶文化的认识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到唐代茶道正式产生。古代社会对于“道”有独特的理解和认识。《周易》指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是一种无形的存在,而形而下者是有形的物质形态。中国茶道主要研究了古代人民如何追求“茶道”,如何论述茶道与人生辩证关系。中国茶道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体系,她广泛吸收、传承和演化各种文化要素,如吸收、演化儒家、道家和佛家等古代主流文化元素,形成具有茶道精神内核的综合的文化体系。笔者认为,理解和认识中国茶道必须采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和综合性的研究视角,茶道本身来源于茶文化,但茶道的核心在于追求“即茶即道”的终极目标。在古代社会,人们讲究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因此,个体的追求往往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茶道就是饮茶者个体的修行过程。饮茶者将饮茶上升为一种艺术,进而拓展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透过茶道本身,我们看到的不光是饮茶、品茶和修道,而是古代社会一直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中国茶道契合了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中国茶道融入了古代社会,与之共同发展、相互影响,成为一种显性的文化体系。

中国茶道追求的“道法自然”,来源于道家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各地栽种的茶树,结合不同的工艺,生产出不同品种、品级的茶叶。这为中国茶道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栽种茶树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要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收获品质良好的茶叶。中国茶道本身就是以茶为基础的活动,人们在开展茶道时,追求自然为美,茶境的选择以自然为中心。因此,茶道的开展过程贯穿了自然主义观。茶道是饮茶修道的过程,人们在品鉴茶水时,在品鉴过程融入了修身、养性的因素,让饮茶者的身心得到舒缓,心灵得到清静、安宁,伴随着茶境、茶艺等,组成了中国茶道的美学境界,升华了人们的精神境界。

中国茶道讲究“天人合一”。茶道吸收了儒、道、释的精神,传承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茶道是一种修行的文化,它引导饮茶者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用身心的体验感受茶水的纯真、甘苦,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茶道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体系,既包括了饮茶之道的具体理论和方法,还包括了饮茶修道的目的和追求。茶道中,茶是一个重要的载体,饮茶者通过茶而悟道、修道,也通过茶会友、交友。可见,中国茶道不只是一个饮茶活动,还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

中国茶道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她将传统价值观,如“廉、孝、和、怡、真”等融入茶道的修行中,赋予了中国茶道别样的精神和灵魂。茶学专家庄晚芳在《文化交流》1990年第2期中讲,“发扬茶德,采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可见,茶道中茶德是首要因素。传承中国茶道,就要发扬茶德,茶德是茶道的精神和灵魂所在。中国茶道由茶礼、茶境、茶艺和茶修等四个部分组成。茶礼是展示中国茶道独特魅力的关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礼仪制度和文化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儒家对于礼仪文化相当重视,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等一系列关于礼仪的规定。儒家文化的代表孔子也教导弟子要遵守礼制。可见,在古代社会,礼仪不仅是一项文化,而且已经演化为规范社会秩序的制度。茶艺是表现茶道内容的外在形式。茶艺是饮茶的艺术,是茶道的基础,也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的根本是根据唯美是求的原则对茶艺六要素,即人、茶、水、器、境、艺进行美的赏析,然后顺应茶性,融合这六个美的要素,最终泡出一壶好茶。[24]饮茶者通过表演各种茶艺,形象、生动和具体地展示了中国茶道“饮茶之道”的内涵。贯穿茶道的整个过程,饮茶者通过外在的茶境、茶礼、茶艺等综合性地展示茶道独特的魅力。茶道要求饮茶者的内心世界保持平静、安宁,只有保持“静”的状态,才能切实体会到茶道的平静感。在外在环境的衬托下,饮茶者通过形式多样的茶礼和内涵丰富的茶艺,表现出茶道的“饮茶之道”“饮茶修道”的内在要求。

中国茶道的最高目标是“即茶即道”。关于茶道的修行,吴觉农指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的、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中国茶道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她融合了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把传统文化中“孝、廉、敬、真、和”等融入茶道的修行中,指导饮茶者通过“即茶即道”提升精神境界。笔者认为,应该始终把中国传统文化视为一个整体。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多种文化体系共同组成的综合性的文化体。中国茶道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生动演绎了中国人对于“道”的追求。“即茶即道”直接说明了饮茶者对于“道”的理解和追求,即建构了茶道的理论,实践了茶道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2月30日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茶道作为传统文化,理应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造福民族、国家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25]中国茶道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代表,理应在当代大力弘扬,切实发挥中国茶道的作用。

一是振兴中国茶道,提高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力。中国自古就有着悠久的茶叶贸易历史。茶叶成为中国贸易的代名词,并且被世人广泛赞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茶道理应发挥应有的作用。现代医学证明,茶叶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如消炎、清热等。现代人对于健康十分看重,而茶有益于健康。因此,应大利推广茶饮,促进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现代,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相互了解的载体,因此,应大力发展茶道,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国家交往的有效载体。在现代,我们理应大力宣传中国茶文化,让世界各国人民切身体会中国茶独特的味道。随着中国在全球GDP占比的提高,还应打造适合现代传播体系的中国茶形象,提升中国茶的美誉度和国际地位,大力振兴中国茶文化。

二是建立文化战略,用价值观影响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26]在茶道的实践中,人们把“和”作为核心价值观融入茶中,用以弘扬中国茶道。在现代,政府正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内容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方面,中国倡导以“和”为贵,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世界和谐和稳定。

三是丰富生活内容,提升精神境界。在现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工具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享受到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日益增多。随着物质产品的丰富,人对于精神产品的需求在不断提高。按照马斯洛七个层次的需要理论,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按照需要的类别,前四个层次的需要归为人的基本需要,后三个层次的需要称为社会需要。在现代社会,尽管人们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的物质产品,但是,精神需求仍要不断提高。因此,如何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找到适合的精神产品至关重要。中国茶道能引导人们提升生活品质,提升精神层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人们可以通过茶道缓解压力,尽心品味茶水带来的甘苦回甜,从中觉悟出人生之谛。通过茶道,人们可以理解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是可以和谐共生的。在人化环境中,人们可以通过茶道,设置出适合静心、养性的环境,从而保持一颗安静的自然之心。通过茶道,人们可以从“饮茶修道”中悟出“即茶即道”的要义,从而获得精神层面的解脱和自由。

四是认识理解自我,获得相对的自由。中国茶道主要围绕茶而开展系列饮茶活动。人在中国茶道中占有中心位置,人是创造和开展茶道的主体。同时,人也是享受茶道的客体。中国茶道的三个层次,即“饮茶之道”“饮茶修道”“即茶即道”都是围绕着人与茶之间的关系而展开。中国茶道通过具体的茶艺、茶境、茶礼等开展形式多样的茶道活动,人在茶道活动中掌握饮茶的文化和技法。茶道的深层次内容就是“饮茶修道”,人在茶道中通过饮茶而修身、养性,以及提升精神层次,最终达到领悟茶道、人生的真谛的目的。在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快速提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物质文明的丰富并没有直接带来精神文明的丰富。因此,中国茶道恰如其分地提供了一种精神食粮和精神文化。饮茶者可以通过各种茶道而修身养性,在茶道中觉悟人、社会和自然的实质,从中理解和认识人的本质。茶是属于自然的产物,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自然。道家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生,而非矛盾冲突。因此,茶道在某种程度上看是一种人道,是对于人、对于社会、对于自然的重新认识和理解。在人、社会和自然三者的关系中,人要理解认识自我,才能在社会、自然中获得理应有的位置。

【注释】

[1]茶经·续茶经[M].杜斌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20:3.

[2]周易·系辞上传.

[3]丁以寿、关剑平、章传政.中国茶道[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2.

[4]丁以寿.中华茶道[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64.

[5]吴觉农.茶经述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85.

[6]林治.中国茶道[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5.

[7]十三经注疏[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633.(www.xing528.com)

[8]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2:134.

[9](唐)陆羽.茶经[M].沈冬梅编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100.

[10]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2:134.

[11]姜生.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伦理论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172.

[12](战国庄周.庄子[M].孙通海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279.

[13]李叔同说佛[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0.

[14]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15]丁以寿、关剑平、章传政.中国茶道[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16.

[16]庄子[M].孙通海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279.

[17]庄子[M].孙通海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231.

[18]庄子[M].孙通海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231.

[19](唐)陆羽.茶经[M].沈冬梅编著.北京:中华书局,2010:17.

[20](唐)陆羽.茶经[M].沈冬梅编著.北京:中华书局,2010:93.

[2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6.

[22]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6.

[24]林治.中国茶道[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205.

[2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60.

[2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