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与中国寺庙的渊源颇深,从禅宗典籍的记录中可以看到很多关于茶叶的记载。很多寺院清规中也对茶叶的饮用、分发、礼仪等事项具有专门的文字描述。茶叶作为一种饮品是古代寺院中常备的必不可少的一种物料。在多种典籍中都有寺院僧值人员如库头等负责发放茶叶、油烛等用品,茶叶在佛门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如《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六记载:
库头:专掌支发、收检一切食用等物。盖库司下之任力任劳者也。谨厚之人,可充此执。证义曰:此执叙词太略,今遵他本以补之曰:油盐等物概不乱发,大众食菜,鲜腌有异。照各家旧例,以为准定。一切执事发油,并照常规。禅堂草鞋,五日一发;行单草鞋,三日一发。朔望发各处油烛、茶叶、线香、草鞋等。[5]
根据百丈清规中的描述,库头负责掌管分发收检寺中的食用等物品,需要任劳任怨,忠诚谨慎之人能够担任。寺中的调料用品不乱发放,食用蔬菜也要按照新鲜和腌制的分类。油、草鞋等需要按照一定的日期定期发放。农历初一、十五的时候给各处发放油烛、茶叶、线香。唐代百丈怀海禅师定立百丈清规,为天下丛林树立规章典范,从百丈清规中可以推想全国寺院中的规制,也可以看出,从唐代开始,茶叶已经和油烛一样成为寺中必备的物品。
除了百丈寺对茶叶的管理有所记载以外,高旻寺同样也有。《高旻寺规约》卷一记载:
汤药寮日行规则:库房为外库,汤药寮为内库。大凡常住大众食物、待客干菜及客处应用之件,概储汤药寮。各寮发物,先看牌式,常住定例。客堂发一分五茶叶,库房发一分茶叶,茶头发一分,船上发一分茶叶,小工在茶头处发。禅堂见悦众穿袍子,拿二板茶叶金,发一分茶叶。见悦众拿小圆茶叶盒,发一分五厘茶叶。[6]
这里对寺中茶叶的发放做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定。茶叶发给谁,分发的量具体是多少,什么情况下发多少茶都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库头、茶头、船上都发一分茶叶。客堂发一分五的茶叶。禅堂看见悦众穿袍子,发一分茶叶;见悦众拿小圆茶叶盒,发一分五厘茶叶。悦众,别名知事,也是掌管僧众事务的人。对茶叶的分发做出如此繁复细致的规定,说明茶叶在寺中不仅是一种物品,更是一种具备价值的寺产。
在《禅苑清规》中,除了对于受戒、上堂、念诵、小参等事项有规定之外,还专门有“赴茶汤”一节文字来介绍有关喝茶的规定和礼仪。《(重雕补注)禅苑清规》卷一:
院门特为茶汤,礼数殷重,受请之人不宜慢易。既受请已,须知先赴某处,次赴某处,后赴某处。闻鼓版声,及时先到,明记坐位照牌,免致仓遑错乱。如赴堂头茶汤,大众集,侍者问讯请入,随首座依位而立。住持人揖乃收袈裟,安详就座。弃鞋不得参差,收足不得令椅子作声。正身端坐不得背靠椅子。袈裟覆膝,坐具垂面前,俨然叉手朝揖主人。常以偏衫覆衣袖,及不得露腕。热即叉手在外,寒即叉手在内。仍以右大指压左衫袖,左第二指压右衫袖。
侍者问讯烧香,所以代住持人法事,常宜恭谨待之。安祥取盏槖两手当胸执之,不得放手近下,亦不得太高。若上下相看一样齐等则为大妙,当须特为之人专看。主人顾揖然后揖上下间。(www.xing528.com)
吃茶不得吹茶,不得掉盏,不得呼呻作声;取放盏槖不得敲磕,如先放盏者,盘后安之,以次挨排不得错乱。右手请茶药擎之,候行遍相揖罢方吃。不得张口掷入,亦不得咬令作声。茶罢离位,安详下足。问讯讫,随大众出。特为之人须当略进前一两步问讯主人,以表谢茶之礼。行须威仪庠序,不得急行大步及拖鞋踏地作声。主人若送回,有问讯致恭而退,然后次第赴库下及诸寮茶汤。如堂头特为茶汤,受而不赴(如卒然病患,及大小便所逼,即托同赴人说与侍者)。礼当退位,如令出院。尽法无民,住持人亦不宜对众作色嗔怒(寮中客位并诸处特为茶汤,并不得语笑)。[7]
关于上文的分析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理解。包括喝茶的礼仪和注意事项,侍者的奉茶礼仪以及吃茶的禁忌。从种种规定中能体现出禅门的威仪和对喝茶的重视。
首先,喝茶的礼仪方面,对于饮茶之前的礼数做出了种种规定。受到邀请喝茶,要知道先去哪里,再去哪里以及最后去哪里。听到鼓版声要及时先到,记住座位位置,以免慌乱。脱下的鞋子也要摆放整齐,不能乱放。收脚的时候不能让椅子发出声音。袈裟覆盖在膝盖上,偏衫覆盖住衣袖,不能露出手腕。对于饮茶前的入席要求之细致,让人难以想象,甚至手脚应该怎么放都有详细规定。这体现出佛门对于饮茶极为重视,连细节之处都能安排妥帖,让人有据可循。
其次,奉茶礼仪方面,侍者问讯烧香,取茶杯要两手置于胸前,不宜过高或者过低,上下相看一样齐最好。奉茶的态度可以用恭谨二字形容。“恭”为谦恭之意,没有傲慢我执;“谨”为谨慎小心之意,也含有郑重恭敬的意思。和主人也要相互作揖,表示尊敬。佛家讲身心不二,心放平和,身体自然也会安定。这同样给今人喝茶以启示,需要具有恭敬心才能品尝出其中真味。如果怀着傲慢之心喝茶会使对方不悦,对自己亦无益处。
最后,喝茶的禁忌。喝茶时不能吹茶,不能打翻杯盏,不能发出呼呻之声。右手端茶,吃茶时不能张嘴直接倒入,也不能咬物发出声音。喝完茶,问讯之后随大众出去。负责的人应该进一步问候一下主人,表示谢茶之礼。走路出去也要有威仪,不能大步快走,也不能拖鞋踏地发出声音。这些讲的是喝茶之时要注意的事情,以及饮茶完毕之后的礼仪。要做到进退有据,不能失礼。修行者如此严格要求自己,更是体现出佛门威仪。这些要求其实都是让人能够自摄其心,使心不放逸。行为合乎标准,心念收摄一处,则不会起烦恼执着。如此一来,喝茶的过程也是收心的过程,潜移默化让人的心平和。
表面看来清规对喝茶做出种种细致繁复的规定似乎有些冗杂,但是喝茶只是禅宗对治调心的一个善巧方便手段而已。这种方便手段是一种技术或技巧,可以通过吃茶来调整身心,这才是茶禅一味的真谛和内涵。喝茶可以提神,也可以让人清醒,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喝茶观心的过程也就是禅宗行禅的过程。喝茶如同一剂良药,让人对治种种贪嗔痴病。正因茶有如上种种妙处,所以佛门才对茶如此看重。
综上可以看出茶道和禅门清规有很深的联系,也是茶禅一味的重要思想渊源。品茶和参禅一样,首先需要以一定的规范来对自己的身心言行做出约束,人才能根据清规要求有据可依,让行为符合规范,约束其心使不致散乱。清规的作用就是防止不妥当的言行,不让身口意的恶业污染自己清净的心。清规中对于饮茶的种种规定,也是从规范身口意三方面进行的。如身要坐正,鞋履摆放整齐;口不能吹茶,咀嚼发声;意念应保持恭敬等。保持以上种种规范,则能令自身和他人身心喜悦。
佛教的茶与清规思想虽然面向的范围是佛门,对于佛教中的僧侣具有约束和影响,但对于常人也有一定的意义。品茶中的礼仪规范类似于一种行动指南,为热爱茶道的人提供了一种具有可行性的标准。有些内容过于严肃,恐怕难以被现在的人接受。因此在思考茶与清规思想的同时,需要树立正知正见,无须刻板遵守古代清规,而忽视了品茶的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