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即茶即道:研究中国茶道思想

即茶即道:研究中国茶道思想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茶道中,儒家也提倡以茶行道,以茶的品性比喻人的品格,以茶德比喻人的品德。[39]在茶事活动中,儒家茶人认为茶德与个体的道德修养有着紧密的关系,并且以茶性比附人的道德品行,在茶事活动中可促使儒家所追求的君子人格的形成,即可陶冶情操、提升道德修养与完善其人格,中国茶道中的儒家思想对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主要是通过“以茶比德”的思想体现出来。

即茶即道:研究中国茶道思想

在中国茶道中,儒家也提倡以茶行道,以茶的品性比喻人的品格,以茶德比喻人的品德。[31]“比德”一词出于《礼记·玉藻》:“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32]又《礼记·聘义》载:“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䃉之多与?’孔子曰:‘非为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33]即君子贵玉而轻贱似玉的美石,是因为玉外在的形体与内在的精神更加符合儒家的道德思想,如玉温润有光泽,就是仁;坚实有花纹,就是智;沉重欲坠,就是礼;玉的精神于山川体验出来,便是地等等,玉在此处是君子人格的象征。

此外还有将水、莲花等的自然属性赋予美好的道德属性,如董仲舒春秋繁露》曰:“水则源泉混混沄沄,昼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后行,既似持平者;循微赴下,不遗小间,既似察者;循溪谷不迷,或奏万里而必至,既似知者;鄣防山而能清净,既似知命者;不清而入,洁清而出,既似善化者;赴千仞之壑,入而不疑,既似勇者;物皆因于火,而水独胜之,既似武者;咸得之而生,失之而死,既似有德者。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之谓也。”[34]又《爱莲说》载:“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5]

其实在《诗经》中就有着类似于儒家“比德”的“比兴”诗歌创作方式,如:“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36]比喻劳动人民之美如花似玉一般。“比德”关注的是个人的道德品格,代表了当时人们道德意识的自觉,作用于个体道德品格的养成并对其作出相应的评价,促进其良好德行的塑造。所以“比德”在开始时尚未存在于审美视域之中,而是作为一种伦理观念和道德的建构,它是先秦中华德性意识自觉的具体表现。[37]薛富兴指出:“‘德’在先秦主要经典出现的次数为:《左传》332,《管子》251,《庄子》206,《礼记》179,《荀子》109,《韩非子》86,《论语》40,《孟子》38,《老子》通行本37,《墨子》36,《大学》《中庸》31,《周礼》27,可见这是一个高频词。它似乎说明道德德性在时人心目中的重要性,及德性意识的自觉程度。虽然其中有道家以‘德’为最理想、纯粹、完善的原初自然之性,即所谓‘玄德’、‘上德’(老子)或‘全德’(庄子),所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但整体而言,‘德’似应为儒家自我琢磨的文化、道德德性的建构为主导内涵。”[38](www.xing528.com)

中国茶道中,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通过“以茶比德”的方式得以展开,中国茶道中注入了儒家思想,儒家的比德说也同样被应用在中国茶道中,如唐刘贞德在《茶十德》中指出茶有十种德性:“一、以茶散郁气;二、以茶驱睡气;三、以茶养生气;四、以茶驱病气;五、以茶树礼仁;六、以茶表敬意;七、以茶尝滋味;八、以茶养身体;九、以茶可行道;十、以茶可雅志。”[39]在茶事活动中,儒家茶人认为茶德与个体的道德修养有着紧密的关系,并且以茶性比附人的道德品行,在茶事活动中可促使儒家所追求的君子人格的形成,即可陶冶情操、提升道德修养与完善其人格,中国茶道中的儒家思想对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主要是通过“以茶比德”的思想体现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