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开始,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都会统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情况,但是仅局限于全部投资,并没有分国家、分地区统计数据。到2007年,该公报才统计了我国境内投资者对主要经济体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情况,其中主要经济体包括中国香港、欧盟、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东盟。同样,由于中国香港避税港的特点,对其进行的直接投资很大一部分是投资控股而非开展真实业务,故将其舍去,因此本章的样本确定为2008—2011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对这5个主要经济体的ODI流量,共20个观测值。和上一部分的观测值相比,此处的观测值较少,但是实际上这些观测值考察的样本国家为34个。[2]从投资额来看,2011年这些样本国家吸收的中国境内投资者ODI流量占中国境内投资者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量(除去三个避税港)的67.68%,样本国家吸收的投资存量占截至2011年年末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量(除去三个避税港)的43.43%,因此本章选取的地区样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代表性。
由2007—2011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对主要经济体直接投资行业分布数据(行业划分的标准是2003年中国统计局发布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3])可以看出,第一、第二产业相对应的具体行业的投资额统计得较为完整和连续,而第三产业包括了15个行业,具体到各个行业的统计数据缺乏完整性和连续性,具体表现为一些样本国家和地区的年度行业投资数据缺失。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其一,第三产业门类较多,我国企业在某些行业的确没有发生直接投资行为;其二,我国企业对某些行业进行了直接投资,但投资额过小而被纳入“其他”栏。鉴于这些数据问题,并且考虑到拓展模型所要研究的行业内和行业间的地理集聚效应问题,笔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我国一般同时使用“第三产业”和“服务业”两个概念,二者的内涵基本相同,并且近几年,从中央文件到学术报告都主要使用“服务业”这一概念。因此,样本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业对外投资额用第三产业的投资额进行替代。具体地,凡是属于第三产业范畴的行业投资均划为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范畴;另外,第一、第二产业包括的五个行业的对外投资统计数据具有很好的完整性,因此笔者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我国境内投资者对主要经济体的行业投资流量和存量统计表中的“其他”栏归入服务业。(www.xing528.com)
关于样本空间,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是独立的国家,它们的投资数据可以在历年投资公报中直接获得;而对于欧盟和东盟,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其整个区域合作组织的行业投资数据可以获得,即被解释变量和核心变量数据可获,控制变量的数据并没有对整个区域组织的具体统计,但是其组织成员的国别数据可获,因此,笔者通过对一些成员国数据的加总和平均核算出有关欧盟和东盟的核心变量数据。[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