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进谏工具谏鼓与诽谤木的发展及衰落

古代进谏工具谏鼓与诽谤木的发展及衰落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简而言之,专用以进谏的鼓。 在古代,大臣规劝君王改正过错称作进谏。 与谏鼓同期出现的还有诽谤木,典籍上多有记载。《艺文类聚》谓: “尧悬谏鼓,舜立谤木。” 谏鼓、诽谤木作为原始的劝谏工具,便利了吏民与明主的沟通,从而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好风气。登闻鼓最早便是由谏鼓演绎而来。 自从宋代出现了小报、报纸,臣民们的进言渠道拓宽了,历经千年的谏议制度逐渐衰落下来,到了清代,终于划上了句号。

古代进谏工具谏鼓与诽谤木的发展及衰落

   提起鼓,一般人都熟识,那么,何谓谏鼓?简而言之,专用以进谏的鼓。

   在古代,大臣规劝君王改正过错称作进谏。孟子说:“君有过则谏。”汉代刘向在《说苑》中释为“有能尽言于君,用则留之,不用则去之,谓之谏”。

   据典籍记载,谏鼓最早出现在尧、舜、禹时代。三位明主惟恐自己的见闻有限,政令有了错误,无法纠正,就在朝廷设置一只鼓,名为“谏鼓”,无论哪个臣民察觉明主的政令不通,都可以随便击鼓上言。

   据传舜禹时,南方的三苗部落(今湖南境内)自恃地势险要,左有彭蠡,右有洞庭,南凭衡山,便不来朝贡,不服命令。舜派禹前往征讨。禹会合各方首领,亲率大兵到南方,和三苗人打了几次仗,虽然也取得了一些胜利,无奈那里地形险峻,环山带湖,不敢冒然昧进兵,彼此相持了30天。有个叫益的人看一时不能攻取,便击鼓求见禹,劝谏说:仅凭武力难以征服三苗,必须大修文德,先征其人心。眼下不如班师回去,再作计较。禹听信了益的规劝,撤回了队伍。后来,舜、禹挑选雄健的青年,在部落驻地一面勤习武备,一面学习干羽之舞,三苗终于在文德感召下归顺了。

   与谏鼓同期出现的还有诽谤木,典籍上多有记载。

   《管子·桓公问》:“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于朝,而备讯矣。”《淮南子·主术训》曰:“尧立诽谤之木,舜设敢谏之鼓”。《艺文类聚》谓: “尧悬谏鼓,舜立谤木。”《后汉书·杨震传》载:“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于理朝。”

   诽谤一词在古代是指议论是非,指责过错,即现代的提意见,并非指造谣污蔑、恶意中伤。诽谤木又称“华表木”或“桓表”,是在路旁竖立木柱,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另外,百姓有什么谏议之言,可以随手在木柱上留言。

   诽谤木是什么样儿?据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载:“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天安门前的华表即是远古诽谤木的遗制,仍然保持了“以横木交柱头”、“形似桔槔”的基本形制。

   诽谤木延续了许多朝代,据《史记》记载,南朝梁武帝天鉴元年,于公车府各设谤木函(匣子)、肺石函,吏民有谏议之言,以书投谤木函,有怀才不遇者,以书投肺石函。

   肺石,古时设在朝廷门外的赤石,因色赤如肺而得名。百姓可以站在此石上控诉地方官吏的罪过。

   谏鼓、诽谤木作为原始的劝谏工具,便利了吏民与明主的沟通,从而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好风气。(www.xing528.com)

   汉代在军门、衙门等官署所在地,往往于其大门的左侧置一只鼓,名叫登闻鼓,让冤屈者鸣鼓通报官衙审理。登闻鼓最早便是由谏鼓演绎而来。

   当然,这是后话了。

   夏、商、周是谏诤理论形成阶段,这是以奴隶社会的瓦解、封建社会思想形成及封建制度的逐步确立为历史背景的。

   《尚书大传·虞夏传》说道:“见诸侯,问百年,命大(太)师陈诗,以观民俗,命市纳贾,以观民好恶。”商代典籍记载,暴虐之君商纣王的三贤臣箕子、微子和比干,都是以言获罪,而进谏的态度不同,三个人的命运却有一定差别。西周时期,《周礼·地官》曰:“保氏掌谏王恶。”《国语》中有召公谏厉王弭谤。另外,《左氏春秋传》中记载了许多进谏的史实。而东周(春秋战国)时代关于进谏的例子更多,诸子百家争鸣,纵横说客穿梭,形成了关于进谏的理论。

   进谏作为舆论的历史形态,从秦朝唐朝,是发展的鼎盛时代。唐代谏官官署称谏垣,白居易《长庆集》有“谏垣几见迁遗补,宪府频闻转殿监”的诗句。唐太宗为能及时匡正自己的过失,还建立了一种新的制度,即让谏官和史官参与政事堂议政,这样,谏官可以直接了解情况,有权当面直谏。唐时进谏条件也大为改善,武则天当政时,曾设置“举报箱”。

   武则天的举报箱,设在京都长安,“状投其中,可人不可出”,并由专人开启,面呈武则天亲览,使举报真正上达。

   为使举报箱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武则天对检举人采取了有力的保护措施,她特颁谕旨,凡进京举报者,“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举报人进京举报,沿途有了五品官的供应,又有马代步,自己不花分文就可以进京面谏。

   举报人到京后受到了很好的接待,虽农夫樵人,“皆得召见,廪于客馆”。武则天对举报有功者,“授以官职,赏以金帛”。于是,赴京申告、进谏者蜂起,一时使贪赃枉法的官吏 “皆重足屏息”,收到了威慑的效果。

   自从宋代出现了小报、报纸,臣民们的进言渠道拓宽了,历经千年的谏议制度逐渐衰落下来,到了清代,终于划上了句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