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有个奴隶出身的宰相,名叫伊尹,他帮助商汤灭亡夏朝建立商朝,并辅佐商朝三代君王。
伊尹原是夏国宫廷中的御膳官,因目睹夏末代君王桀昏庸无道,便跑到莘国,担任了有莘公主的厨子兼宫廷教师。后来,商王成汤娶有莘公主为妾,伊尹作为陪嫁的奴隶一起到了商国。
起初,商汤并没有注意伊尹,只是把他当作一般奴隶,让他在厨房里干活。伊尹为了让商汤知道自己是个有才干的人,有时故意把饭菜做得极为可口,有时又把饭菜做得难以下咽,以招惹商汤找他问话。
有一次,商汤因饭菜难吃,找伊尹前来答话,伊尹抓住这个机会,对商汤说道:“做菜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只有把佐料放得恰到好处,菜吃起来才有滋味。治里国家和做菜一样,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
听了伊尹这番话,商汤暗暗称奇,觉得这个奴隶是个人才。于是就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成了商汤的心腹谋臣。伊尹帮助筹划了进攻夏朝的大计,一举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晋文公在位时,命侍臣让御厨烹饪烤肉。进餐时端上来,忽见烤肉上缠着几根长长的头发。文公大怒,召来厨子要责罚他。厨子低头想了想,机灵地说:“小人细想一下,犯了三条死罪:其一,刀子磨得锋利,虽然切肉剁骨,却切不断头发;其二,肉块虽然用木条串起来,架在火上翻来覆去地烤,却没有发现头发;其三,炭火通红,把肉都烤熟了,却没有烧掉头发,有此三大罪状,诛戮难辞。”
文公听出话味来了,把进膳的侍臣找来审问,果然有人暗中搞鬼,文公就把那个捣鬼的家伙杀了。
汉朝刘向在《新序》记述了一个以食谏君的典故。(www.xing528.com)
晋平公问叔向:“过去,齐桓公主盟诸侯,平治天下,不知是国君的力量,还是臣属的力量?”叔向以剪裁作比,认为是臣属的力量。陪侍一旁的师旷插嘴说:“让我用吃的东西来比方。管仲善于切割,隰朋善于烹煮,宾胥无善于调拌。汤做熟了,捧着献上去了,但国君不品尝,谁能强制他呢?这也是国君的力量啊!”
《左传》载:齐景公从猎场回来,晏子在遄台奉侍,宠臣梁丘据赶着车也来到这里。景公说:“只有梁丘据和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只是从同罢了,怎么能说是和谐呢?”景公说:“和谐与从同两样吗?”晏子回答说:“两样。和谐就像羔羹一样,用水、火、醋、盐、梅、肉酱来烹制鱼、肉,用柴火烧煮,厨师调和,使味道适中,弥补其不足,冲淡其过分。君子吃了,内心感到平正。君臣关系也是这样。君主认为对的事,如果其中还有不对的地方,臣下就指出不对的地方,而使可行的部分更加完备;君主认为不对的事,如果其中还包含着对的成;分,臣下就指出对的成分,以去除其不对的部分。因此政事平和而不相互抵触,百姓没有争夺之心。所以《诗》里说:‘还有和调的羹,味道全备而平正。神灵来享而没有指责,朝野上下也和睦无争。’先王和调五味,和谐五声,就是为了平和他的内心,以成全他的政事。……如今梁丘据却不是这样。君主认为对的,梁丘据也说对;君主认为不对的,梁丘据也说不对。这就如同用清水调和上清水,谁会吃它?如同琴瑟只弹奏一个声音,谁会听它?不可苟且从同的道理就是这样。”
齐景公称赞幸臣,引起了晏子的一番议论。晏子以五味相配以后方能“和”为例,说明君臣之间只有“可”、“否”相互弥补,才有助益于国家,谴责了梁丘据对景公一味顺从谄媚的行为。
《辽史·文学传上》载:辽国有位姓萧名韩家奴的人很受辽兴宗赏识,称他为诗友。有一天,辽兴宗与他闲聊时,问他道:“你在外面听到过什么稀奇的事情吗?”韩家奴答道:“我只知道炒栗子时,个儿小的刚熟,则大的必定还是生的;如果大的已经熟了,那么小的必然已焦枯了。要做到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能均匀炒熟,才算是尽善尽美。至于其他的事情嘛,我就不太了解了。”
因为韩家奴曾经管理板栗园,所以想通过此事向辽兴宗讽谏,辽兴宗听后哈哈大笑。
韩家奴对辽兴宗讲炒栗应“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此语含有极深奥的哲理,意谓朝廷(栗之大者)和百姓(小者)都要兼顾,方为尽善尽美,只顾一头,另一头定会出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