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文谏死,武战死。”
死谏,就是进谏者将生死置之度外,即使冒犯天颜,被处极刑也不悔前言。这是谏术中最强硬的进言方式。
汉代韩婴《韩诗外传》:“生以身谏,死以尸谏”。故此,死谏又称尸谏。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有作为的君王,无不是重视倾听谏言,从善如流的。相反,昏庸暴君之君,则往往一意孤行,拒谏饰非,甚至杀戮直谏之臣。而忠贤良臣以为“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新唐书》也说:“见过不谏非忠,畏死不言非勇。”西汉政论家、颖阴侯贾山,向汉文帝上书治乱之道时就凛然说道:“臣闻为人臣者,尽忠竭愚,以直谏主,不避死亡之诛,臣山是也”,“臣闻忠臣之事君也,言切直则不用而危,不切直则不可以明道,故切直之言,明之所欲急闻,忠臣之所以蒙死而竭知也。”
不成功便成仁。于是,在历史舞台上,忠谏之臣演出了一幕幕悲壮的正剧。
以血醒君
楚文王得到名贵如黄猎犬,笛路竹箭,在云梦打猎三月不归。不久,得到丹阳的美女,淫乐不止,有一年时间不理朝政。群臣纷纷谏阻,文王以秉承先王遗命的名义,装模作样让人笞刑一下。
大夫保申直谏道:“我听说受杖刑这件事,君子感到羞耻,小人感到疼痛。羞辱他而不能使他改错,疼痛又有什么益处呢?”保申说完急步出宫,想要投江自尽,以向楚王请罪。楚文王说:“这是我的错。”便杀了爱犬,折断竹箭,驱走美女,致力于治理楚国,兼并小国30个。
丁思觐是楚文昭王马希范手下的牙将,积功升官。当时,中原大乱,文昭王却侈糜腐化,盛修宫室。丁思觐郁结满怀,上书直言极谏:“先王出身行伍,出生人死征战才占有荆襄这个地方,倚仗朝廷来抵御邻敌。社稷传了三代,国土数千里方圆,养兵十万。现在皇帝逃亡在外蒙受风尘,朝廷无人主持,眼下正是成就霸业、建立功勋的时候啊!大王你怎么能大兴土木,耗费国力来溺情酒色呢?”
文昭王闻言大怒,丁思觐见君王无可救药,便掐喉自杀了。
齐景公饮酒,七天七夜未停,弦章进谏君王停饮,不然自己就自杀。晏子拜见景公,景公将弦章劝谏的话告诉了晏子,颇为难地说:“如果听他的,那么朕就被臣下牵制了,不听他的,又不忍见他自杀。”
晏子拜了拜,说:“多么幸运呀,弦章遇到一位贤君。假如弦章遇上桀纣一般的君王,早就被杀了。”
景公听了,有所醒悟,不再滥饮了。
《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母太后行为不检点,与侍卫缪毒私通,还封缪毒作了长信侯,为她生了两个儿子。缪毒专断国事,越来越骄横跋扈,秦始皇气不打一处来,车裂了缪毒,又将两个幼弟装在口袋中摔死,将皇太后迁徙到筠阳宫。下诏说:敢以太后的事来劝谏我的人,乱刀砍死,将棘刺缠满他的脊背和四肢,把尸体堆积在城门之下。因进谏而死的已有27人之多。
齐地人茅焦仍前来劝谏始皇,始皇让侍臣传话:“你没看见城下堆积的死人吗?”茅焦笑笑说:“我听说天上有28星宿,现在死的人已有27人了,我这次要来的原因,是想补足这个数罢了。”京城中和茅焦相好的乡人,生怕受到株连,夜里背上行装远逃了。
诗人将茅焦求见的事禀告秦始皇,始皇说:“这人故意违犯我的禁令,赶快烧起鼎锅,用沸水煮死他!”
诗人召茅焦入宫,始皇按剑而坐,怒目而视。茅焦不肯快走,脚换脚地向前移动。诗人催促他,茅焦说:“我到了前面就要死了,难道你不能容忍我多活一会儿吗?”诗人很是为他哀痛。
茅焦到了秦王跟前拜了两拜,起身谒见致辞:“我听说,长寿的人不忌讳死亡,拥有社稷的人不忌讳败亡。忌讳死亡的人不会因此活着,忌讳败亡的人不会因此保全。生死存亡这样的道理,是圣明的君王迫切想要知道的,不知陛下想要知道这些吗?”
始皇怒气未消:“这是什么意思?”茅焦回答:“陛下有狂乱违理的行为,陛下自己不知道吗?”始皇说:“指的什么事,我想听听。”茅焦说:“陛下车裂继父,有嫉妒心;用口袋摔死两个弟弟,有不仁慈的名声;将母亲撵到笛阳宫,有不孝的行为;用棘刺在进谏人的身上,有夏桀殷纣一样的暴政。现在天下都传播这些事,人心涣散,无人再心向秦朝。我恐怕秦朝将亡,很为陛下担忧。我要说的话已全部说完了,请让我服刑吧!”于是解开衣服,大步走向沸腾的鼎锅。
秦王走下殿来,左手抓住他,右手挥退左右的人,对茅焦说:“先生请穿上衣服,从今起我愿意向你请教。”于是立茅焦为仲父,封上卿爵位。
汉朝光武帝刘秀时,董宣任京都洛阳令。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包庇杀人的仆人,被董宣派人依法击打致死。董宣那天在城里遇上公主的车马,便道中拦截,数说公主的过错、公主把这些事告诉给了刘秀,刘秀一听勃然大怒,说要把董宣用鞭打死。董宣进谏说:“希望能允许我说完一句话再死。”刘秀沉下脸:“你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有圣德才使汉朝中兴,要是放纵家奴杀人,又用什么威德治理天下?我不需要别人鞭打,请让我自杀。”说罢向柱子撞去,顿时血流满面。
魏腾是“小霸王”孙策手下掌管政务的大臣,因为不顺从旨意,将要问斩。群臣们忧虑恐慌,想不出拯救的良策。这天,吴夫在井边打水,恰巧孙策从井旁路过,吴夫劝谏说:“你新创基业于江南,百废待兴,正应善待贤才,礼遇士人。魏腾尽忠规谏,你现在却要杀他,将来别人都会反叛你。我不忍看到祸患临身,不如先投井而死算了!”
孙策很惊慌,便赦免了魏腾。
南朝宋武帝刘裕,原为晋国将领。东晋末年,刘裕率部与五斗米道起义首领卢循决战,连连吃败仗。他手下大臣孟昶请求陪同皇帝渡江撤离京都,以躲避卢循军队的进攻。刘裕不答应。孟昶十分恼怒,就请求让自己去死,刘裕也发怒了: “你先去打一仗再死也不晚!”
孟昶写了奏章呈上,就服毒自杀了。
唐武则天执掌朝政时,徐有功任大理寺司刑丞,每次看到武后将要杀人,一定要根据法律条文当众与之争辩。有一次,他又跟武后争执起来,声色俱厉,武后非常生气,下令把他拖出去杀掉。徐有功还是回过头来喊道:“我的身子虽然被杀死了,但是法律始终还是不可改变的!”到了市上,即将施刑时,又得到了武后的赦免。
备棺上疏
三国魏时,高肇专权,横行无忌,群臣宗室之中多屈从于他,只有度支尚书元匡敢于和高肇抗衡。当初元匡自己造了一副棺材,停放在庭堂中,想抬着棺材去进谏魏帝,揭露高肇的罪行,用自杀来规劝魏帝。这件事载于《通监·事本末》。
海瑞买棺上疏是死谏的一个壮举。海瑞为政清廉,刚毅正直,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位清官。
当时,明王朝的东南面有倭寇的侵扰,北面有鞑靼的进攻,沿海和边塞百姓饱受灾难。皇帝明世宗却昏庸无道,已20多年不理朝政。他一心只想成神仙,先后找了许多道士和方士为他求神炼丹,并赐给他们高官厚禄。由于明世宗迷信道教,大规模兴建道观寺院,此举劳民伤财,以致怨声载道。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身为户部云南司主事的海瑞怀着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冒死进谏,给明世宗上了“直言天下第一书疏”。奏疏指出明世宗种种恶行,要求皇上“怦然悔悟,洗数十年之积误”。(www.xing528.com)
海瑞把奏疏递上去之后,估计到性命难保,便将自己历年积蓄的几十两银子交给好友,把后事一一拜托给他,然后买好棺材,准备随时被捕、处死。不久,海瑞被关进了死牢。后来多亏宰相徐阶等人多方营救,海瑞才得以死里逃生。
明神宗时,官任给事中的孙安恨张居正专权,上本参劾,神宗一怒之下要斩他。孙安第二天为全家人打好了棺材,抬至金銮殿,以死力争。腰斩时亏得定国公徐彦昭力奏得救,降为荆州刑厅。后来,文人根据这个史实,编成戏剧《孙安动本》,流传至今。
临终遗嘱
汉代韩婴《韩诗外传》载有卫大夫史鱼临死遗言以谏其君的故事:蘧伯玉,为春秋卫国贤大夫;弥子瑕,是卫灵公宠幸的嬖大夫。史鱼多次向灵公规劝,重用蘧伯玉,退黜弥子瑕,可是灵公不予采纳。
史鱼病危,临终前嘱咐儿子,说:“我身在卫朝,不能进用蘧伯玉,斥退弥子瑕,是我当臣子的有亏职守,不能匡正君王,这样哪有资格举行葬礼呢?我死后,你就把我的尸体摆在窗下,对我来说就已经够了。”
史鱼的儿子按照父亲的遗嘱办了。卫灵公前来吊丧,觉得奇怪,史公子便把老父的遗言转告灵公,灵公说:“是我的错。”于是下诏依丧礼葬了史鱼,马上任命蘧伯玉官职,退黜了弥子瑕。
《文选·沈约》:“卫鱼之心,身亡而意结。”孔子听说这件事,大发感慨:“以前劝谏,最多到死为止,没有像史鱼这样死后却能劝谏,真是位正直的人啊!”
管仲身患重病时齐桓公看望他,问道:“仲父您尚有不测,我该把国政大事托给谁来管呢?”
“知臣莫若君。陛下不妨根据这些年的观察,试着说出您认为合适的人选。”
“你以为鲍叔牙怎样?”
“不行。鲍叔牙性格刚强,爱唱反调,一个人过于刚直则无法悲天悯人而获得民心;爱唱反调,则无法让部下心服;况且他不知道害怕为何物,实在不适于辅佐霸业。”
“那么竖刁又如何呢?”
“也不行。他为了迎合陛下您的爱好,自愿受宫刑,以便为陛下管理后宫,连自身都不爱的人,又怎能真正爱君主?”
“卫公子开方又如何呢?”
“也不行。公子开方为了讨陛下的欢心,整整15年不曾回卫国探望父母,既然对父母都这么寡情,哪能跟陛下甘苦与共呢?”
“那么,易牙呢?”
“此人更有问题。陛下您食欲不好时,易牙就蒸了自己的儿子的肉给您吃。连自己的子女都不爱的人,还能够爱君主吗?”
“如此说来,哪一个人比较合适呢?”
“我认为隰朋不错。他的性格稳重,做事有板有眼,寡欲而又诚实,这样的人可以辅佐霸业,您就重用隰朋吧!”
然而齐桓公并没有按照管仲的临终嘱咐去做,管仲逝世后,桓公重用竖刁、卫公子和易牙。几年后,这三个人便发动政变,桓公在病榻上活活饿死。死后尸体搁置67天没人收埋,蛆虫爬出了门窗。桓公不听忠言,落得如此下场,是他自己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战国时魏国国相公叔痤生病快要死了,对魏惠王说:“商鞅年少有奇才,希望大王将社稷大事托付给他,如果不能任用他,就必须把他杀掉,不要让他离开国境。”魏惠王采纳了公叔痤的谏言,委以重任,施行了“商鞅变法”。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派人到他家,在他留下的书函中,找到一张奏表,是刚打的草稿,字都难认,分明是在病危时写的。奏章道:“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惟见其恶,爱者惟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不知其恶,憎而不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
这是说:天下事有善有恶,用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皇上对他们的态度是有喜欢的也有讨厌的,讨厌的只见他的缺点,喜欢的只见他的优点。所以说,喜欢和讨厌的情绪,应该特别小心谨慎。要是喜欢而又能看到他的缺点,讨厌而又能看到他的优点,铲除邪恶不犹疑,任用贤良无二心,天下就能兴旺。
宋时,陈希夷临终之际封好一封书信交给他的弟子,嘱咐弟子等他死后把信呈给皇上。弟子按照他的遗言做了。宋真宗拆开书信一看,只有“慎火停水”四个字,真宗不得其解,就把这件事搁下了。后来,祥符年间,宫廷内院多次发生火灾,于是皇上认为“慎火停水”得到应验。于是命令诸将校将“慎火停水”四个字贴到营门上。
在清代,还有叫一个叫王鼎的人,他在国家昏暗,政府腐败的情况下,进行尸谏,以示同奸佞小人不共戴天,力图警醒世人,更是感天地而泣鬼神。
王鼎,字定九,陕西蒲城人,嘉庆进士,历任工、户、刑部侍郎,河南巡抚。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任军机大臣,后授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晋封太子太师。
穆章阿谗害林则徐后,王鼎与穆章阿势不两立。穆章阿在嘉庆、道光两朝是炙手可热、显赫一时的人物,不仅位极人臣,而且门生、故吏满天下,形成在朝中能左右政局的“穆党”。穆章阿在鸦片战争中是弛禁派领袖,他带头诬陷林则徐,致使林则徐等被革职遣戌新疆伊犁。穆章阿的这些行径,被有正义感的大臣斥之为“用阴柔之手段”,“妨贤病国”的“奸佞”。由于他手握权柄,虽“举世皆恶之”,仍然大多是敢怒而不敢言。但王鼎却与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一次,两人同被道光帝召见,王鼎当着皇帝的面,义正辞严地诘问穆:“如林则徐之贤,汝何故必令遣戌新疆?是宋之秦桧、明之严嵩耳。行见天下事,皆破于汝乎?”对如今理直气壮的斥责,穆章阿为之气诅,“默然不与辩”。而不辨忠奸的道光皇帝却笑视王鼎曰:“卿醉矣。”命内侍扶出宫去。翌日上朝,王鼎在道光帝面前又仗义直言,仍为林则徐申诉,惹得道光帝大怒,起身拂袖而去。王鼎万般无奈之下,于是仿古人尸谏之意,自缢而死。临死留下遗疏,仍极言弹劾穆章阿之奸,剖辨林则徐的贤能与无辜。他的行动虽然没使道光皇帝有所觉悟,却给后来无数正直善良的人们留下了榜样的力量,推动人们去追求真理,献身正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