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忠臣规谏谋术,周公旦善规谏,戴胄上奏太宗

古代忠臣规谏谋术,周公旦善规谏,戴胄上奏太宗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规谏,《大唐大典》:“谓陈其规而正其事。”这里说的规谏,就是按照法度、准则来论理说事,劝君悔过。 规谏,另一种解释是以正言相劝诫。这里说的规谏,即是规劝、规诫、谏诤。 周公旦可称得上善于规谏的人,成王弄假成真,可谓是 “撅嘴骡子卖个驴价钱——吃亏在嘴上”。 不久,发现一个弄虚作假者,大理少卿戴胄依法判处其流放,然后上奏太宗。

古代忠臣规谏谋术,周公旦善规谏,戴胄上奏太宗

   规谏,《大唐大典》:“谓陈其规而正其事。”规,为古代画圆、画方形、测水平、打直线的工具,后来喻指一定的法度、准则、标准,三国魏王粲《咏史诗》道:“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这里说的规谏,就是按照法度、准则来论理说事,劝君悔过。

   规谏,另一种解释是以正言相劝诫。墨子《尚同》:“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荀子《成相》:“周幽厉(王)所以败,不听规谏忠是害”;庄子盗跖》:“夫可规以利而可谏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谓耳”;胤正《书》:“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这里说的规谏,即是规劝、规诫、谏诤。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无论在奴隶制还是在封建制时期,都是君主专权制。在这种制度下,君主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独操生杀予夺之权,他们的意志和言语,就是法度、政令,金口玉言,必须遵照执行,所以君王英明、勤政,官吏就会善类盈朝,扶扬正气,政治就清白,奸佞之臣则不能不有所顾忌,这时即使进行谗诬,君王也不会轻信。正如孔子所说:“为人君者犹盂(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器皿)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圆水圆。”如果君王昏庸荒淫,逞欲怠政,奸伪之人就会窃国专权,倾陷正人,为非作歹,变乱朝政。

   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正直之臣在向君王进谏时,往往抓住法度这根准绳,拔乱反正,迫使君王循规蹈矩,言出法随,放弃以言代法,私情乱法的错误。这就是通常说的规谏。

   《吕氏春秋》:成王退朝后与他弟弟姬虞在一起游玩,成王捡了一片梧桐叶当作玉硅信符授给姬虞,随口说:“我用这来封赠你。”唐叔虞听了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叔父周公旦。周公旦因此请求拜见成王,问:“天子您封了姬虞了吗?”成王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那是我偶尔跟姬虞随便开个玩笑,哪能当真呢?”周公旦一本正经地说:“我听说君无戏言,说出话来,史官要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宣扬它。”成王无言以对,于是就将姬虞封在晋地。

   周公旦可称得上善于规谏的人,成王弄假成真,可谓是 “撅嘴骡子卖个驴价钱——吃亏在嘴上”。

   赵奢是赵国掌管征收用赋租税的大臣。有一次他在征收税赋时,赵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家里不肯交纳,赵奢依法从事,杀了平原君家九个管事人。平原君咽不下这口气,扬言要杀赵奢。赵奢规谏平原君道:“你是赵国贵公子,公然纵容家人不遵守法度,这样国法就要遭到破坏。国法被破坏就会削弱国力,国力削弱,大兵压境的诸侯就要侵犯。赵国一旦灭亡,你怎么会有今天这样富贵呢?如果凭借你尊贵的地位而奉公守法,那么举国上下就会安居乐业,百姓安居乐业就使国力增强,国力加强才会使赵国立于不败之地。如今你作为国戚肆意枉法,天下人怎会瞧得起你呢?”

   平原君觉得赵奢是位难得的贤才,就把他推荐给赵王,任主管赵国赋税的官员,从此赵国赋税大增,国库充实。

   西汉时,孝文帝出巡到长安城北的中渭桥,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出来,惊吓了天子座车的马,幸无意外。孝文帝派骑兵去追捕肇事者,捕住后交给廷尉治罪。

   廷尉张释之审向他。那人说:“我是长安县乡下人,来到这里,听说清道禁止人行,便急忙躲到桥下。过了很久,以为队伍已经通过了,就走出来,却擅见皇上的车驾,于是转身逃跑了。”张释之据此奏上他应得之罪:一个人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判以罚金。孝文帝大怒,说:“这个人惊吓了我的马,幸好我的马驯服温顺,要是换了别的马,岂能不摔伤我吗?谁知廷尉居然只判他罚金!”

   张释之据理力争:“法律是天子与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现在法律规定如此,而再加重判,这样的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况且在当时,皇上您立刻下令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交来由廷尉治罪,廷尉是天下最公正的执法者,若稍有僻失,则天下执法者皆视法律为可轻可重,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了。这样天下人岂不是手足无措了吗?愿陛下明察。”过了许久,文帝才说:“廷尉的判决是对的。”

   又有一天,有人偷了高祖庙内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很生气,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照法律中偷盗宗庙服饰器物的条文,判他死刑。文帝通不过,说:“这种人无法无天,竟敢偷盗先帝宇庙的器物,我交给延尉治罪的意思,是使他灭族,而你却按照通常的法律条文奏上,这与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完全不合!”(www.xing528.com)

   张释之摘下帽子,磕头谢罪,说:“按照法律,这样处置就已经够了,况且,即使其罪相等,也要视其顺逆程度的不同而分别量刑。若盗取宗庙器物就判族诛,万一将来有愚民挖取长陵上的一杯土,陛下又将怎样给他量刑呢?”

   孝文帝心里虽然有气,和薄太后商量后,还是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

   《旧唐书·戴胄传》:朝廷全面推行科举选拔官吏,经常有人帮助一些贵族子弟弄虚作假。唐太宗李世民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查出来就判为死刑。

   不久,发现一个弄虚作假者,大理少卿戴胄依法判处其流放,然后上奏太宗。太宗说:“我说过,不自首的处以死刑,现在你却判他流放,这岂不是告诉天下人说我言而无信吗?你是不是以权谋私?”戴胄说:“陛下如果当时杀了他,那我管不了,既然交给刑部治罪,我就不敢违法。”太宗说:“难道你为了得个守法的美名,就使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说:“所谓法律,是国家用来治理天下的最高准则。所谓大话,是处在喜怒之际而发的。陛下一时生气而说要杀他,明明知道自己说的不合法才要求刑部依法处理的,这才是忍小忿而存大信。如果按照生气时的话去做而违背法律,我从心里为陛下感到惋惜难过。”

   太宗高兴地说:“在法律将要受到损害时,你能挺身维护,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新唐书·刘藏器传》:唐高宗时,卫尉卿尉迟宝琳威逼他人为妾,侍御史刘藏器向高宗揭发,并要求宝琳放人。宝琳却偷偷向高宗求情,高宗便答应他不放人。刘藏器又揭发,宝琳又求情得免。刘藏器对高宗规谏道:“法律是为天下制定的,所有的人都要遵守,而陛下对待法律不是舍弃不用,就是凭感情办事,这样法律还有什么权威,现在宝琳私下求情,陛下答应了,我分开揭发,陛下也是答应了。今天答应,明天又改变,

   让臣下怎么执行?连那些平民百姓都害怕失信,何况天子?”唐高宗下令按刘藏器说的办。

   唐德宗时,柳浑为宰相。有一次,一位玉匠为德宗制作玉带,不小心弄坏了一个镑,玉匠就私自到市场买了一个类似的补上。德宗发现玉带其中一个玉镑与其他不同,对玉匠的欺骗行为很为恼火,下诏将玉匠交京北府论罪处死。柳浑知道此事后规劝德宗,说:“陛下发现玉匠作弊时,马上下令杀他也就罢了,若将他交京北府处,就必须严格审查才行。从法度上讲,玉匠之罪当处以杖刑,不应处死。请陛下恩准按法律处理。”这样玉匠才免于一死。

   君主帝王集天下权柄于一身,如果以此至尊的显赫地位横行无忌,为所欲为,那江山则必然混乱不堪,将前人基业毁灭殆尽。古人有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谏,言出法随,凿凿可据,即使再骄横、霸道的君王,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规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