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本的出发点——桐城派法律思想研究

民本的出发点——桐城派法律思想研究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民本思想是白居易政治思想的根本,是其言谏观的出发点。他充分认识到百姓忧乐与国家安危的密切联系,积极向君主进谏,反映民间疾苦,谋求国强民富。在同时代人中,就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将百姓的忧乐与国家安危紧紧连在一起,并自觉以各种形式反映人民呼声而言,白居易应是其中极为突出的一位。一般认为白居易自贬谪江州后,政治上趋向消极,遇事独善其身,知足保和。

民本的出发点——桐城派法律思想研究

旧唐书·白居易传》载白居易先世“自锽(祖父)至季庚(父),世敦儒业,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禀承家学,以儒家为宗,常怀兼济天下之心,自谓:“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107]他深信民为邦本,“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108]提醒统治者应修己积善,争取民心,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可以说民本思想是白居易政治思想的根本,是其言谏观的出发点。他充分认识到百姓忧乐与国家安危的密切联系,积极向君主进谏,反映民间疾苦,谋求国强民富。

在同时代人中,就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将百姓的忧乐与国家安危紧紧连在一起,并自觉以各种形式反映人民呼声而言,白居易应是其中极为突出的一位。他的忧乐观与两百年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各有千秋。他认为“修己者慎于中也,栗然如履春冰;安人者敬其下也,懔乎若驭朽索。犹惧其未也,加以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乐同于人,敬慎著于已。如是而不兴者,反是而不亡者,自生人以来,未之有也。”[109]如果说范仲淹的忧乐观因其饱含强烈的忧国忧民的个人情感,体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襟,引起人们的共鸣,那么白居易的忧乐观则以国家为本位,深刻揭示百姓忧乐和国家安危的关系,反映了作者兼济天下的壮志。

白居易向君主进谏时,念念不忘以百姓利益为重,他说:“是时,皇帝(宪宗)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以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110]在进谏时,他不忘“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即使是“难于指言者”,也不轻易放过,“辄歌咏之”。白居易将诗歌作为进谏的手段,希望能通过“合于事而作”的诗歌这一途径“进闻于上”,为了达此目的,白居易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竟至于“非求宫商高,不求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111]应该说正是因为白居易的诗歌勇于反映民间疾苦,所以被广为传颂至今。(www.xing528.com)

新唐书·白居易传》载:“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湔剔抉摩,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弃,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复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一般认为白居易自贬谪江州后,政治上趋向消极,遇事独善其身,知足保和。其实不然,他说:“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112]在当时既为“当路所忌”,又遇幼君,“偃蹇益不合”的情况下,“行在独善”的白居易是不会找到一申自己一贯不变的兼济之志的“时(机会)”的。在为元稹所写的墓志铭中,白居易感叹道:“呜呼微之!年过知命,不谓之夭;位兼将相,不谓之少。然未康吾民,未尽吾道,在公之心,则为不了。嗟乎哉! 道广而俗隘,时矣夫!”[113]作者表达的不仅是知己元稹的遗憾,其实不也正是其本人的郁闷之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