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举之弊及其不能培养真正人才——前期桐城派法律思想研究

科举之弊及其不能培养真正人才——前期桐城派法律思想研究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方苞认为魏晋以来的选拔与用人制度都不能培养和发现真正的人才,尤其是科举制度。国家以经义率天下之士,固将率其聪明才杰者为之,而乃遭其厌弃。惟庸钝寡闻,不足与学古者,乃促促志于科举,取近人所以得举者,而相效为之。[35]“聪明才杰之士”不屑为科举时文,而甘愿为之者,只是些“庸钝寡闻”之人,这必然使得本就弊病丛生的科举制度雪上加霜,更是难以造就有用之才。

科举之弊及其不能培养真正人才——前期桐城派法律思想研究

尽管生在康雍乾盛世,相信为政在人的戴名世方苞对当时所谓的才士十分不满。戴名世痛斥他们只是些“习剽窃之文,工侧媚之貌,奔走形势之途,周旋仆隶之际,以低首柔声乞哀于公卿之门”[26]的势利小人,充斥着这样的“才士”的官吏集团只能是“自大吏以至小官,转而相食,不以为非,而民之憔悴凋敝,且不知所止。”[27]国家若无真正的人才,吏治自是无法清明,百姓的生活不免日渐困苦。更为重要的是,他痛切地感受到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就难以打破,困穷中的百姓无法看到未来的希望。方苞对这种“自大吏以至小官转而相食”的现象深有同感。他说:“臣少游四方,所至辄问守土之吏之为民利病者。无何而大病于民者,已列荐章矣;民所爱戴者,多因事罢黜矣。叩其故,则曰: 此富人也。非然,则督抚之亲戚故旧也。非然,则善于趋承诡法逢迎者也。其罢黜者,则以某事忤某上官耳。间有贪残而被劾,循良而得举者,则督抚两司中必有贤者焉,而亦寥寥可数矣。”这是地方官员朋比为奸的状况。中央也是如此,所议之事若为权幸之臣所提,则大家同声附和,否则就予以否定,至于保举推荐,则“半出私意”,全然不以国计民生为重。[28]这是方苞在写给乾隆的奏章中所描述的情况,他再怎么不通世故,应该也不敢有意夸大实情,故作惊人之语。

导致这种贤才匮缺现象的根源,他们都认为在于当时科举制度不完善。在科举制度下,读书人“非是途也,则无以为进取之资”,他们自少而壮而老,终身钻研举业之文,务求适应科举考试之需,至于儒家经典之中的“精微义蕴,茫无所得其毫厘”,读书只为博取富贵利禄,而不管是否真正明白书中蕴含的道理,德之不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汲汲于科举之人,“举业而外,如古文辞,又由古文辞而上之,至于礼乐制度、农桑学校、明刑讲武之属,凡圣人之大经大法,而伥伥焉一无所知”。[29]不懂得“礼乐制度、农桑学校、明刑讲武”等可以经世致用之学,才之不备自然在所难免。在戴名世看来,这种把读书只当作是学做时文的读法,根本不能称之为读书,但由此而“得高第为大官”者,“流俗之人相与艳羡之”,他们“亦莫不自以为功已立而名已成也”。[30]尤为甚者,这些人往往还与“座主、门生、同年、故旧,纠合蟠结,相依为声势,以蠹国家而取富贵”,[31]蛀蚀国家,营求个人富贵。因此,他感叹“讲章时文其为祸更烈于秦火”,[32]指出“欲得天下之平,必自废举业之文始”,[33]认为不废除科举时文、改革科举制度,天下无以至太平。

方苞认为魏晋以来的选拔与用人制度都不能培养和发现真正的人才,尤其是科举制度。他说:“自魏、晋以还,尚浮言,别流品,而隋、唐益厉之以科举,于是乎学者舍其所当习,而骛于无实之文词。习于此者,斯以为贤;得于此者,斯以为贵;而先王之道郁不行者,越数百年。”[34]科举兴起以后,未得中者,汲汲于此以求功名;已得中后,安享于此而不再以学为意,中与不中,都不能使人致力于学,穷理尽性,不能成为方苞心目中知天理、通人情的真正贤才。

乾嘉时期,汉学兴盛,经义不为人所重。姚鼐说:(www.xing528.com)

士不知经义之体之可贵,弃而不欲为者多矣! 美才藻者,求工于词章声病之学;强闻识者,博稽于名物制度之事。厌义理之庸言,以宋贤为疏阔,鄙经义为俗体。若是者,大抵世聪明才杰之士也。国家以经义率天下之士,固将率其聪明才杰者为之,而乃遭其厌弃。惟庸钝寡闻,不足与学古者,乃促促志于科举,取近人所以得举者,而相效为之。夫如是,则经义安得而不日陋?[35]

“聪明才杰之士”不屑为科举时文,而甘愿为之者,只是些“庸钝寡闻”之人,这必然使得本就弊病丛生的科举制度雪上加霜,更是难以造就有用之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