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性论:善与恶的探讨

人性论:善与恶的探讨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43]善是人的本性。众人之过,大多是因不能战胜自己的欲望而为的小恶;小人之过,绝大多数则是受自身欲望的支配,主动为恶的结果,他们的过恶具有主观恶性。这四类人所犯过恶的不同性质是与他们看待过恶的迥异态度,以及由此而致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力度相差悬殊密切相关的。前期桐城派认为人性是善的,而将恶归结为后天的原因所致,这比程、朱以气质之性论恶的观点更切合实际,也更体现了后天教化的重要性。

人性论:善与恶的探讨

孟子首倡性善说,他认为:“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143]善是人的本性。董仲舒不同意孟子性善说,他说善不等于性,好比米不等于禾、鸡不等于卵,主张人性有善有恶,人有善质,待教而成善。学界一般认为他提出了“性三品说”,其实他明言:“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144]意在强调只有资质中等的人才能代表人性,而近乎全善的上智与近乎全恶的下愚不能反映人的共性,因而不能代表人性。如此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他既然提出“性三品说”,终篇讨论的却只是中人之性而不及其他两种,因为他并没有将人性分为三等之意。

韩愈把性与情结合起来,提出“性情三品说”并进行了全面分析。他将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认为中人之性可导而上下,“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则孔子谓不移也”,[145]下愚之性虽不可移易,但可以刑威令其畏惧而不得不服从。

朱熹认为韩愈“言性亦好,亦不知气质之性耳”。[146]他说:

性即理也。当然之理,无有不善者。故孟子之言性,指性之本而言。然必有所依而立,故气质之禀不能无浅深厚薄之别。孔子曰“性相近也”,兼气质而言。[147]

朱熹将人性分为两个方面: 一为“天命之性”,一为“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即宇宙根本之“理”在人身上的体现,是人的本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性即理”。“理”纯粹中正,无不善,性也就无不善。“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148]人出生时所禀之气清、浊有别,因而“气质之性”也就贤、愚不等。人若是气质不善,则须通过后天的修养,勇猛向前,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变化气禀而返于善。

桐城派信奉程朱理学,是性善说的支持者。正如在天道观上他们抛弃了理、气二分法,主张气本论一样,在人性论上,他们不再分性为二,坚持天命之性本善,而将恶的产生归于后天的欲望上,不大谈论气质之性。

方苞特别相信孔子的“天地之性,人为贵”[149]和董仲舒的“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150]的观点,他解释说:

健顺之气秉于继善之初,所谓天地之德也,然必阴阳交感,而后万物化生。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是谓鬼神之会,具五性之全而能通,故知为五行秀气之所凝,而超然异于群生也。[151]

认为人秉健顺之气而生,得天地之善,因而能超出其他生命之上。由此他坚信人不分贵贱、贫富,皆有善之本心。他指出:“圣人贤人为人子,而能尽其道于亲也;为人臣,而能尽其道于君也;而比俗之人,徇妻子则能竭其力,纵嗜欲则能致其身,此涂之人能为尧、舜之验也。”[152]世俗之人虽不及圣人贤人,但也能尽心于养妻子、待其身,因而人的本心是善的,只要不违本心,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

人由于受到各种欲望的干扰,常常会偏离本心,犯下种种过恶。方苞将人分为君子、众人和“上乎君子而为圣人者”、“下乎众人而为小人者”四类,认为这四类人都会有过恶,但他们所犯过恶的性质不同。“君子之过,诚所谓过也,盖仁义之过中也。众人之过,非所谓过也,其恶之小尔”。而“圣人其得过也,必以人事之变,观理而不审者则鲜矣”,“小人者,皆不胜其欲而动于恶,其无心而蹈之者亦鲜矣”。圣人之过,绝大多数都是在遭遇变故,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发生的,本质上算不得是过失;君子之过,是由于做出了不符合仁义标准的行为所致,可以称之为过失,圣人、君子的这些行为不具有主观恶性。众人之过,大多是因不能战胜自己的欲望而为的小恶;小人之过,绝大多数则是受自身欲望的支配,主动为恶的结果,他们的过恶具有主观恶性。这四类人所犯过恶的不同性质是与他们看待过恶的迥异态度,以及由此而致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力度相差悬殊密切相关的。

“众人之于大恶,常畏而不敢为,而小人者,则不胜其欲而姑自恕焉。圣贤视过之小,犹众人视恶之大也,故凛然而不敢犯;小人视恶之大,犹众人视过之小也,故悍然而不能顾。”

圣贤即使是小过也不敢犯,小人哪怕是大恶也无惧于轻身一试,由此可知圣贤何以能够做到无过。尽管方苞根据所犯过恶的性质不同,将人分为四等,但他并不认为其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苟以细过自恕而轻蹈之,则不至于大恶不止。”[153]即便是圣贤,若不能做到勿以过小而不为,也难保不为恶。小人若是尚存本心一线之明,则“动于恶而犹知之”,还可以“自反于人道”。[154]

刘大櫆也相信人性本善。他说:“性之原于天也,无不善也;其在于人而不善者,以生也。是故其人之不善也,非性之不善也。”他认为人源于天的本性是善的,人的不善的表现是后天养成的。譬如口识味、目视色、耳辨声,这是天赋予人的本性,本无不善。然而,“味可嗜也,吾口逐于味,而口之性以贼也”,[155]人若放纵自己,尽情追逐声色口欲之欢,恶则生于其中了。

姚莹说:“性本命,命本五行,五行本阴阳,阴阳本天。推而上之,其道一,故无不善。”这似乎可以视作是刘大櫆“性原于天而无不善”说的具体说明。不过,这样推导下去,只能是又回到朱熹那里,得出天理无不善,故性无不善的结论了,这种解释不如方苞所说圆通。姚莹认为“心具性而发意”,性无不善,善恶之分源于意念的不同。“意之发,有诚有妄。诚者为情,发乎情者,视听言动莫不正。正则善,善则可以圣矣。妄者为欲,发乎欲者,视听言动莫不邪。邪则恶,恶则至于狂矣”。[156]意有情、欲之别。情出于诚意,因而是善的;欲则出于妄念,不免要趋向邪恶。他与方、刘一样,也主张恶是后天形成的。

前期桐城派认为人性是善的,而将恶归结为后天的原因所致,这比程、朱以气质之性论恶的观点更切合实际,也更体现了后天教化的重要性。

[1](清)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卷二《张宏勋诗序》,第69页。

[2]明代南直隶,入清改为江南省。

[3](清)戴名世撰,王树民编校:《戴名世集》卷六《先世遗事记》,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2页。下引此书同此版。

[4](清)戴名世撰,王树民编校:《戴名世集》卷六《先世遗事记》,第172页。

[5](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卷十八《两朝圣恩恭记》,第515页。

[6](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卷十七《己亥四月示道希兄弟》,第481~482页。

[7](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卷十七《亡妻蔡氏哀辞》,第491页。

[8](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卷十七《台拱冈墓碣》,第504页。

[9]参见(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卷四《廌青山人诗序》,第102页。

[10](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集外文》卷四《刻百川先生遗文书后》,第631页。

[11](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集外文》卷五《与韩慕庐先生书》,第673页。

[12]参见(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集外文》卷四《书高素侯先生手札后二则》,第630页。

[13](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卷八《四君子传》,第216页。

[14]康熙六年,分江南东半为江苏省,西半为安徽省。

[15](清)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惜抱轩文集》卷八《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第114页。

[16](清)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卷十二《田居杂诗二首》,第397页。

[17](清)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卷十《无斋记》,第325页。

[18]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九《姚范、叶酉传》,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343页。下引此书同此版。

[19](清)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卷十一《怀姚南菁》,第379页。

[20](清)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卷十二《同叶书山出京中途话别》,第390页。

[21]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九《姚范、叶酉传》,第344页。

[22]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一《姚旭传》,第22页。

[23]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五《姚之琪、之兰传》,第155页。

[24]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六《姚孙棐传》,第206页。

[25]姚永朴著,张仁寿校注:《旧闻随笔》卷四《先世遗事》,第177页。

[26]姚永朴著,张仁寿校注:《旧闻随笔》卷四《先世遗事》,第178页。

[27]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卷九《姚范、叶酉传》,第342页。

[28](清)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惜抱轩文集》卷十三《方侍庐先生墓志铭》,第207页。

[29](清)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惜抱轩诗集》卷三《于子颍扬州使院见禹卿遂同游累日复连舟上金山信宿焦山僧院作五言诗记之》,第472页。

[30](清)陈用光:《太乙舟文集》卷三《姚先生行状》,《续修四库全书》第149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92页。

[31](清)戴震:《戴震集》卷九《与姚孝廉姬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

[32]参见王达敏:《姚鼐与乾嘉学派》,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1页。

[33](清)陈用光:《太乙舟文集》卷三《姚先生行状》,《续修四库全书》第149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92页。

[34](清)姚莹:《后湘诗集二集》卷四《感怀杂诗》,《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35](清)曾国藩著,王澧华校点:《曾国藩诗文集》,《曾国藩文集》卷三《欧阳生文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

[36]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七十三《管同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028页。

[37](清)刘开:《刘孟涂集》,《后集》卷首陈方海《刘孟涂传》,《续修四库全书》第15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页。下引此书同此版。

[38](清)刘开:《刘孟涂集》,《文集》卷六《沈晓堂七十寿序》,第371页。

[39](清)姚莹:《东溟文集》卷五《桐城麻溪姚氏登科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422页。

[40](清)梅曾亮著,彭国忠、胡晓明校点:《柏枧山房诗文集》,附录二蒋国榜《柏枧山房全集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93页。

[41](清)姚莹:《东溟文后集》卷十《惜抱先生与管异之书跋》,《续修四库全书》第1512册,第583页。

[42](清)戴名世撰,王树民编校:《戴名世集》卷五《赠刘言洁序》,第137页。

[43](清)戴名世撰,王树民编校:《戴名世集》卷五《送许亦士序》,第132页。

[44](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卷六《再与刘拙修书》,第174~175页。

[45](清)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卷一《达命》,第14页。

[46](清)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十三《奉题学使公所得王新建印章次原韵》,第438页。

[47](清)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惜抱轩文集》卷三《老子章义序》,第29页。

[48](清)江藩著,钟哲整理:《国朝汉学师承记》附《国朝宋学渊源记》卷上,第153页。

[49](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卷三《内篇三·朱陆》附《书朱陆篇后》,第276页。

[50](清)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惜抱轩文集后集》卷八《礼部员外郎怀宁汪君墓志铭》,第361页。

[51](清)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惜抱轩文集》卷六《复曹云路书》,第88页。

[52](清)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惜抱轩文集》卷六《再复简斋书》,第102页。

[53](清)戴震:《戴震集》附录三,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第480页。

[54](清)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惜抱轩文集后集》卷一《程绵庄文集序》,第268页。

[55](清)方东树:《汉学商兑》重序,第536~537页。

[56](清)方东树:《汉学商兑》,姚莹《汉学商兑题辞》,第539页。

[57](清)管同:《因寄轩文初集》卷五《庚辰杂记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04册,第428页。

[58](清)刘开:《刘孟涂集》,《文集》卷二《学论中》,第329页。

[59](清)梅曾亮著,彭国忠、胡晓明校点:《柏枧山房诗文集》,《柏枧山房文集》卷二《复姚春木书》,第22页。

[60](清)戴名世撰,王树民编校:《戴名世集》卷十四《老子论下》,第402页。

[61](清)戴名世撰,王树民编校:《戴名世集》卷十四《老子论上》,第399页。

[62](清)戴名世撰,王树民编校:《戴名世集》卷五《赠僧师孔序》,第141页。

[63](清)戴名世撰,王树民编校:《戴名世集》卷十四《老子论下》,第402页。

[64](清)戴名世撰,王树民编校:《戴名世集》卷十四《老子论上》,第401页。

[65](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卷二《书老子传后》,第51页。

[66](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卷十四《封氏园观古松记》,第429页。

[67](清)方苞:《礼记析疑》卷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条,《四库全书》第12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68](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卷六《与李觉庵书》,第173页。

[69](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卷五《书柳文后》,第112页。

[70](清)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卷一《辨异》,第10页。

[71](清)姚鼐:《惜抱轩诗文集》,《惜抱轩文集》卷三《老子章义序》,第29页。(www.xing528.com)

[72](清)姚鼐:《惜抱轩诗文集》,《惜抱轩文集》卷一《贾生明申商论》,第7页。

[73]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参见辛占军译注:《老子译注》,《道经》三十一章,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22页。下引此书同此版。

[74](清)姚鼐:《惜抱轩诗文集》,《惜抱轩文集》卷三《老子章义序》,第29~30页。

[75]辛占军:《老子译注》叙言,第4~5页。

[76]参见(清)姚鼐:《惜抱轩诗文集》,《惜抱轩文集》卷八《王禹卿七十寿序》,第126页。

[77](清)姚鼐:《惜抱轩诗文集》,刘季高《惜抱轩诗文集》前言,第1页。

[78](清)姚鼐:《惜抱轩诗文集》,《惜抱轩文集》卷一《贾生明申商论》,第7页。

[79](清)方东树:《汉学商兑》卷上,第541页。

[80](清)方东树:《汉学商兑》卷上,第554页。

[81](清)姚莹:《东溟文后集》卷十《方植之金刚经解义十种书后》,第583页。

[82](清)姚莹:《东溟文集》卷一《罪言》,第372页。

[83](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卷五《灭国上第七》,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33页。下引此书同此版。

[84](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卷五《灭国上第七》案语,第135页。

[85](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卷一《玉杯第二》,第32页。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在《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第二十五》篇后已举六条证据证明不是董仲舒文,则篇中所言“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固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似不应为其民本思想的表现。而学者们时有误用。如卢向国《民本的逻辑》(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45页。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将此条作为董仲舒重民思想的重要体现,参见该书1965年版,第356页。台湾学者蔡英文据此条认为:“这位汉朝的儒者(董仲舒)又把孟子的‘人民革命论’观念溶入了他的思想体系当中。”参见蔡英文:“天人之际——传统思想中的宇宙观”,载黄俊杰主编:《天道与人道》,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版,第297页。

[86]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页。

[87](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万章上》,第307页。

[88](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百二十九《道学三·朱熹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753页。

[89](清)戴名世撰,王树民编校:《戴名世集》卷十四《种树说》,第392页。

[90](清)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卷二《书唐学士德侠传后》,第41页。

[91](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刘季高《前言》,第2页。

[92](清)方苞:《礼记析疑》卷十“玩其所乐,民之治也”条,第98页。

[93](清)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惜抱轩文集》卷十三《严冬友墓志铭并序》,第189页。

[94](清)姚莹:《东溟文集》卷三《再复赵分巡书》,第400页。

[95](清)姚莹撰,施培毅、徐寿凯点校:《康輶纪行·东槎纪略》,《康輶纪行》卷十五《一腔热血须真》,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478页。下引此书同此版。

[96](清)梅曾亮著,彭国忠、胡晓明校点:《柏枧山房诗文集》,《柏枧山房文集》卷七《石瑶臣传书后》,第163页。

[97](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遗书》卷十八,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6页。

[98](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遗书》卷二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0页。

[99](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太极天地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页。

[100](宋)朱熹著,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卷五十八《答黄道夫(一)》,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947页。

[101](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太极天地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页。

[102](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一《游魂为变》,第40页。

[103](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一《形而下者谓之器》,第42页。

[104](清)戴震著,何文光整理:《孟子字义疏证》卷中《天道》,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2页。

[105]刘师培著,舒芜校点:《中国中古文学史 论文杂记》,《论文杂记》第十二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22页。

[106](清)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卷一《辨异》,第8页。

[107](清)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卷一《观化》,第12页。

[108](清)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卷一《雷说》,第7页。

[109](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遗书》卷十一,第132页。

[110](清)方苞:《礼记析疑》卷十“故天秉阳,垂日星……”条,第99~100页。

[111](清)姚鼐:《惜抱轩诗文集》,《惜抱轩文集》卷六《复鲁絜非书》,第93~94页。

[112](清)姚鼐:《惜抱轩诗文集》,《惜抱轩文集》卷四《海愚诗抄序》,第48页。

[113](清)姚莹:《东溟文集》卷一《天地篇》,第377页。

[114](清)姚莹:《东溟文集》卷一《鬼神篇》,第378页。

[115](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太极天地上》,第3页。

[116](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卷十五《顺命第七十》,第410页。

[117](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卷十四《郊语第六十五》,第398页。

[118](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卷十一《为人者天第四十一》,第318页。

[119](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卷十三《同类相动第五十七》,第358页。

[120](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遗书》卷二十二上,第290页。

[121](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二十五《论语七·八佾篇》,第622页。

[122](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太极天地上》,第5页

[123](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太极天地上》,第4页。

[124]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一卷《道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125](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遗书》卷二十二下,第304页。

[126](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遗书》卷十五,第161页。

[127](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二《理气下·天地下》,第22页。

[128]王树民、韩明祥、韩自强编校:《戴名世遗文集》,《忧庵集》第14条,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89页。下引此书同此版。戴名世所引方苞的观点也见于方苞自著:“天以健顺之理降于人而为命,人秉之而为性,以为形气之主宰,是即其受于天之职分,故曰‘官于天’。凡人纪之不能修,五事之失其则,皆自淆于物而旷其官,获罪于天者也。”见方苞:《礼记析疑》卷十“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条,第101页。

[129]王树民、韩明祥、韩自强编校:《戴名世遗文集》,《忧庵集》第79 条,第110页。

[130]王树民、韩明祥、韩自强编校:《戴名世遗文集》,《忧庵集》第151 条,第134页。

[131](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卷六《与李刚主书》,第140页。

[132](清)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惜抱轩文集》卷六《再复袁简斋书》,第102页。

[133](清)方苞:《礼记析疑》卷三十二《表记》“仁之厚也”条,第234页。

[134](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集外文》卷八《教忠祠祭田条目》,第768页。

[135](清)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卷一《天道中》,第3页。

[136](清)姚莹撰,黄季耕点校:《寸阴丛录·识小录》,《寸阴丛录》卷一《墨子非命》,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225页。下引此书同此版。

[137](清)姚莹撰,施培毅、徐寿凯点校:《康輶纪行·东槎纪略》,《康輶纪行》卷六《文昌星可以人神为之》,第171页。

[138](清)姚莹撰,黄季耕点校:《寸阴丛录·识小录》,《寸阴丛录》卷一《墨子非命》,第225页。

[139]王树民、韩明祥、韩自强编校:《戴名世遗文集》,《忧庵集》第97 条,第115~116页。

[140](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卷六《与孙司寇书》,第151页。

[141](清)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卷一《天道下》,第5页。

[142](清)姚莹:《东溟文集》卷一《检身纲目说》,第379页。

[143]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卷十一《告子上》,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54页。下引此书同此版。

[144](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卷十《深察名号第三十五》,第300页。

[145](唐)韩愈撰,马其昹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卷一《原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

[146](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四《性理一》,第70页。

[147](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四《性理一》,第67~68页。

[148](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四《性理一》,第65页。

[149]胡平生译注:《孝经译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9页。

[150](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16页。

[151](清)方苞:《礼记析疑》卷十“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条,第97~98页。

[152](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卷三《原人上》,第73页。

[153](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卷三《原过》,第75页。

[154](清)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卷三《原人上》,第73页。

[155](清)刘大櫆,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卷一《养性》,第13页。

[156](清)姚莹:《东溟文集》卷一《心说》,第37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