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满清统治下的民生改善及人口增长

满清统治下的民生改善及人口增长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满清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改善民生以争得民心是其立足的关键,满清统治阶层对此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多尔衮对明末辽饷、剿饷、练饷三饷及召买粮科等,给民生带来的种种危害进行了较为中肯的分析。衙蠹豪恶,止许于告发时从重治罪,总不容假公济私,朘民肥已。仅从乾隆时期来看,从乾隆六年的1.43 亿 [34]到五十九年的3.13亿,[35]半个世纪人口增长一倍多。今又七十余年,户口滋生,较前奚啻倍蓰。

满清统治下的民生改善及人口增长

满清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改善民生以争得民心是其立足的关键,满清统治阶层对此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多尔衮入关后在数落明朝弊政时说:

至于前朝弊政,厉民最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复加练饷。惟此三饷,数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远者二十余年,近者十余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更有召买粮科,名为当官平市,实则计亩加征。初议准作正粮,既而不与销算。有时米价腾贵,每石四五两不等,部议止给五分之一,高下予夺,惟贿是凭。而交纳衙门,又有奸人包揽、猾胥抑勒,明是三饷之外,重增一倍催科,巧取殃民,尤为秕政。

多尔衮对明末辽饷、剿饷、练饷三饷及召买粮科等,给民生带来的种种危害进行了较为中肯的分析。他进而宣布:“自顺治元年为始,凡正额之外,一切加派如辽饷、剿饷、练饷及召买米豆,尽行蠲免。”为了保障这一方针能够落实,他宣令:

各该抚按,即行所属各道府州县军卫衙门大张榜示,晓谕通知。如有官吏朦胧混征,暗派者察实纠参,必杀无赦。倘纵容不举,即与同坐。各巡按御史,作速叱驭登途,亲自问民疾苦。凡境内贪官污吏、加耗受赇等事,朝闻夕奏,毋得少稽。若从前委理刑官查盘,委府州县访恶,纯是科索纸赎,搜取赃罚,名为除害,实属害民,今一切严行禁绝。州县仓库钱粮,止许道府时时亲核。衙蠹豪恶,止许于告发时从重治罪,总不容假公济私,朘民肥已。[24]

告诫各级官吏要按规定认真执行,并加强监督,表示对胆敢违犯者将予以严惩。多尔衮的政策于随后顺治帝在北京的即位诏书中被肯定和细化。

废除明末诸多加派,实际上就是要恢复万历时期赋役的征收标准,入关后的清廷应该说是努力实现了这个目标。《清史稿·范文程传》载:“明季赋额屡加,册皆毁于寇,惟万历时故籍存。或欲下直省求新册,文程曰:‘即此为额,犹虑病民,其可更求乎?’于是议遂定。”[25]孟森认为范文程的想法与清廷的主张是契合的,这显示了满清自有其立国之器量。[26]清初虽征战不已,这一赋役原则却没有改变。十七年正月辛巳,顺治颁诏大赦天下时仍然重申:“额征钱粮俱照万历年间则例,其天启崇祯年间加增尽行蠲免,通行已久,如贪官污吏例外私派多征扰民者,该督抚按题参重处。”[27]可见,虽然可能存在执行不力的情况,但废除明末加派、照万历时标准科征作为国家的施政方针,确实是不断被强调并要求遵行的。

康熙认为:“夫欲使民被实惠,莫如蠲免钱粮。”[28]有清一代,因兵、灾而蠲免各地钱粮的记载,的确可谓史不绝书。就普免天下钱粮而言:

康熙五十年,普免天下钱粮二千七百八十五万四千一百六十九两。乾隆十年,普免天下钱粮二千七百九十四万四百两;三十年同四十二年,二千七百五十九万两有奇;五十年,二千七百七十余万两;六十年,二千七百六十四万一千九百余两。[29](www.xing528.com)

另外,康熙四十三年以前,还次第将直省钱粮宽免一遍。[30]因此乾隆五十五年,当内阁大学士尹壮图上奏时说:“各省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经过各省地方,体察官吏贤否,商民半皆蹙额兴叹。”[31]乾隆大为恼火,声称:“朕历观史册,自胜国以溯汉初,仅有汉文帝赐农民田租之半,史臣已侈为美谈,从未有如我朝普免正供再三再四者。朕爱养黎元,如伤在抱,惟恐一夫不获,施惠犹以为未足。是以宵旰忧劳,勤求民瘼,迨今年逾八帙,犹日孜孜,无事无时,不以爱民为念。虽底小康,犹怀大惕,从不肯矜言示惠。”[32]如此施惠于民,百姓怎会“蹙额兴叹”呢,他认定这是尹壮图谬妄无知,以“蹙额兴叹”之言,诬枉他及百姓,因而将其革职留用。这当然是乾隆晚年自以为是,听不进逆耳忠言,冤枉了尹壮图,不过,清廷惠泽百姓的努力还是应该肯定的。上述清廷不断蠲赈、普免钱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生产发展、国力强盛的状况。

农业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封建王朝的兴衰。清代注重兴修水利,对永定河、黄河、淮河、江浙海塘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积极鼓励垦荒以扩大耕种面积,到康熙末年,全国耕地面积已达八亿亩,超过了明朝的最高数字。[33]

人口增长应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相适应,人口增长如果低于或高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需要,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从而影响人民生活的改善。由于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长期存在,清代人口增长很快。仅从乾隆时期来看,从乾隆六年的1.43 亿 [34]到五十九年的3.13亿,[35]半个世纪人口增长一倍多。但过快增长的人口带来的种种问题在乾隆时期日益凸显,尤其在粮价方面表现突出。五十六年,乾隆也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他说:

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物产祗有此数,而日用日渐加增。康熙年间,朕在冲龄时,即闻乳保等有物价昂贵,度日艰难之语。今又七十余年,户口滋生,较前奚啻倍蓰。是当时一人衣食之需,今且供一二十人之用,欲使家给人足,比户丰盈,其势断有所不能。[36]

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情况下,过快的人口增长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压力,改善民生很是困难。

在清代,一般百姓的生活水平是不高的,正常年景大概能够维持温饱。即使是在盛时,一遇灾荒,也难以为生。乾隆十三年,乾隆说:“向来外省有资送流民之例,盖因地方小有旱涝,而愚民轻去其乡,以致抛弃室庐,荒芜田亩。”[37]在他看来,老百姓的习气不好,轻去乡里,灾荒只是他们逃亡的借口。其实,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离乡别土总是件难堪的事,若不是出于无奈,谁也不会愿意在颠沛流离之中苟活。到嘉庆道光时期,情况更是这样。段光清在其自撰年谱中记道:“(嘉庆二十五年)五月大旱,直至秋冬不雨,秋成无收。先父命余往佃庄监割,见农家男妇大小,或捞水草以充饥,或掘土虾以果腹。归语先父,先父叹曰:‘余家亦应啜粥,以应天灾。’自是天灾连年,余家每一粥一饭,习以为常。”[38]普通地主乡绅家,年景不好,通常也就是粥饭相间为食。佃农之家一有灾荒,即无以为食。他们在以“水草、土虾”充饥的情况下尚未流徙他方,可见乾隆帝所称“愚民轻去其乡”的话是没什么根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