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谐”,从哲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各有不同的权威性内涵界定。这里,笔者查阅一些权威资料归纳有关和谐思想的阐述。“和谐”既是一种自然美好、均衡协调、积极向上、求新求变的现实氛围,又是一个人人向往追求而又永无止境的理想境界。
以人为本是和谐的立足点。自古以来,中国善治者都精于内达民情、外观民风、忧民之忧、乐民之乐,用以和谐上下关系,实现开明盛世的目标。唐尧曾经这样说过:“吾存心于先古,加志于穷民,一民饥我饥之也,一民寒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我陷之也。”夏禹则明确提出:“德惟养政,政在亲民;火、水、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孟子的论述十分精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和谐社会”强调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指出:人应当使自己的行为和社会要求相协调,而不是以个体排斥社会,以自我排斥他人,并应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会角色。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市场日益自由化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性的认识发生了新的裂变。高度重视“人”和对人性张扬的强调,时刻提醒着人们要不断地抛弃狭隘的本位主义、尊卑意识和自我中心倾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所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也曾反复强调: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工作者必须要接受“别人和自己一样也是人”的事实。法国著名企业家罗贝尔·萨蒙在《管理的未来》一书中写道:“技术发展正在不可避免地快速前进,因而一切组织注定将落后于形势。人们必须不断地革新,使这种革新成为可能并从而显示出具有持久价值的唯一的竞争优势,乃是有关人员的素质。一种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动力基础上的经济秩序,较之用短期行为引导人的经济秩序,更可能享有持久的繁荣。”
一个班级相似于一个小社会,班级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地方,也是学生社会化的地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地方。一般来说,班级教学是现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教育形态。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的目的,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一个班级通常是由一位或几位学科教师与一群学生共同组成,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班级活动中实现的。
一个班级由几十个性格各异、气质不同的师生组成。只有把一个班的学生很好地组织起来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才能使这个班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松散的群体、联合群体、集体三个阶段。班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质的飞跃。在这一阶段个体的目标已经同化到集体目标之中,社会的要求已逐步内化到学生自觉的要求之中,正确的舆论已发挥重要的作用,人际关系表现为团结、友爱,并产生了凝聚力,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基本形成,整个集体充满着民主、平等、向上、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优良的班风和传统也逐步形成。
和谐的班集体应该是集体阶段形成基础上的最优化,是先进教育理念贯彻在班集体建设结果的体现。和谐的班集体既具有集体阶段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和谐的班集体中,学生作为个体的独立者,有一个健壮的身体状态和平衡稳定的个人心理,即个体身心“和谐”。置身于和谐、宽松氛围的每个成员,心里应是放松的、自在的、愉快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
和谐的班集体中的管理更具人性化,它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也就是“以人为本”。学生作为集体中的一员,通过学习修养、实践磨砺,形成共同意志、树立共同目标,内化为积极的价值取向,演变成自觉的言行举止。同时,每个人能科学全面地认识自我、评价他人,找准个人位置,扮好不同角色,靠整合优势、发挥专长,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形成一个和谐向上的集体。在这样一种充满活力和和谐共进的氛围中,每个同学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创造活力得以全面激发,推动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打个比方,就像要完成一曲大合唱,每个成员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集体归属感,紧紧围绕同一主旋律,在指挥者的手势引导下,准确把握时机,唱好每个声部的不同音高和节奏,最终形成和谐美满的交响曲。
和谐的班集体是对班级集体建设的理想追求。班级集体“和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和谐只是暂时的、相对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随着班级自身的新需求的出现,班集体系统的各种要素从不和谐到和谐,又会出现新的不和谐,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一种新的和谐。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班集体不断发展,使班级集体建设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协调状态。如何构建高层次的班集体稳定,其过程应该是“构建和谐”。而教师就是要善于在整体中发现问题,研究整体环境是否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整体塑型机制,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优化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环境。
自然和则美,生命和则康,社会和则安,国家和则强。追求“和谐班集体”应该是我们教育者的理想信念。它不仅体现为班级管理、班级活动,更体现为班级文化,尤其是班级文化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领。和谐班集体的建设与发展应该达到如下要求:
不满足于维持秩序,因为维持秩序只是正常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条件;不满足于形成集体学习氛围,因为集体学习氛围只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一个方面;不满足于形成团结精神,尽管必要的团结是好班级的标志之一;不满足于就事论事的自主活动,尽管自主活动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不满足于自主管理能力的发展,尽管自主管理也是班级教育功能得到拓展的重要方面;不满足于学生共同参与、平等交往的民主形式,尽管形式上的民主是重大进步。它应该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需要,使他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逐步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并在主动参与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地融入社会生活。
由此可见,建设和谐班集体需要遵循人文关怀、强化主体性、互动交流和立足实际、关注动态等原则。(www.xing528.com)
1.人文关怀原则
人文关怀既是当前教育发展赋予“和谐班集体”的一个重要内涵,也是“和谐班集体”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谐班集体”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对全体学生负责,尊重每一个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精神培育和情感的丰富,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在“和谐班集体”建设过程中,既要关注向上团结和谐的班集体氛围的营造,又要形成体现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观的班级文化,努力促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团结、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信赖,为班集体和谐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强化主体性原则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学会参与,进行自主的知识与能力的建构。“和谐班集体”建设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既要重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和谐班集体建设中去,创设自由的时空条件,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并向着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转化。“和谐班集体”建设能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塑造个性化班集体形象,培养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学生。
3.互动交流原则
一个苹果与另一个苹果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会产生智慧。现代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互动产生智慧,互动产生力量。建设“和谐班集体”离不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谐班集体”建设是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师要与学生积极创设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真诚互动的载体,如开展“我心目中的和谐班级”演讲比赛、召开“我为建设‘和谐班级’做什么”研讨会等,在鲜明的教育主题引领下,达成师生间、学生间最大限度地沟通交流和互动,形成“和谐班集体”建设的智慧和力量,提升“和谐班集体”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4.立足实际关注动态原则
建设“和谐班集体”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德育素材和德育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校方可积极邀请不同性质的教师来指导,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拓宽视野,多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努力寻求贴合学生实际的最优化的方法和途径。
其次,“和谐班集体”的形成是在传承和融合班级已有的优良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设“和谐班集体”,要立足于良好的班级传统文化特色根基上追求创新,否则,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和共识很难形成,相应的学生共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也就无法形成。因此,“和谐班集体”的建设必须审视和总结班级所固有的和特色的传统班级文化,即使是新组建的班级,原有班级文化熏陶的烙印也会留在学生身上。教师要了解他们原有班级中所展示的特长和个性,把优秀的班级文化融入到新的“和谐班集体”建设之中,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发挥和发展所形成的个性特长。
再次,“和谐班集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要积极关注动态变化。“和谐班集体”建设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这一建设过程没有明确的终点,全体师生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主题的日益丰富、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以及学生个性特长的不断形成与彰显,对“和谐班集体”的建设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如一学期中,期初、期中和期末等各阶段,“和谐班集体”外在表现形态和内在文化特质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要不断满足学生求知成才的需求,不断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不断适应与时俱进的教育发展形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