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而健康的自我首先表现为对生理自我的悦纳。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交的深入和拓展,青年人更加注意自己外型、体貌的打扮与装饰。女孩关心自己是否漂亮、苗条,皮肤是否白晰;男孩子则关注自己的身高、体型是否够“男子气”。对生理自我不能悦纳,容易产生挫折感。江西小敏自认为很胖,很丑,导致自我封闭,对自己产生厌恶之感,不敢见人,不敢社交,而陷入深深的自卑感和挫折感之中;有一学业优秀的大学生深深烦恼,因为自己三等残废——太矮了,认为学习再好也无济于事,因为个子不高不会让人喜欢和赏识。这两位青年没有想到过,同样是胖,而以胖著称的“肥肥”是多么乐观和自豪于“肥肥”的名称;同样是矮,中国伟大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被“铁女人”撒切尔夫人称为“伟大的东方矮个子”。其实,一般人认为的“别人眼中的我”大部分出自自己的想象。真正交往深入的双方是注重彼此的内在修养的,而不仅仅局限于表层的外型美。
青年人的共性是喜欢幻想遥远的未来,对未来的理想充满种种的设计,但往往只注重了结果,却忽视了获得结果的方法和条件,好高鹜远的生活态度常使青年人表现得浮躁,急于求成,却常常无法静心来思考和努力。此时,有的青年因为过高的“理想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的差距而显得焦躁不安,进而沮丧,情感上往往因为不满现状,却无法达到理想而有种挫折感。有位青年把自己定位为爱因斯坦第二,他自视颇高,也努力为之奋斗。但他常常感到自己并不受人仰慕,并没有像爱因斯坦那样博学多识,他开始怀疑自己,怀疑“我行吗?”期末考试成绩一门不及90分,他便认为自己确实太平凡了。其实,在认识到自己的平凡是一件好事,但这位青年却不甘于“平凡”这两个字,深深自责自己,并认为自己“无能”、“很笨”。从一个伟大梦想坠落在现实的尘埃中,他感到深深的沮丧和挫败感,并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
在挫折中,有一类挫折是个体在准备做某件事之前,设想出许多可能碰到的困难和障碍,并深深为之吓倒,由个人主观心理活动造成的失败感,称自我挫败。有自我挫败感的人常常自我否定,自我评价消极,过分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关心自我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自尊心、荣誉感极强,性格较内向。这种人在几次失败后常表现为行为上的畏缩迟疑、拖延,自制力差;情感上沮丧,甚至自暴自弃。有位青年人在完成学期论文前,开始想象各种各样的困难与艰辛,“我能完成这个论文吗?这对我太难了”,“我没办法找到相关的论文,要顶着烈日,去那么老远的北图,我可做不到”,“怎么办呢?我对这个论文毫无头绪”……选题,采集材料,动手写论文,修改论文,打印……一步步在他脑中走马灯似的,却也似惊涛骇浪,举止维艰,结果,在没有为写论文做任何一件事之前,他就制定自己无法克服这些既繁琐又有难度的系列事情,最后只有躺在床上自怨、自责,一次又一次咀嚼那份挫败感袭击后的痛苦。在论文交付期越来越近时,这位年轻的大学生几近崩溃,“我能怎么样呢?我在等待崩溃的那一天到来。”(www.xing528.com)
青年人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也渴求精神上的独立。青春期的你,如果父母对你的关心过度,或说是过度控制,你就会面临屈服或反对的选择,而显得矛盾尖锐。你是“优秀”的青年,一向顺从父母对你的过分钳制的命令?还是与父母虚与委蛇,表面顺从,实则我行我素,甚至是公然反叛,渡一个“暴风骤雨式”的青春呢?父母既希望孩子独立成人,也懂得儿女成长的需要,但也希望他们的孩子依然柔弱,依然依恋他们的父母,他们往往给正在成长的孩子们以双重的讯息:“想出人头地,就得听我的”、“我知道你会成功的,但不要在事情搞砸后才来找我。”……这些双重讯息常常置孩子于双重束缚中。唤起孩子的内疚感是成长中青年碰到的来自父母的最大的束缚。有位有作为的青年想南下打工,一展自己的才华,却不知该不该离开年轻就守寡的母亲,这位母亲颤巍巍地对他说:“去吧,我忍受得了寂寞和痛苦,从你父亲去世至今,我不都是这样吗?”这位青年的母亲深知儿子成长的需求,却深怕分离和被遗弃,她在唤起儿子的内疚感以守住儿子,来压抑他远去的愿望。作为儿子的他则受两种束缚,追求前途则作害受尽苦的母亲,放弃梦想,则使自己承受让步所带来的挫折感和沮丧,还要承受母亲成熟的一面对他投来的失望眼光。他在挣扎着迈出父母式的自我去向独立自主的自我中感到苦恼和失落。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青年人可以不满现状,但不可以悲观。”人在遭受挫折时,感受到的挫折感与其自我评价是息息相关的,自我评价高,自信心强的人,则客观地总结失败经验,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从而挫折感瞬间烟消云散;而自我评价过低,自卑感重的人在失败时,加强其“无能”的萎缩的自我形象,感受到的挫折感被自卑感所强化而加浓加烈。甚至陷入一个“我无能”→“必败无疑”→放弃行动→“我无能”的恶性循环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