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石阡第三高级中学学科分层教学应用实例

石阡第三高级中学学科分层教学应用实例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了解学生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内外活动进行观察、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其他科任教师或同学对其认识情况以及家访等。二是要有层次性,由于高中数学的知识面很广,且习题的知识点之间往往存在交叉和综合运用。高中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最重要的事便是努力打好基础。从横向来看,作业当中应该包含高中数学常见的题型,这是上述针对性的要求。

石阡第三高级中学学科分层教学应用实例

(一)学科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策略

1.构建合理的分层班级

分层必须是一个针对所有人的过程。无论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是否有学习障碍,都是自主学习的个体,都是分层的对象。正如奥布赖恩所言,分层并不是在突然发现学生遇到困难时做出的被动反应,也不只是为那些有额外学习需要的学生提供的悉心关照,而应该是一种对所有学生都适应的内在观念。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的每个学生负责,将分层运用到对每个学生的教学中。假如一个班有60名学生,教师只准备对其中的部分学生运用分层,那么那些没有被关注到的学生实际上就成了被忽视的群体。同样,如果教师只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运用分层,还可能导致另外一个后果,就是有些学生会认为自己很平庸,或者干脆就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在学科分层走班教学中,必须坚持分层的全体性,确保所有的学生都有权享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也就是说,分层只有成为针对所有人都起作用的过程时才有意义。

2.坚持因材施教

就是教师在共同的教育标的要求下,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从心理学方面发现,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然而,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主观努力等方面的差异,使每个年龄阶段中的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如有的学生身体发育好,有的则较差;有的学习好,有的学习差一些;有的爱好语文,有的爱好数学;有的急躁,有的沉着等,各有长短。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每个个体存在的差异,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坚持因材施教,既有利于大多数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又有利于造就一批优秀人才,并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也就是使共性与个性相统一。

第一,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搞好区别对待、进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兴趣、爱好与特长,性格、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社会背景等。了解学生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内外活动进行观察、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其他科任教师或同学对其认识情况以及家访等。

第二,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施以有差别的、灵活多样的措施。对学习信心不足或缺乏意志的学生,必须多给予鼓励,使其找回自信,增强自控能力;对学习差一点的学生,要给予热情关怀和照顾,加强个别辅导;对语言表达缺乏条理的学生,要多让他们在课堂上做复述和发言,在课外多大声朗读文章,以克服其不足;对学习马虎大意、漠不关心的学生,除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外,必须严格要求他们认真读书和完成作业。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就是寻找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可以选择如下方法:

C层,学生的学习基础好,理解能力较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认真完成作业,学习主动性强,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他们需要的是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不需老师过多的解释、说明和指导。因此,这对C层的学生应多采用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所谓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探索、解决、认识任务过程中,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B层,普通层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知识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上课尚能参与教学活动,有一定的学习欲望与较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不够。对这一层的学生按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A层,其学生基础差,学习有障碍,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专心听课,不主动发言,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习惯差,缺乏学习主动性。对此应按学科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着力于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基本知识的落实、学习潜能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所谓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此外,在每层中应始终贯彻个别指导的方法,只有严格贯彻个别指导的方法,才是真正实现学生由“群体主体论”向“个体主体论”的转变,也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发展。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有助于满足学生需求的方法都可以用。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

4.校本作业的编写

一是坚持适度,在实际数学教学活动当中,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加之对数学习题的辨识能力不强,教师往往重数量而不重质量。因此,学生也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题海战术的误区,认为不断做题、做更多的题、做各式各样的偏题和怪题,能够成为提升数学成绩的法宝。只要考得不好,那肯定就是因为学生的题做得不够多。新课程下的作业练习,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负担,不应过分剥削学生的课后时间。校本作业分层编制的适度性原则,就是要求作业的题量适中,在保证对教学重难点的检测与巩固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因此,作业当中的练习的题量要少而且题目本身要有效,而不是题量越多越好。二是要有层次性,由于高中数学知识面很广,且习题的知识点之间往往存在交叉和综合运用。受高考影响,教师容易过早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从而影响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基本内容,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高中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最重要的事便是努力打好基础。从横向来看,作业当中应该包含高中数学常见的题型,这是上述针对性的要求。从纵向来看,作业当中的题目应该具有难度梯度的变化,且难度的提升是逐步提升的,而非一蹴而就。作业的层次性应当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减少重复的机械演算或减少学生无意义的工作。帮助学生通过感受作业中习题的层次感,减少学生的认知负担,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循序渐进,为更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校本作业的分层编制倘若没有考虑到层次性原则,习题的断层感太强,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困难。诚然,有很多题目都是好题,甚至是高考的热点,但并非所有这样的题目都适合学生在上完新课后练习,教师倘若急于求成,直接将课后作业的题目难度拔高至高考,很多学生可能接受不了。一道高考题,往往涉及多个知识点,初学的学生,一下子达不到那样的高度。数学作业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应抓好模块教学难点、学生理解的难点以及教学目标来编制,习题的选取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参考考试大纲,把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www.xing528.com)

5.评价及其激励机制

笔者认为,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的教学目标不同,对学生和教师所采取的评价方式也应多样化,切不可一把尺子量到底,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关于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动态评价、纵向评价和综合评价三种方式。

(1)动态性评价。每个层次班学生学习水平是动态化的,考试评价也应使其具有动态性和选择性与之相适应。因此,设置的试题由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构成,供学生选择以体现评价的差异性。

(2)纵向评价。主要是通过不同阶段的和平时的课堂提问、谈话、作业等评价信息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主动性等信息通过纵向的比较,而做出的评价。

(3)综合评价。评价内容要多元化,不能仅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要注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和主体精神品格的提升。评价方法要多元化,即要坚持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尤其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不仅可以评价学生自身,还可以评价教师。为了让学生的反思更加客观,可让学生一月写一次反思日记,期末写反思总结。

关于教师的评价,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综合。首先,通过学生的变化(对学生的评价)来进行评价。其次,通过学生的反思日记及总结进行评价。最后,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的反思也是一月一次,期中、期末各一次,主要涉及教学目标、内容的反思和个别指导过程的反思等。

(二)分层管理注意事项

实行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后,带来新的教学管理特点。首先,学生学习的空间显著增大,每个学生既是固定行政班的成员,又是流动教学班的成员,学生之间的交往圈扩大,这样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这就给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带来了困难。其次,教师的心理会受到影响,尤其是A层次班的任课教师。因为在实行分层走班教学之前,教师适应了所任课班级中都有好、中、差的学生,而现在面对学习水平差异不大的群体,难免会产生消极情绪。此外,若长期任教同一层次班,且没有恰当的评价机制来客观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使其产生消极情绪。即使每个学期或学年可以为上一层次班带出升层的学生,这也会使教师产生在为他人作嫁衣的心理。最后,根据常态分布,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处于一般水平,只有少数学生是优秀的或较差的,因此如何恰当地设置各层次班也成了教务管理的难点之一。为此,针对每个方面拟采取一些措施。

(1)学生管理。首先,建立双班主任管理制。所谓双班主任管理制,就是在行政班和学科层次班中分别设立班主任。行政班的班主任是由原班主任担任,而学科层次班的班主任由该学科层次班的任课教师担任。两个班主任之间相互沟通,就走班的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共商对策,管理好走班学生。这样,学生管理的触角就从行政班延伸到了各层次教学班。其次,配备教学班班干部。班干部的产生既可以由同一行政班中走班学生协商产生一名科代表,也可由每个行政班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共同协商选定一名科代表,这样有几个行政班就有几名科代表。然后再从选出来的科代表中选出一名总值日长,负责学科层次班的基本工作,并实行轮换制。于是,行政班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就可以随时通过科代表来了解本班走班学生的情况。这样管理权的分散化,有助于提高管理的成效,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最后,设立教学班辅导员。辅导员一般由学科知识综合能力强,经验丰富,懂得一定的心理健康、心理调适知识的学科教师担任。主要负责对学生课后学习辅导和学生心理辅导的工作。因此,对学生的管理就形成了班主任、学科教师、辅导员、班干部四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模式。

(2)教师管理。首先,合理安排任教层次。分层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层次班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因此,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点,以及结合教师自主选择层次班的原则,合理地安排教师任教的教学班。为A、B、C三类层次班配备任课教师,才能达到综合考虑,适人适位,才能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避免产生消极情绪。学生的学习层次固然有高低,但各层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敬业精神、管理能力等方面不应有多大差距,特别要力避“好老师教好班,一般老师教普通班”的不当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讲,A层教学班尤其需要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功底深厚、教学方法灵活、敬业精神强和恒心、细心、耐性过硬的优秀教师。C层教学班则应配备经验丰富,思路特别敏捷、开阔的教师。其次,鼓励教师跨层任教。所谓教师跨层任教,是指教师可以同时担任两个相邻层次班的教学。这样一方面两个相邻层次班的教学不至于给教师造成过重的负担。教师只需针对两个层次、两个班的基本教学内容一致,对较高层次班只需适当补充部分内容即可,相对地比针对所有层次的传统班级教学的备课轻松。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这两个层次班学生的流动。因为同一教师任两个不同层次班的教学,教师的教学风格都为学生所熟悉,教师也了解两个层次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调层后,教师和学生不至于感到陌生,更不需要太久的适应期。此外,还有助于克服由于教师长期任教同一层次班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最后,加强教师对分层学生的正确认识。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教A层的学生,则意味着自己的水平也低,也就有感觉低人一等的心态。若教师有此心态,则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发挥,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对教师的管理要恰当,教师的心理状态将会影响其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

(3)教务管理。这里的教务管理主要指班级数量的管理。如前所述,根据常态分布的规律,大多数学生是处于普通层,即B层。而处于C层和A层的学生则是少数。因此,应根据实际需要增设B层的班级数量,同时也应将A层次班的人数减少,达到实行小班化教学的目的,因为A层次班的学生基础较差,再加上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很难开展,有时甚至要花大量的时间维持课堂秩序。A层次班的小班化可以使教师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关爱后进生上。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充分地实施个别施教的策略。

(三)实施后的反思总结

任何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都必然经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这样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科分层走班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亦同样如此。而在这一过程中,反思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通过反思,促使教师对于自我、自己的专业活动直接相关的物、事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以反思性实践为追求。这里的反思总结,是指教师通过对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实施的结果进行反观,并加以评价,使之升华为教育理论的过程。通过对实施结果的反观,从而反观学生、目标、施教、评价、管理等分层中的得与失,以促进其理论不断发展。总之,反思对促进学科分层走班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