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宏观层面来看,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有关部门统筹协调,明确发改委、教育、公安、工商、人事、财政、物价、民政、卫生、劳动、房管等各有关部门的职责,真正把流动人口纳入城市管理与服务的范畴,建立由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解决随迁子女就学问题的有效工作机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随迁子女在城市就读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进入公办中小学,可是公办中小学常常以没有本地户口或招收名额已满为由拒收随迁子女;另一种就是选择打工子弟学校上学,这些打工子弟学校虽然对学生的学籍要求、收费标准等都很低,但师资力量薄弱,加之没有政府财政扶持、办学许可等诸多因素,随时面临关闭或搬迁的困境。为规范办学、保障区域教育质量,地方政府加大对于流动人口自办学校的监管力度,“扶持一批,审批一批,淘汰一批”的工作思路异化成为地方教育系统排挤与打压随迁子女学校的契机,同时又对申请进入公办学校的随迁子女提出相应的门槛要求,一部分随迁子女被必然地排除在学校之外……总之,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着随迁子女的教育机会与教育公平的维持。
回到个体微观层面,社会对于随迁子女的教育的探索走得更远。随迁子女在受教育过程中心理压力首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迁子女进入学校学习受教育过程中心理压力过大,据一份对北京随迁子女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来看,随迁子女学校初中生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情绪不平衡、适应不良和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等。由于父母每天忙于打工挣钱,使得子女的情感教育空白,那些孩子处于青春期,加上城乡差异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压力等等,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其一生。同时随迁子女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告别了原有的生活环境,难免会存在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农民工随迁子女人多不像城里的孩子在父母长辈的悉心呵护中成长,因此更加需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济制度等社会制度安排上都应实行对弱势群体的“优先扶持”,充分地尊重他们的利益需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逐渐消除歧视,消除社会排斥和文化排斥,引导和促进他们与主流社会文化的融合,真正实现城乡在思想、文化、意识观念等方面和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美好幸福的和谐社会。(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