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量进入公办学校,实现了教育的理想,体现了教育的公平,然而,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在适应和融入公办学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给行为养成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同时,生情差异的悬殊,使教师实施新课程时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而且,生源的扩大、师资的扩大,使学校大量引进新教师。然而,这部分教师还缺乏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德育工作也由于生源的变化,需要重新建立一个相对合理及完整的培养系统,这也亟待深入研究。特别是2013年以来,随着上海市招生入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对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占比高达88%以上的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来说,这样的政策,使不想回老家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2013学年度,就出现了学生的违纪现象较前几年有所抬头,学生的学习态度呈下滑趋势的负面效应。同时,家庭教育的缺失给学校教育带了极大的困扰。因此在关注到这些变化以后,学校要及时寻找到新的增长点或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们认为以上这些困境与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就是学校与生活之间的脱节,学校没能为学生适应当下和未来生活提供充分而适切的准备,学校没能为教师积极投入教学专业生活提供适当的支持,学校没能为师生营造一种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从而让大家有信心和能力过上充盈而完满的生活。生活是问题的表现,学会生活也就成为解决问题的抓手。所以,对于学校的这些实际情况,学校的办学定位在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定位为“创品质教育、过完满生活”,即通过学校的品质教育,促使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能真正融入大都市生活、服务大都市发展、实现个体未来生活的完满与幸福,由此学校着力探索如何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践行生活教育的理想,即开展“学会生活”导向的融合教育的实践,实现“让每一个孩子学会生活”的办学构想。
2.基于生源多样性教育的学校办学理念的内涵阐述
(1)学校教育的目标指向“完满生活”。如前所述,在功利化教育的影响下人们对于生活成功和幸福的想象仅仅局限于经济生活,也就是通过教育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之上。这样的生活并不完整。人们难以在狭隘的经济成功和物质资源的丰富中实现真正的、持久的幸福。作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们往往被那些外在的成功标准所束缚,并不知道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也难以真正平衡好生活方方面面的矛盾。美国学者尼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指出,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生活都至少包括两大领域,即个人生活(personal life)与公共生活(public life)。前者是指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家庭、社区及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学会幸福生活所需的各项能力和素养(具体包括:如何组建家庭、对地域和自然的热爱、如何为人父母、怎样进行品格教育和人际互动等教育要素);后者主要是指作为劳动者和公民,如何在职场和民主政治生活中实现自我、收获快乐和幸福(主要包括为工作预备相应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素养、如何进行社区事务的参与和服务、如何在学校生活中实现幸福等教育要素)。我们认为,上述对于生活教育的构想是较为完整的,也符合我们所期待的让学生去适应和融入的未来生活的图景。然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暂时还无法全面展开上述构想。只能选择部分学校有基础、有能力开展的项目作为突破口。
(2)达成“完满生活”的路径为品质教育。品质教育是嘉定区教育局力求在全区各个学校中推动的一个理念,如何把这个整体要求和戬浜学校的具体实际联系起来,特别是和戬浜学校的“生活教育”办学理念结合,我们需要结合学校情况对此进行整体构想和顶层设计。依据之前对“完满生活”及相应教育理念的梳理,我们认为,品质教育在戬浜学校的实践,正体现在“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为学生过上完满生活”的教育。而这样的教育,主要包含有如下三部分构成要素:
个性教育:以“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学习、有效学习”为核心,探索差异化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提供特色化、多样和适切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让学生个性发展,具备实现天赋和潜能并由此获取成功的可行能力。这乃是为学生融入未来城市生活,特别是学生参与公共经济生活的职业能力进行准备。我们相信,唯有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才有助于发现和促进学生潜质的实现,才有助于让学生以更适切自身心智特点的方式高效学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核心素养。
品格教育:以“关爱和责任”为核心、教导学生学做真人,旨在促进来自不同地方的孩子相互融合,并最终增进社会凝聚。这乃是为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特别是幸福的个人生活而进行的准备。我们相信,通过培养学生具备“爱与责任”的能力和品格,才有助于学生日后在个体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在为人父母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增进和谐与信任,促进友爱和互助,从而在人际关系维度提升个人生活的幸福感。
乐感教育:以“展示才能、感受快乐”为原点,旨在让师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和活动中学习和生活,为学生创造一个走进生活、体验成功、感受快乐的空间,培养他们积极的心智和乐观的心态。这乃是体现我们生活教育根本目的的维度,我们希望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生活能够充盈而幸福,而感受快乐和幸福的能力需要在学校中培养。
3.基于生源多样性教育的学校办学理念的发展路径
(1)个性教育下的变革式课堂转型
基于学生的立场,基于学生的发展,我们的课堂要实施转型,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而课堂转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是个体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
由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习是个体与情境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因此,学习要面对真实问题,学习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核心素养所蕴含的学习方式就应该是以问题情境作为出发点的,即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真实的问题情境,然后让孩子在真实情境中,形成有意义的问题,并运用学到的知识或生活经验,或通过体验学习、合作学习、建构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抽象概括推广形成问题或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或思维路径。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反思一下:此刻你正在讲授的知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作用何在?
因此,个性教育下的变革式课堂转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关键:关注真实情境的创设;关注学生参与兴趣与持续学习的动力;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与地位;关注跨学科学习主题的设计(主题对学生而言的价值和学生的需求)及学生参与的自由度等。
(2)品格教育下的体验式德育方式
生源的多样性、学生的个性化,给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但是,即使现在是一名学生,不管来自哪里,他们最终是一名社会公民。对人的培养,其终极目标是培养有道德的人。于是,培养学生“爱与责任”的品格,是生活教育理念下的一个重要组成。体验式教育强调个体,强调实践,强调评价过程,淡化评价结果。因此,开展体验式德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对于体验式教育,教师要有这样的认知:学生特点的掌握,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关键;途径的有效实施,是开展教育活动的重点;环节的合理落实,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保障;体验式教育应遵循一定的规律,有相对固定的教育模式(见图1);评价合理多元,是开展教育活动的手段。
图1 体验式教育流程(www.xing528.com)
由此,学校可以通过整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在“爱与责任”的培养中展开以下七条途径的积极探索:
在主题活动中升腾:结合区教育局、德育科每学年、每学期的德育教育工作要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学校德育部为龙头,每个月制定一个实践主题,年级、班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围绕这一主题的项目开展活动,如:3月份——文明礼貌主题教育;4月份——民族精神主题教育;5月份——爱劳动感恩情主题教育;6月份——讲安全爱生命主题教育;7、8月份——社区活动;9月份——行为规范主题教育;10月份——爱国主义主题教育;11月份——法制主题教育;12月份——“我的学习我做主”主题教育。由此对各活动项目进行整合、汇编,形成学校关于“体验式教育”校级主题系列活动课程。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结合学校课题“爱与责任”教育,充分挖掘基础型课程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加以落实。为此,可制定各年级“爱与责任”体验式教育课堂教学体现一览表,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形成学校关于“体验式教育”课堂教学实践课程。
在特色活动中落实:由于各年级学生年龄不同,各班情况也不尽相同,为充分发挥各班班主任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切实提高“爱与责任”教育的实效性,课题组决定由各班自主设计,开展班级特色教育,形成各班特色活动案例。
在自主管理中提升:少先队大队部在学校大队辅导员指导下成立了学生社团,社团开展了很多具有实践性、组织性的活动,对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探索“体验式教育”的新内容。
在社团活动中历练:活跃的社团活动能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有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而开展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学生通过体验活动设计的艰辛,体验合作的愉快,感受思维碰撞的火花。因此,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是一条很不错的途径。
在社会实践中深化:不管学校是地处农村还是城镇、市区,都会拥有丰富的乡土资源,因此,充分挖掘在地资源,通过社会实践,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认识家乡(或第二故乡),感受家乡的变化,热爱家乡的情怀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教育途径。为此,可联系学校周边的各种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各项实践、体验活动。
在家庭教育中强化:《上海市0-18岁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试行)》中提出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为依托,积极构建全面、健康、和谐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发挥教育合力,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全面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在“爱与责任”体验式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把家庭列为教育开展的实践课堂之一,在家庭教育中把爱与责任的教育进行强化,充分发挥家长的指导作用、督促作用及反馈作用。
(3)乐感教育下的触点式课程改革
在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的征途中,要始终秉持这样的思想:课程要回归立场,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服务;课程改变,学校改变,课程不变,学校不变。于是,基于学生立场,推进课程的深度变革,是持续进行生源多样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触点式课程改革”是指学校通过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来推进学校课程变革,将切入点做精做透,以点带面,推进学校课程深度变革。因此,在原来进行“生活课程”的基础上,紧跟教育综合改革的步伐,进行“触点式课程的深度变革”是推进学校发展、推动学生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可以从以下角度开展:
特色学科建设:艺教结合,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方面。学校充分利用本校的优秀资源和外校的优质资源,进行音乐特色学科建设。学校音乐组集结了舞蹈专业的蒋老师、打击专业的王老师、声乐和钢琴专业的仲老师。学校成为了全国音乐教育联盟学校、区音乐教育基地学校。区音乐教研员、市音乐特级教师受聘担任专业指导教师,为特色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学校的目标十分明确,“创建上海市一流音乐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创建的方向也很明确,“以歌唱教学”为突破口。并且要进行普及和梯队建设,使在校学生人人能开口唱歌,部分学生能唱好歌,特长学生能自信、有水准地表演。而且,注重学科课程群的建设,即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专长,开设与自身专长相关的课程;与语文学科整合,在学生中进行经典诗文的表演唱,与历史、地理、科学、思品等学科整合,把有些知识点用演唱的形式加以记忆、理解,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与魅力。
品牌项目做强:以校本课程《“射”精气神》为载体,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创设可感的文化场景,打造理念系统。以学校的宣传栏、墙壁为宣传阵地,把与射击、射箭有关的文化内容上墙,让射击、射箭这两种体育项目所应具备的“刚柔相济”的品质显性地表达出来,把培养具有“刚柔相济”品质的学生作为学校培养“做一个有爱心、负责人的戬校人”目标的有力延伸。二是创建可见的文化场景,打造行为系统。学校利用大课间操的时间,组织全校学生学习射击、射箭操,在习得的过程中,体会射击、射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及所应具备的“刚柔相济”的品质。三是创造可亲的文化场景,打造评价系统。学校以“我是刚柔相济的好学生”为评价指向,以品质、意志、行为、结果为维度,对学生在学校参与的所有学习、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以良好表现来表彰学生,以点滴进步来激励学生,以“表扬信飞入我班”、“表扬信飞入我家”这一载体,让学生在感到可亲的文化场景中,锻造美好品质。
以校本课程《我的OM》为依托,在各年级中进行OM课程的学习,关注小学生科创兴趣的培养,形成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以“我的技术、我的创造、我的展演”来推动学校的科技创新;关注初中生科创能力的培养,利用学校的创新实验室,建立实验室动手实践课程,提升初中学生的思维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生活能力项目做深:“生活课程”体系的架构、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实施的方式、课程评价的维度已然形成,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逐步完善,所以,学校着重就基础型课程与培养学生生活能力的拓展型课程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时间加以实施,使学生的生活经历得以丰富,生活情趣得以培养,生活能力得以提升。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