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的家校合作关系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健康地成长,让学生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以及教育带来的欢乐。由于家庭的千差万别,家长对教育子女的目标、成才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也不相同,所以家庭教育必须在学校教育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学生成才,让学生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同时,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学校严格按照各项教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然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连续不断的、数年如一日的努力。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家庭教育模式的适合与否,对其能否顺利接受学校教育关系极大。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学校、家庭两方面的教育是否密切配合,重要的一条是要及时交流信息。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对待父母的态度等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思想工作。家长也想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且还想知道学校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建立家校合作后,能使这一渠道更畅通,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更重要的是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能够优化学校教育的环境。学校教育虽然严格按照国家的教育要求办学,但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不断优化的一种动力,因此,家长应在家长委员会的牵头下,不断地提出改善学校教育的要求,传授社会经验,调动家长及社会成员改善社会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力的教育资源去优化、促进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建立了“刚需联动式”家校互动模式,各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家长情况探索出了符合校情的家校互动的不同路径,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含义:所谓“学校、家长刚需联动式家校互动”,是指学校根据学校、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寻找学校、家长之间最确实需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围绕这一重要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让教师、家长都能投入进去,积极进行互动与沟通,切实解决问题。
路径:
1.学校要对家校互动的需求进行充分调研
从家长的需求来看,家校互动要学校、家长双方都取得较好的成效,其内容、形式都应该加以谋划,做好规划。因此,学校就要对家校互动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包括家长基本情况,即学历背景、家庭状况、职业技能、生活习惯等;家长对学校的了解,即家长渴望了解学校的哪些方面,渴望学校开展哪些活动,渴望并且能够参与学校的哪些活动;家长可提供的服务,即家长依据自身能力(或条件),可以参与学校哪些工作的开展,包括学校课程的开发(或为学校课程的实施提供帮助或条件),学校教育教学的评议、监督,学校义工组织开展的服务活动,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或提供建议,等等。学校根据以上内容,以问卷调查、当面访谈等方式,获取翔实的数据和资料,随即通过家委会,再次征集家长的意见,对与学校发展、学生发展、家长发展密切相关问题,着重加以讨论,确定明确的家校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扎扎实实开展,确保学校、家长两方面的双赢。
2.学校要对家校互动的内容进行顶层设计
从家长能够参与的角度出发,家校互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家长会、学校开放日、亲子活动、开学(毕业)典礼、节庆活动等;参与学校课程开发,既可以自身进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也可以对对学校开发的课程进行建言献策、实施监督、评价反馈;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如根据家长特长、专业和职业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安排或组织学生到家长经营或工作的企业进行参观;参与学校教学评估,对学校教师的师德、教学能力进行评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素养进行评估;参与学校管理,反映家长意见,审议学校工作计划,参与学校重大决策,提出改进意见;参与学校运作,各尽所能,参与和支持学校教育,为学校服务。(www.xing528.com)
3.学校要对家校互动的形式进行合理安排
从家长参与的成效看,家校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教师与家长的双向沟通,即教师、家长之间利用手机、微信、QQ、家访、成长手册、评价卡等载体,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沟通、交流与评价、反馈;学校与家长的双向沟通,即学校通过各种途径,让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家长开放日、家庭教育指导、学校课程的实施、学校管理的建言与评价等;家长委员会职责的履行,即由家长代表组成的家委会,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参与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评议、监督、管理,也可参与对学校的服务。
案例一:注重“家访”实效,密切家校联系
真新小学为解决现实中传统家访模式面临的挑战:家庭流动性大,经常搬迁,有的家长觉得居住环境不好不欢迎老师上门,有的家长工作太忙、早出晚归,老师上门很难见到面,和他们家里的老人又很难沟通,不能形成共识。通过探索确立了“市场家访”的思路。具体包括:一是成立“市场”家委会,由市场管理人员、学校负责人、家长代表等组成,设立办公室,制定每半月一次的办公制度;二是制定“市场”家访制度,以不影响家长经营为准则,以不给家长添负担为基准,实行“见缝插针、伺机而行式动态家访”;三是开辟“市场”教育宣传栏;四是实行“市场”家访双向评价机制,通过双方的交流互动,实行教师对家长的评价,颁发“学习型家长”、“风趣幽默型家长”、“最具亲和力家长”等家长章,同时设立“市场”家访教师金、银、铜章,作为学校评选“我心目中好老师”的考核标准之一;五是创编德育校本教材,通过搜集、整理家长们的创业经历,让学生懂得父母创业的艰难、工作的艰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新型家访模式在家长中赢得了口碑,产生了效应,将在区域内得到推广。徐行小学实行家访“电话七点制”,使其成为家校联系的有效途径。对于外来务工随迁子女中的学困生,班主任、任课老师更是做到“勤联系、不抛弃、不放弃”。每天晚上7点钟,正是家长下班吃过晚饭的时间,利用这个时间,班主任、任课老师打个电话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情况,或鼓励、或表扬、或督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每当节假日,老师们通过短信、电话向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家长问好、问平安,这种浓浓的师爱融洽了家校关系,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创建。
案例二:创新参与方式,促进家校联动
朱桥学校的“家庭礼仪银行”是新推出的家庭礼仪教育指导模式,学校制定“家庭礼仪银行”实施细则,并下发给每一户新上海人家庭,指导他们积极参与“家庭礼仪银行”的创建活动,并评选“家庭礼仪银行”星级储户。“家庭礼仪银行”以“存款”的形式生动地记录了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礼仪规范的过程与成效,在此过程中密切了亲子关系,频繁了家长之间的交流,因此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也使学校“父母与孩子同学习、共成长”的家庭教育指导理念有了新的载体和模式。叶城小学实行“执勤校长”制度,让家长走进校园,了解学校生活,参与学校管理。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家长往往因为平时忙于生计,缺乏和老师交流,更不要说对学校的了解。通过“执勤校长制”的实行,让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家长在一天里的某一时段,到校园里走走,可以去听听自己子女老师上课,可以和老师、校领导互相交流,甚至可以就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参与的过程中,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家长感受自己被人尊重的喜悦,也更加积极地支持、关注学校的事务和孩子的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