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市郊公办学校多样性教育理论与实践

市郊公办学校多样性教育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我们创新了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即建立学校、社区“配菜互动式”家长学校。

市郊公办学校多样性教育理论与实践

目前一些家庭教育讲座偏理论、偏枯燥,缺乏一些实践和个性化指导,意义并不大。“一个学校那么多家长,大家的知识层次、面临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怎样做到个性化,让每个人都感觉有用,也是一件挺难的事情。”“过去的家庭教育都把家长当成教育的主体,但真正的家庭相处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人教一个人该怎么做,而是应该创造多种形式的体验和实践,来增加父母或者家庭成员在家庭环境中的角色感、责任感,让他们学习在家庭中的生活方式,以及建立家庭规则等等。”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我们创新了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即建立学校、社区“配菜互动式”家长学校

含义:所谓学校、社区“配菜互动式”家长学校,是指学校和社区联合,根据家长的不同需求,或针对部分家长普遍存在的问题,建立“菜单式”的讲座内容,并且在开展讲座过程中,指导教育与家长进行积极互动,在互动中让家长掌握正确的家教知识,思考适切的家教方式,从而让参与的家长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悟。

路径:

1.学校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实施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教师在进驻社区,开展家庭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有合适的教育内容,那么学校教师如何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呢?本研究发现,可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采用如下方式:

A.利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家庭比较关心的问题。通过下发问卷,了解新时期家庭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以及比较关心的迫切问题,并及时总结与归纳,形成教育内容。

B.选择普适性的内容。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特点,也有每个家庭关注的教育问题。然而家庭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共同问题,如夫妻关系邻里关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等,学校教师应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C.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除问卷调查法外,访谈、家长咨询等方式也可以了解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针对家长关心的问题,通过社区提供的交流平台,开展对应的教育,如家长很难开口的青春期教育问题、网络成瘾问题、孩子责任心教育问题等等。

D.学校教师努力组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队伍。在活动过程中,对突出的问题形成研究课题,进行理论研究与理论创新,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

2.社区要有效组织相关家庭人员参与

小家的和谐是“大家”稳定的前提,社区在工作过程中,应及时关注家庭教育问题,努力创建教育平台,与学校教师一起,通过宣传海报、知识讲座等方式,大力倡导“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吸引更多的家庭参与到社区家庭教育活动中来。

A.做好宣传教育,营造学习氛围。社区应充分利用社区的黑板报、宣传栏等向家庭成员作宣传,从而提高社区居民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召开居民代表座谈会、党员骨干座谈会等方式,倾听居民的心声,了解他们比较关注的家庭教育问题。

B.加强阵地建设,保障活动场地。社区应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家长提供交流的重要场所,并做好宣传工作,让家长与服务站的老师及时进行沟通交流,解决家长在生活、学习、教育子女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家长的口碑来提高学校教师在社区中的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家长参与进来。

C.丰富活动内容,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应秉持“和谐家庭共创建,和谐社区共分享”的思想,在学校教师和社区社工、社区志愿者共同努力下,结合本社区家庭教育的需求,以亲子活动为载体,以促进家庭和谐为目的,开展系列文体活动,让孩子和家长通过共同协作,共同努力,分享活动带来的喜悦,感受家庭成员之间齐心协力带来美好成果的喜悦。内容主要包括:(1)传统节日亲子活动。主要方式是家庭人员合作完成与该节日有关的传统食物或有关的活动器材,如一起包汤圆、包粽子、做花灯、扎风筝等等。(2)趣味体育亲子活动。主要方式是家庭人员一起合作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如绑腿跑、接力跑、端乒乓球接力、花样跳绳等等。(3)家庭阅读亲子活动。主要方式是家庭人员共同阅读一本书,以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方式进行读书汇报活动。(4)社会体验亲子活动。结合一些节日,如植树节的共植一棵树、雷锋日的我和爸妈共做一件好事、母亲节的我为母亲尽份力等,开展社会体验,搭建亲子体验的平台。同时,利用与学校、与社区的共建单位的资源,进行劳动亲子体验或活动亲子体验。如马陆葡萄主题公园的采摘活动、马陆创新实验基地的木工制作、上海宏泰园蔬果合作社的种植活动,增进家长和孩子间的合作与互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D.制定表扬和奖励制度。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社区制定明确的表扬和奖励制度,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家庭参与到家庭教育的学习中来。比如评选出“积极参与奖”、“优秀学习家庭”、“优秀家长”等,引导家长不断地总结方式方法,也激励他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比如开展“平安家庭”、“学习型家庭”、“文明家庭”的创建和评比活动,大力弘扬传统美德,让孩子在健康向上、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3.社区要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开展活动

家庭是社区构成的基本因子,具有宝贵的教育资源。那么社区如何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开展活动呢?本研究通过长期的观察、了解,探索出如下途径。

A.利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家庭拥有的宝贵的教育资源。不同的家长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可能都拥有自己的优势、强项,社区在充分了解到这一点后,可以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居民的优势与强项,了解家庭拥有的宝贵教育资源。

B.邀请家长走到“台前”。在了解了居民的优势与强项后,可以主动邀请这些家长开展知识讲座、实践活动等。如有的家长在饮用水厂工作,我们可以请他联系带学生参观饮用水的生产流程;有的家长在消防队工作,我们可以请他协助联系消防官兵表演消防演练;有的家长在食品加工厂工作,我们可以请他协助联系加工厂让学生了解食品加工过程……

总之,社区应充分认识到家庭所拥有的巨大教育资源,并充分发挥家长职业资源优势,为社区服务,为家庭服务,增强家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让家长受益,让学生受益。

4.学校教师、社工要针对特殊家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社会飞速发展,人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元素,也在发生变化,各种特殊的家庭不断出现,如何对特殊家庭进行家庭教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取决于每个家庭的幸福状况。

A.学校教师要切实加强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通过日常教学及生活中观察,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特殊家庭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并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心理特点等方面实施教育,对症下药。在生活上多给予这些孩子一些关心;在学习上多给予他们一些帮助;并通过心理对话本或心理咨询等方式及时了解他们心中的苦闷,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为他们排忧解难。

B.学校教师、社工积极引导特殊家庭的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特殊学生身上的种种不良行为,往往与家庭的特殊有很大的关系,往往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学校教师、社工应通过家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目的,只有让家长从思想上明确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才能让家长正确地教育孩子;同时,普及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可以利用社区平台开设家长教育讲座,邀请教师或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或邀请一些优秀家长进行科学育儿的方法指导,提高特殊家庭的教育水平。

C.教师、社区应掌握不同特殊家庭所采用的教育方法

①针对父母离异家庭:要求家长明确不管谁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双方都有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双方要定期到校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协调好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方法要一致,以免出现抵消的反作用。

②针对父母再婚家庭:要求继父、继母明确,对非亲生的孩子要克服教育上的心理障碍。严是爱,宽是害,只要出于一片爱心,孩子是能理解的,但在表达上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让孩子出现逆反的心理。

③针对祖辈代管家庭:因父母离婚或把孩子托给祖辈代管的家庭,由于监护人年纪较大,教育观念陈旧,文化水准较低,教育孩子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特点。教师、社工对这些监护人更要作更多更细的指导。经常与这些监护人联系,不断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避免溺爱型、放任型教育方式的出现。

④针对“棍棒型”家庭:有一些家长,文化素质不高,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把“不打不成材”作为教子的经典,对此类家长,既要严正地指出他们的错误做法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也是对社会道德、国家法律的违犯;也要理解他们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在内心里与他们真诚沟通,同时通过开家长会,进行家庭访问,开办家长学校等方式,教育他们掌握正确的家教方法,让他们明白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

⑤针对父母一方为外地人员的家庭:孩子读初中了,离升学考试又近了一步,离他们踏上社会也近了一步。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家庭环境的孩子就有不同的特点。有很大一部分家庭是“外地媳妇本地郎”,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本地媳妇外地郎”,这是随着外来人口进入上海的人数逐步增加,好多外来务工的人员与当地人不断融合在一起的结果。这样的家庭,由于双方家长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教育理念不同,往往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和分歧,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针对这样的家庭,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观呢?(见案例一:“外地媳妇本地郎”:磨合中教育孩子——父母一方是外地的家长如何教育孩子。)

⑥针对父爱缺失情况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我们整个教育体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家长最关心的大问题。由于角色的不同,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时也承担了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父亲的教养态度以及教养方式对孩子个性、学习成绩、性别角色的形成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是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席,就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父亲在家庭教育中通常比母亲更有计划性、目的性,知识面更广。父亲的这些个性品质与特点,是母亲所无法模仿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也是母亲所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呼唤父亲的参与,父亲要承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缺席,学会正确地表达父爱,让孩子在父爱和母爱的共同沐浴下,健康茁壮地成长!(见案例二:爸爸,你在哪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⑦针对特殊时期学生的家庭教育:也许是独生子女的缘故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现在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并且舍得投资。不少家长误以为自己在经济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孩子的需求,他们就是好家长,殊不知他们忽略了孩子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不少家长对他们的叛逆行为采取迁就纵容态度,后果令人堪忧。同时,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本身可能锐化、加剧甚至放大日常生活问题,导致孩子情绪失控、人际障碍、认知失调等心理问题,此时专业的心理健康引导与辅助显得尤为重要。(见案例三: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学校心理咨询档案实录。)

案例一:“外地媳妇本地郎”:磨合中教育孩子——父母一方是外地的家长如何教育孩子

活动背景: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对于在上海务工的外来人员,他们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能出人头地,很看重教育问题。但对于双方父母只有一方是外来务工人员的情况,他们与本地人融合在一起虽然并不难,但这样的家庭往往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产生分歧或者不知所措,需要调节和帮助。

活动目的:(1)通过讲座使家长明白家庭和谐的重要性,本地家长与外地家长统一思想,统一教育理念。

(2)让本地与外地家长双方都要学会教育孩子的方法,学会引导孩子,为孩子的成长负起应尽的责任。

(3)让本地与外地家长双方的思想、做法相互融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总结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活动方式:讲座(以互动、讨论、交流为主)

活动对象:学生父母有一方是外来人口的家长

活动地点:戬浜社区活动室

活动准备:(1)发出邀请函,让家长明确本次家教指导活动的主题。

(2)下发问卷调查1、2:主要内容是:学生自己喜欢父母哪一方、本地家长的教育方式、外地家长的教育方式、学生自己喜欢父母哪种教育方式、父母双方对教育孩子有分歧时的做法等等。

(3)设计家长问卷。

(4)制作好PPT。

(5)设计好活动反馈单、评价表。

活动过程:

1.“外地媳妇本地郎”或者“本地媳妇外地郎”的现象:

孩子读初中了,离升学考试又近了一步,离他们踏上社会也近了一步。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家庭环境的孩子就有不同的特点。有很大一部分家庭是“外地媳妇本地郎”,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本地媳妇外地郎”,这是随着外来人口进入上海的人数逐步增加,好多外来务工的人员与当地人不断融合在一起的结果。这样的家庭,由于双方家长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教育理念不同,往往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和分歧,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针对这样的家庭,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观呢?

2.【活动一】谈谈我的爸爸妈妈怎么教育我。

(1)请几位学生分别写出爸爸妈妈对自己教育方式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自己更喜欢谁的教育方式。交流。

(2)请学生谈谈自己认为他们的教育方式谁的更科学,更理性。

(3)请学生谈谈父母一方是外地一方是本地的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哪些利弊。

3.【活动二】听听真实的案例。(戬浜学校提供)

【案例1】小袁今年初二,从小学习就很一般,平时考试都是不上不下,在中游徘徊。马上初三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也很着急,他们对小袁提出了很多要求。比如妈妈让他去参加各种辅导班,弥补不足,提高成绩。爸爸则认为孩子不是学习那块料,跟着自己学学做生意,初中混个毕业证不是很好吗。两人的做法想法完全是天壤之别。小袁妈妈是本地人,事业心极强,没事就数落孩子的爸爸没文化,只知道赚钱。小袁的爸爸来自安徽,很看重孩子的为人处事、生活能力,至于学习他认为无所谓。为了孩子的前程问题,两个人没少吵架。

对于这个案例,你怎么看?请各位家长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作为家长都先要为孩子的未来做好打算,本地家长也好,外地家长也好,虽然家长的观念不同,但至少应该坐下来好好沟通,一起齐心协力找到最合适孩子发展的那条路,不带恩怨色彩,不带主观情感,否则,将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一种阴影。就像上面的案例,小袁在父母争吵的情况下,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很不幸,这时,不妨听听孩子自己的意见。

后续:小袁认为,他是爱自己的学校的,虽然学习有漏洞,但还有时间去追赶,他不想这么早就离开学校,毕竟,知识是财富。他也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能心平气和地聊一聊,多听听自己的心声,希望妈妈能不再鄙视爸爸没文化,也希望爸爸多多理解妈妈。

【案例2】小贺是班级中最美的女孩子,也聪明至极,生活动手能力都很强,老师认为她是个可塑的好苗子。可是,八年级时,她的学习开始浮动,学习的成绩忽上忽下,经过老师的了解发现,小贺的妈妈是外地的,由于又生个弟弟,忙不过来,所以不经常在她身边,照顾她的只有本地的爸爸,可是爸爸喜欢搓麻将,整天也不着家,有时吃饭都成问题。于是小贺经常和家附近的“小混混”纠缠在一起,旷课现象时常出现,最后,干脆辍学。

小贺爸爸认为,上海本地人只要房子一拆迁就会有很多套房子,孩子学习不好,靠房子也能过得不错,再说,上海本地讲究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小姑娘家家的不学习又能怎样?

小贺妈妈认为,自己是外地人,往往在本地人家里说话没有分量,自己的老公和婆家人都一个鼻孔出气,所以自己再有什么想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于这个案例,你怎么看?请各位家长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本地一方家长因为有自己的老房子,自然心里有了底,毕竟孩子的生活条件有了保障,所以对孩子的学习并不上心。另一方外地的爸爸或妈妈可能会很自卑,觉得因为在上海没有房而感到说话没分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而导致家庭的格局不再平衡。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上面的这个案例,小贺的妈妈因为不适应上海的生活回到老家照顾年幼的弟弟,长期不在女儿身边,母亲这个重要的角色没起到作用。再看小贺的爸爸因为有上海本地得天独厚的保障,他有意无意地灌输给女儿的思想是不劳而获,学习没用,嫁得好才最重要。这两个人的想法都是失之偏颇的,即使女儿天资再聪颖,得不到后天家庭的温暖和后天的良好教育,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4.【活动三】说说我的家庭教育观。(www.xing528.com)

父母一方是本地的一方是外地的家长,怎样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呢?请家长谈谈哪些教育方法是合适的。

家长交流:

1.外地人要努力融入上海的圈子,入乡随俗。

2.本地人要尊重外地人的各种不同的理念,包括生活习惯、教育方式等。

3.让孩子成长需要一个过程,父母不能心急。

4.平等交流,和谐共处。

5.多问问孩子自己的意见。

6.好好沟通,父母双方之间相互取长补短。

【教师总结】:

父母有一方是外地的,一方是本地的,首先,距离产生美,你们创造了一个家庭,都说这样的孩子最聪明,能这么远相聚组成一个家该是多么不容易,因此,双方之间都应该相互包容,相互珍惜,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对培养他们的性格是很有好处的。第二,要做到有话好好说。天南海北聚在一起,当然会有分歧,这时候,不是焦急地争论孰是孰非,而是也能和孩子坐在一起大家讨论,一起面对,让孩子明白他是有后盾的,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要勇于面对问题。第三,充分让孩子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外地的爸爸或者妈妈要尽可能地克服一切困难,多陪陪自己的孩子,本地的家长也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不要把不良嗜好展现在他们眼前,一家几口聚在一起,让孩子感觉到家庭的温暖。

(设计、指导 蒋玉坤)

案例二:爸爸,你在哪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活动背景:家庭教育是我们整个教育体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家长最关心的大问题。由于角色的不同,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时也承担了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父亲的教养态度以及教养方式对孩子个性、学习成绩、性别角色的形成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是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席,就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父亲在家庭教育中通常比母亲更有计划性、目的性,知识面更广。父亲的这些个性品质与特点,是母亲所无法模仿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也是母亲所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呼唤父亲的参与,父亲要承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缺席,学会正确地表达父爱,让孩子在父爱和母爱的共同沐浴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活动目的:1.通过这次家长辅导,使家长(主要是父亲)懂得沟通的重要性,学会怎样和孩子沟通,缩短彼此间的距离。

2.通过案例小故事及讲座,让父亲反思自己以往的教育方法,找到爱孩子的最好方式。

活动方式:集体指导(以互动、讨论、交流为主)

活动对象:一部分有兴趣的家长

活动地点:戬浜社区活动室

活动准备:1.发出邀请信,让家长明确本次家教指导活动的主题。

2.家长会前学生排练一个舞蹈和一首老师根据《一封家书》改编的歌曲。

3.给每位父亲发一封信,邀请父亲参加。

4.每位学生为父亲准备一份孝心礼物。

5.班干部布置会场。

活动过程:

1.引言:

各位家长:

由于受“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及当今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父亲淡出孩子的家庭教育,使孩子的教育几乎处于女性文化中,这种家庭教育文化的单一性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父亲角色是孩子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身体、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传统的父亲角色定位应该有新的内涵,同时,也要求父亲迅速实现角色定位,从观念到实践稳中求进。

2.【活动一】孩子们给爸爸妈妈献礼物。

(1)播放学生录制的改编歌曲。

(2)老师说出学生的心声:亲爱的父亲们,孩子的未来是光明的,天下没有不爱自己的子女的父亲,但是你们懂得如何科学地去爱孩子吗?“吃多点啊!”“在学校上课要认真听!”“快点做作业,不能看电视!”“天凉了,多穿件衣服”!相信我们的家长对这些话一定不陌生,这就是我们做父母常常说的话。也许你们觉得,作为父亲只要给孩子提供物质方面的东西就好了,所以父亲都在外打拼干事业,认为教育孩子是婆婆妈妈的事情,并非大男人所为。因此,父亲以忙、事情多为借口,将教育孩子的阵地拱手相让,由母亲全盘接收。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孩子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他们迫切需要什么?他们缺少的又是什么?请家长听听孩子们的心里话。

(3)孩子们和父亲谈自己的想法

3.【活动二】听听温馨小故事。

一个美国小男孩,跑到正在穿皮大衣准备上夜班的父亲身边:“爸爸,请问您一分钟赚多少钱?”爸爸看看乖巧的儿子,笑道:“10美元,你要做什么?”“请借给我一美元,好吗?”爸爸将手伸进口袋子,摸出了一美元,递给了儿子。“爸爸,你看!”儿子把手伸进口袋,摸出了9美元的硬币,连同父亲刚给的一美元捧到父亲跟前:“爸爸,给你10美元,请你陪我5分钟谈谈心,好吗?”正在开门的爸爸愣住了……

【教师总结】亲爱的父亲们,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孩子需要的是我们敞开心扉与他们共同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哪怕,只是短短的5分钟!父亲们,成长是个不容易的过程,十一二岁的孩子需要你们的信任、尊重、激励。在他们的成长中,你们对他们又有什么要求呢?请你与你的孩子交流交流。

4.【活动三】

家长与孩子说说自己的要求。

5.【活动四】

家长代表说说自己的心声。

6.【活动五】

孩子为父亲送上自己精心制作的孝心礼物。

7.【活动六】教师出示家庭教育指导方案。

一、承诺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缺席。

父亲要和母亲共同分担教育职责,要亲历亲为。要亲职!并不是说要以时间来计算判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应该看他脑子里有没有这个意识,有没有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二、确定孩子与自己的亲子关系。

“我是如何看待孩子与我的关系的?”这会影响你教养孩子的态度。很多人认为孩子是父母的私有物,“爱怎么教就怎么教”。这种观念并不理性。他们可能随意支配孩子的生命前程,可能放任自己的情绪。对于亲子关系,哲学家纪伯伦说得好:“你的孩子并非你的孩子。他们经由你而来,却不是你创造的。跟随你却不属于你。你是弓的话,你的孩子就是弦上射出的飞箭。”这正证实了一句话: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好爸爸要做家庭的领导者和负责人。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就是母亲与孩子的精神支柱。你对于家中每一个成员的了解程度如何?你是否了解孩子的母亲现在到底有哪些担心与不安?孩子到底有哪些需求或不满?母子的关系如何?必须要正确地掌握这些状况。

父亲可能因为忙碌而无法与母子进行密切的接触,但可利用电话与妻子交谈,或利用文字和孩子沟通。当孩子与妻子向你诉说心里话时,他们无疑在认为你是他们的指引者和领路人。

音乐家贝多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知道有什么是比教养一个孩子更神圣的职责。”父亲必须意识到他对孩子的重要性,并要慎重对待。

三、学会正确地表达父爱。

父亲的力量如此强大,为人父者应充分认识到尽父亲之责的重大意义。那么,父亲应如何表达这种父爱呢?

(一)付出时间相处

父亲每天应该至少拿出二三十分钟的时间来关注和参与孩子的活动,哪怕是给孩子讲个故事,陪孩子搭一会儿积木,或者帮孩子洗个澡,甚至因故不能按时回家时,打个电话给家里,和孩子说上几句话。不要小看这几分钟的相处时间,这会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存在。此外,父亲还应参与孩子的游戏活动,成为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

孩子的记忆深处贮存着父亲与他在一起的时光,他们不仅从父亲那里感受到爱,而且能从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为自身的心理与智力发育补充养分。

(二)爱要让孩子知道

要知道,在外面挣的钱再多也比不上在家带孩子辛苦,再多的钞票也换不来与孩子在一起共享的天伦之乐。事实上,现代社会中生养子女,只要经济来源稳定,一般都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在充足的物质生活条件给予之外,如何才能让孩子得到最适当的教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快乐长大,才是每一位父母应该耗费心思和精力去关心的问题。父亲平常应多亲吻、拥抱、抚摸孩子,让孩子时时体验到父爱的温暖。

(三)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作为父亲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孩子的长处和弱点,帮助孩子取长补短,树立自信和勇气。更不要摆出父亲权威,命令和束缚孩子,迫使孩子完全按大人设计好的标准去发展。

(四)了解、分享孩子的感受

尽管小宝宝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但他们还是能用姿态和声音表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孩子和成人一样,他们也会压抑不良的感受,当他们持续地处于不良情景刺激时,不良情绪也会渗透到幼小的心灵中,并还可能表现为生理上的不适以至疾病。因而父亲要同母亲一起了解、分享孩子的需要和感受,避免孩子体验孤独无助的感觉。

8.【结束语】

各位家长:

有人说,孩子的心是块神奇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动的收获;播下行动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父亲们,我们已在孩子的心灵播下了种子,让我们耐心再耐心地倾听孩子内心的曲子,和孩子交朋友,和孩子共同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找到了爱孩子的方式!才会使他们没有烦恼、健康地成长。

(设计、指导 张雪飞)

案例三: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学校心理咨询档案实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