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市郊公办学校探索生源多样化教育,展望策略与前景

市郊公办学校探索生源多样化教育,展望策略与前景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进行国内外有关由于人口流动而造成的生源多样性的研究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我国随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重心从“入学”向“就学”的转变,相关政策层面的研究和学校教育层面的研究已经开始出现,但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师生关系、融入、心理等问题上,即主要是进入公办学校后的“适应”问题,有关适应后的“提高”问题基本尚未触及。生源多样性教育研究更有助于“上海市郊公办学校”。

市郊公办学校探索生源多样化教育,展望策略与前景

正如前文所强调的那样,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公办学校所带来的最大的教育挑战在于生源的多样性。而生源的多样性必然带来学习基础的差异、文化的差异、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等等,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在进行国内外有关由于人口流动而造成的生源多样性的研究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我国随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重心从“入学”向“就学”的转变,相关政策层面的研究和学校教育层面的研究已经开始出现,但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师生关系、融入、心理等问题上,即主要是进入公办学校后的“适应”问题,有关适应后的“提高”问题基本尚未触及。

因此,有必要对生源多样性形成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如不同生源的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与本地同学、与老师的人际关系;行为习惯,如课堂纪律、交流方式、处事方式等;对学校、对学习、对所学课程、对教师教学等方面的观念态度;此外还有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生源多样性教育研究更有助于“上海市郊公办学校”(所有权归上海市市政府的上海郊区学校)。因为目前上海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城郊结合部,尤以浦东、宝山、长宁、嘉定、闵行为最,而且以家庭流入此地的增长速度更快。除了数量庞大,流入上海城乡结合部的外来人员还具有来源地广、居住状况差、文化水平低、经济收入低等特点。再加上随着本市近几年中心区开发,中心人口向城郊结合部流动,市中心区如静安、黄浦等区生源急剧减少,而城乡结合部嘉定、宝山、闵行、浦东等区,由于是人口导入区,入学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使得城郊结合部生源多样化状况日益突出,给市郊公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探讨市郊公立学校生源多样性下的教育对策也就成为推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发展公立学校所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注释】

[1]见http://www2.ed.gov/policy/elsec/leg/esea02/pg8.html/2009/12/18。

[2]见http://www.eed.state.ak.us/nclb/2008wc/Migrant_Ed_Program.pdf/2009/12/21。

[3]陈晓莹.融合发展: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解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71.

[4]Harry Dhand.Implications of Multiculturalism for Education,http://www.tacitus..htm,2010-01-09.

[5]John Borst.Culture Wars Invade the Classroom[J].Edu-cation Today,2006(2).

[6]阮西湖.20世纪后半叶世界民族关系探析——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一项新课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14—215.

[7]Veronica I.Opening Doors to the Future:Applying Local Knowledge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J].Canadian Journal of Native Education,2004:28.

[8]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

[9]郭育晗、赵喜霞.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217—220.(www.xing528.com)

[10]李晋媛、张迎春.近年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状况研究综述[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8—100.

[11]汤美娟.流动儿童教育研究的十年——回顾与反思[J].教育学术月刊,2009(8):17—19.

[12]吴恒祥.关于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状况的调查[J].教学与管理,2003(8):32—36.

[13]贾晓静.我国城市公办中小学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14]杨文娟.让每个孩子都接受良好的教育:浅谈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活动平等[J].基础教育研究,2003(8):8—10.

[15]范元伟.流动儿童与本地学生相互融合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8(6):23—26.

[16]许传新.家长的认知与意愿: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城市公立学校的一个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09(5):58—61.

[17]程仙平.民工子女学校融入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18]杨卉.试从多元文化教育视角看流动儿童所在公办学校的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38—40.

[19]杨文娟,新型师生关系:双向尊重——浅议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平等[J].基础教育研究,2003(9):11—13.

[20]吴恒祥.公办中小学教师对借读生态度的比较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07(9):36—40.

[21]甘柏花.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问题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6(3):16—17.

[22]马利军、梁祖阳.广州市小学5—6年级流动儿童自我意识调查[J].医学与社会,2009(6):61—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