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样性教育在公办学校中的策略与前景

多样性教育在公办学校中的策略与前景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基于生源多样性的现状的研究具体聚焦在如下一些问题上: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普遍状况,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的融入问题,流动人口在公办学校的师生关系、心理等问题。导致这一状况发生既有民工子女自身的内部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的外部原因。

多样性教育在公办学校中的策略与前景

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是我国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取得的巨大进步。但“进入”距离“融入”尚有距离,与“提高”更不可同日而语。当前基于生源多样性的现状的研究具体聚焦在如下一些问题上: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普遍状况,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的融入问题,流动人口在公办学校的师生关系、心理等问题。

1.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情况研究

部分研究者对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吴恒祥(2003)对江苏苏南某县级市公办中小学中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状况,包括其学习、交往、家庭教育、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状况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发现,流动儿童少年在“意志品质”、“成长潜力”、“办事能力”等方面与本地学生大体相当,甚至占较大优势,总体表现尚可,但在大多数指标上与本地学生还有甚至有较大差距。[12]贾晓静(2007)通过整理和分析已有的有关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认为随迁子女在入学机会、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取得学业成就的机会均存在不平等问题。[13]杨文娟(2003)则提出面对进入公办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应确立真正的教育平等,包括教育制度平等、师生关系平等、文化传播平等、参与活动平等、教育评价平等等,让每个孩子都接受良好的教育。[14]

2.公办学校中流动人口子女的融入问题研究

范元伟(2008)从本地生与外地生交朋友的意愿角度分析流动儿童与本地学生的融合问题,结果发现,92%以上的本地生愿意与外地生交朋友,但家长却往往对此持反对意见,成为本地生与外地生交友的一个非常显著的影响因素。从流动儿童的视角来看,仍然有22.7%的流动儿童感觉难以与本地生交朋友。不过,那些外地城市户口的流动儿童,显著感觉容易与本地学生交朋友;那些在民工子女学校读过书的流动儿童,显著感觉难以与本地学生交朋友;那些高年级的流动儿童,显著感觉难以与本地学生交朋友。[15]许传新(2009)从家长的认知和意愿的视角调查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城市公立学校问题,发现“流动家长”送其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不多,普遍认为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不太容易,公立学校收费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16]程仙平(2009)通过对入读上海市公办初级中学的民工子女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民工子女虽然能够进入公办学校读书,但存在对公办学校不融入的现象:得不到城市学生包括城市家长的接纳和尊重,与老师之间存有距离感,不适应就读公办学校的教材教学等。[17]这些“不融入”现象导致进入公办学校的民工子女并未享受与城市学生“同质同等”的教育。导致这一状况发生既有民工子女自身的内部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的外部原因。对于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除了政策上创设有利条件外,还应考虑“为民工子女提供一种‘啥样’的教育模式”——在作者看来,“融合教育”模式是一种理想的选择。杨卉(2007)指出,流动儿童在进入公办学校后,不得不面对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差异,以及学生之间在文化背景、学习特点、心理文化和行为特点等方面的差异。[18]针对这些差异,公办学校必须吸收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必须改革管理方式,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等,推进教育平等。(www.xing528.com)

3.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的师生关系研究

杨文娟(2003)指出,对于流动人口子女不仅要保证其在公办学校入学上的平等,更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穿真正的平等,建立“双向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其重要途径之一。这当中,学生要尊重教师,教师更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文化和差异等。[19]不过吴恒祥(2007)以沿海某经济发达市13所公办中小学为样本,对公办中小学教师对借读的流动儿童少年的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教师群体对流动儿童少年借读的态度呈现相互抵牾的状态,一方面认识到应该平等对待他们,另一方面对借读生整体印象欠佳,主张对流动儿童少年到公立学校借读加以限制的占比过半;此外,不同学段、性别、学区的教师对待借读生的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20]

4.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的心理问题研究

甘柏花(2006)认为,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特殊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进入公办学校后心理问题较为突出,集中体现为自卑[21]马利军、梁祖阳(2009)抽取广州市海珠区“流动儿童”300名和天河区“常住儿童”186名,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对儿童自我意识进行测量,试图了解小学5—6年级“流动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状况。结果显示:与城市常模和“常住儿童”相比,“流动儿童”总体自我意识水平较低;父母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及学习成绩均对“流动儿童”自我意识有一定影响;生活环境变换、居住地流动性大和父母的日常行为,都是影响“流动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