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最可怕:揭秘自欺欺人之害

最可怕:揭秘自欺欺人之害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家已经尽力了,几千年来,说得最好的还是人家。老子说玄牝,就是拿当时最常见的事物做类比,这样大家才好理解。我们的问题就在于考虑问题的时候,第一个先把自己有问题的可能性排除了,然后千方百计去找别人的问题。怎么才能避免自欺?所以,妄图故意歪曲人家原意的行为,无异于以卵击石,只能是自取其辱。我们读《道德经》的唯一目的,就是拿去实践,而不是拿去跟别人争对错。

最可怕:揭秘自欺欺人之害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六章)

又来描写道了。老子特别喜欢谷啊、溪啊这些洼地,也特别喜欢用若啊、或啊、不啊这些若有若无的表述,当然玄、虚也都是他的偏好。其实这就是人家写作风格,是在作类比,本来也没办法精确。告诉了我们一个大方向,又给我们指出了错误方向,我们就应该知道怎么走了,至于具体的道路,只能自己走着看。对于这种风格,很多人想多了,觉得老子有点藏着掖着,背后肯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你看,这就是不实践带来的后果,想象一下,如果是我们要描写老子所描写的对象,自己会怎么写?拿起笔来自己试着写写,看能不能写出言之凿凿的描述?很可能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吧?或者写出来了,回头再看人家老子写的,就把自己的稿子当废纸扔了。写的东西都一样,语言还不如人家生动,留着又有什么意义?这时候我们就知道老子不是有所隐瞒,“道可道,非常道”,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了吧?人家已经尽力了,几千年来,说得最好的还是人家。

还有一些字在当时是很常见的字,例如这个“玄牝”,现在生活在城市的人估计一辈子都没见过耕牛吧?农村用耕牛也越来越少了。大家广告里常见的是奶牛,这些牛大多数都是引进品种,从荷兰进口的,是经过了几十代杂交筛选出来的,产奶量极高,跟中国本土的耕牛在各种体征上都有天壤之别。所以,在现代人印象里,牛就是荷兰奶牛那样的。加之农业机械化,现在很少有用耕牛耕种的吧?所以,本土耕牛已经很少见了。古代耕牛就很常见,属于生产必备工具,很多朝代是不允许杀牛、吃牛肉的。《水浒传》里动不动来半斤熟牛肉的都是梁山好汉或者土匪,吃牛肉就是跟朝廷对着干的标志。

一般耕牛就两种,我们现在知道“老黄牛”,而另一种就叫“玄牝”或者“玄牡”,玄就是黑中带红的那种颜色,玄牝就是黑红色的母牛(“牡”则可指公牛)。我们现在去网上搜照片,耕牛还是玄色的居多。老子说玄牝,就是拿当时最常见的事物做类比,这样大家才好理解。谁知道时过境迁,读者反而没见过牛,还觉得这是个什么稀奇玩意呢。如果老子现在重写,他肯定也就不用这个来比喻了。

当然了,用这个比喻,我猜还有一个原因,下面这些少儿不宜了,大家谨慎阅读。这个“牝”字,左边是个牛,右边是个匕,这个匕在甲骨文里,就是女性生殖器的形状,所以这个字就是母牛的意思,后来引申指母兽。与之对应的是牡,右边这个土,在甲骨文里就是男性生殖器的形状,所以这个字是公牛的意思,引申指公兽。

大家是不是觉得老子这个比喻有点为老不尊、老不正经呢?其实啊,古人对这些东西没那么多忌讳,既然它在那里,就没什么不能说的。所以,这就叫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了。生殖器这东西,不管我们说还是不说,它都存在,难道还能割了不成?人家说的时候,我把它当作一般事物就好,别总去脑补,去想那些不可描述的画面。是我们自己非得往歪了想,难道为了不让自己想歪,还要消灭所有可能引起邪念的东西不成?

这就是孔子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少儿不宜结束,下面请正常阅读。还有“谷神”这个词,不是有了神字就神秘主义、封建迷信了,那你现在说的“学神”“股神”“赌神”“篮球之神”是不是都是神秘主义、封建迷信?谷神这个神,除了在《道德经》里,谁还听说过有这么个神?所以,老子也是怕大家想歪了,用心良苦地造出了一个新词,为的就是让大家知道,他说的不是什么神仙,而就是“学神”一类的比喻而已。(www.xing528.com)

读书、看文章,先去理解人家的意思,理解透彻了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只有当自己理解透彻了,才有能力批判。上来就抱着找碴儿的心态读,我们读它干什么呢?一无所知也可以“批判”,对不对?只不过这种批判被叫作“杠”。

大多数人没办法进步的原因不是父母不行,也不是国家不行,父母要是没有我们,人家过得好着呢。国家有的是能人,只有我们不行,是谁的问题?我们的问题就在于考虑问题的时候,第一个先把自己有问题的可能性排除了,然后千方百计去找别人的问题。这就叫灯下黑,所以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老子这句话还是在比喻“道”,空无一物却运转不息,就像母牛的产门,可以不停地孕育、生产,绵绵不绝、用之不尽、生生不息。我们就别再抬杠说产门里不是空的,有子宫,子宫里有受精卵,人家比喻是为了让我们了解比喻对象,不是让我们研究比喻本身的。

如此掰开了揉碎了讲,是不是就知道老子并不是故弄玄虚了?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不停地演变,很多字我们后来用得越来越少,以至于就让很多人产生了神秘感,怀疑老子为什么用这些字?是不是在暗示着有一种神秘力量?而大多数人是懒得思考的,所以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或者自己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说服自己是对的,有时候明显驴唇不对马嘴的,也可以自欺,在心里暗示自己“就是这样”。

怎么才能避免自欺?我们还是要跳出来,例如,思考一下自己读《道德经》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出去跟人家显摆自己博览群书、见解独到?那我给你指条明路,去读梵文佛经,因为那玩意没人弄得明白,可以信口开河,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中华文化没有中断过,《道德经》里面许多字都能溯源,原意、引申意一目了然,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且,前后五千言,翻来覆去说的就是道、德两件事,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反复地说,前后有不少相互印证。我们得承认老子比自己的水平还是要高吧?要不怎么人家的著作跨越几千年流传下来了呢?所以,妄图故意歪曲人家原意的行为,无异于以卵击石,只能是自取其辱。

我们读《道德经》的唯一目的,就是拿去实践,而不是拿去跟别人争对错。我们之所以对,只能是因为实践有效果,否则的话,就算把所有人都说服了,可做什么都搞砸,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顺便说一句,大家用粤语朗诵一下这段,它是押韵的。《道德经》里面很多文字,其实都是押韵的,只不过我们现在口语发音变化,不容易发觉。这意味着什么?《道德经》其实是诗的语言,怎么读诗就怎么读《道德经》,大体就对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