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使用这个方法确保读懂本书

使用这个方法确保读懂本书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像我们在运动时要先学习标准动作一样,读书第一个标准动作就是不许念,包括不许在心里念。所谓“读商”是个模糊概念,并不用刻意追求,就像智商一样,都是以成败论英雄的马后炮,所以不必纠结,我杜撰这么个词只是为了更简单地表述而已。当然,这只是从读书角度而言相对容易,即便找到了书,如何读懂,如何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再如何融会贯通到实践当中,这些都是所谓“学习”的问题,在后文会谈到。

使用这个方法确保读懂本书

本书体系虽然复杂,但一切复杂问题最初都是技术问题,因此在开始阅读之前,不妨先来谈谈“如何读书”,掌握方法之后自然事半功倍,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读书面临的首要问题并不是没时间、不想读、不知道读什么、读不懂,这几个问题都是其次,最大的障碍是开始读。对于任何新事物,开始总是最难的,启动需要外力,维持匀速运动则不需要,就是这个道理。而难以启动的最大原因是,读书慢读着费劲,半天看不了几页,甚至要一个字一个字在心里默念出来才能读得下去,这就是阅读技术的问题了。是技术,就需要训练,要训练就要制订训练计划,而一个好的训练计划的关键就是建立一个快速反馈机制。对于反馈机制而言,虽然负反馈也不可或缺,但是我们更需要也更难获取的却是正反馈,如果没有正反馈则不符合人性,负反馈会令人有挫败感,让人看不到希望,容易中途放弃。我们不妨就把本书作为自己读书计划的启动,从这本书开始练习自己的阅读技术。

用本书训练阅读能力,比较差的情况是,刚开始读书时要用手指指着每个字,一个字一个字看下去;好一点的,不用手指了,改成在心里默念,这两种都是最初级的方式,效率非常低,究其原因就是对文字不熟悉,找不到关键词,所以只能逐字扫描。为了提升速度,我们需要强迫自己改变习惯,而首先要改变的是不能把字念出来,在心里念出来也不行。通过眼睛看,然后理解再往下看。就像我们在运动时要先学习标准动作一样,读书第一个标准动作就是不许念,包括不许在心里念。如何才能做到不念呢?一是刻意提醒自己,二是要扫描得足够快,第二点比第一点更重要。扫描太快什么都读不懂怎么办?不要紧,我们做好一个预期,这本书要读十遍,而第一遍只是为了摆脱陌生感,并不需要读懂。有了这样的预期是不是就不再担心速度影响效果了?我并没有开玩笑,我的意思就是建议各位用扫描的方法快速读十遍。读十遍之后你会发现,次数多,但每次用时很短,总时长反而会缩短,而理解却比原来透彻得多。如果能够坚持这种方法不放弃,少则一周,多则一月,就能做到不念了。

做到不念之后,阅读速度会明显加快,但是仍然不够快,因为看书时用眼的习惯还是错误的,眼睛还是在逐字扫描。这时我们要开始锻炼找关键词的能力,先从一行中开始找,注意不是一句话,而是纸面上的一行,否则去找句子的起止也会浪费时间。这个过程会长一些,可能要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时间,但这是最高效的阅读方式,没有之一,就像跑步必须摆臂一样,是被无数实践验证过的,所以按照标准训练,不要浪费时间重复发明轮子。

熟练了在一行中找到关键词后,阅读的速度会大幅提升,这时已经迈过了阅读技术的门槛,并且开始走上了正循环,摆脱了枯燥的基础训练,就能够开始从阅读中获得乐趣了。当然,即便仅仅针对技术而言,这也只是入门,如果把阅读分为十个段位,这时我们在一段。不过迈过了这个门槛,训练就不用咬牙强迫自己了,因为我们可能已经轻微上瘾了。在技术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快识别关键词的效率,开始从一个自然段中去寻找关键词,这时阅读速度应该是最初的几倍了。当然,这时候对关键词的把握可能不是特别准,所以在扫描了一遍关键词后,还是没有读懂,那就需要增加识别词的数量,即做第二次扩展扫描,因为扫描的速度非常快,所以即便一页书扫描三四遍,也远比逐字默念快了不止一个数量级

到了逐段扫描的程度,基本就到了二段,眼脑的配合已经比较协调了。这时候容易犯的错误是抑制不住快速阅读的冲动,这样会忽略掉很多重要细节,因为对语言感觉还不够灵敏,或者说“读商”还不够高,看到一个关键词很可能不确定是不是该扩展扫描,或者压根没有识别出来而略过了。这个阶段要抑制住求快的冲动,我们还只有二级段位,是个技术还未成熟的初学者,我们仍然要以训练技术为主,即每页刻意增加两三次扩展扫描,即便自己认为没有必要,甚至扫描之后发现确实没有必要时仍然要这样做,这是提升“读商”的关键,只有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包括需要扩展的和不需要扩展的两种实践经验之后,在面对新的一页时才能够根据第一次扫描进行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额外的扩展扫描。(www.xing528.com)

所谓“读商”是个模糊概念,并不用刻意追求,就像智商一样,都是以成败论英雄的马后炮,所以不必纠结,我杜撰这么个词只是为了更简单地表述而已。在基本能够判断是否需要扩展扫描后,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基本合格了,这时可以升为三段。到此,技术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接下来就应该关注后面的问题了,即读什么书?读书有什么用?按照我们的训练计划,假设已经熟读本书,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考虑选书了。我们可能已经不再迷惑于读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不管有什么用,起码可以让自己觉得很过瘾,就像运动一样,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状态,即去掉了功利目的,若非如此则不能享受读书的乐趣,这时我们要准备书单了。

这之前我们还是要说一说读书的意义,基本有以下几类:发现那些以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获得那些已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印证那些自己认为知道的。第一类,发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也叫认知突破。功利地讲,这种收获的意义最大,可以让我们发现另一个世界,然而其获得也最难。难度有二,一是书的质量良莠不齐,观点千奇百怪,起初我们可能看着都新鲜,觉得醍醐灌顶,而实际上有些只是哗众取宠,只是我们缺乏经验不好分辨。对于这一点,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尽量读经典,因为经典作品的作者通常是他那个年代的佼佼者,而且经典书籍经过了千百年优胜劣汰的筛选流传下来,是经过了考验的。当然读经典也有个问题,就是通常比较晦涩难懂,甚至有些是文言文,所以退一步,去读一些后人对经典的注解或者解读(例如本书),然后再回过头去看经典。二是既然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那么就无法有的放矢地去寻书,只能通过多阅读去碰运气,这一点并没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只能加大基数,量变引起质变。

第二类则简单很多,因为我们知道想要了解什么,即便大多数时候不那么清晰,但至少会有线索,可以去网上搜索,去读别人列出的书单。当然,这只是从读书角度而言相对容易,即便找到了书,如何读懂,如何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再如何融会贯通到实践当中,这些都是所谓“学习”的问题,在后文会谈到。

第三类,看似没什么实际价值,实则不然。原因有二:一是当我们尚未形成完备的思想体系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不知道自己是对还是错,如果有前辈能告诉自己这里错了,则可以改,如果告诉自己那里对了,则可以排除一个不需要改的部分,这些确定的部分以后会成为思想体系的骨干,即已经证明了是对的部分,骨干多了体系也就稳了;二是,有时我们会与作者观点一致,好像跨越时空遇到良师益友,交流到深处会心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形成自己的书单后,就到了四段,关于读书,无论以多么苛刻的标准去衡量,我们都已经入门了。读书虽然始于技术,但终于艺术。所谓艺术,即是一个混沌系统,因素层出不穷,关系错综复杂,无法精确描述。例如读书的更高境界,至少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把所获取的知识关联成网,再组成多维结构的立体网,这样才能记得住、实践中才能用得上;二是在实践中的运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三是价值观的建立。以上三点都留待后文中再谈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