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体例跟《论语》差不多,属于语录体。我们得弄明白一个前提,那就是古往今来,人们日常说话通常是不会用书面语的。老子也不例外,平时跟人聊天也不会张口闭口“道可道,非常道”,他说的一定是白话。就像我们现在说话一样,可以引经据典,但要是满口的“之乎者也”,有人搭理才怪。现代人如此,古人也是如此。
古代书写的成本高,所以古人用文言文作书面语,现实原因就是为了降低书写成本,否则像我现在这样啰唆、不加节制地说起来没完,一本书刻出来估计要等个十年八年,可真的要一字千金了。
既要节约成本,又要把话说明白,怎么办?古人有办法,他们从用字上面下功夫。首先,尽量不要出现废话,这就跟当年拍电报是一个意思,按字收费,所以大家都斟酌再三,力求用最简单的几个字把事情说清楚。例如:父亲生病快不行了,你快点回来。转化成电报就是:父危速回。其次,要把每一个字用精,最大限度地挖掘单个汉字的潜能,真的是咬文嚼字。所以,文言文里面的任何一个字都不是随便用的,用口语解释恐怕有的字能写一句话,有的字可以写篇文章,甚至有的字都够写一部书了。例如这个“道”字,写它的早已不止一部书,古往今来注疏无数,可现在看来,还是没写清楚。最后,古人发现篇幅实在太受局限,就算把单个字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也还是写不清楚,那怎么办?于是,他们创造出了一种叫“意境”的东西,就是通过文字给我们以想象空间,方法可以是比喻。虽然说得没那么严谨,甚至也不那么清楚,但是可以给你指个方向,你自己往那个方向走,边走边看,走得远了看得多了,自己就明白了。明白之后,这些文字也就不再重要,这叫“得意忘言”。
这是中国人极高明的地方,通过“意境”试图把自然语言的能力压榨干净,以至于中国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自古就分不了家,诗词歌赋、议论文章,他们既是哲学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学艺术的体裁,其本身就是对美的追求。
当然,有优势就必然有劣势,优势和劣势并存。优势是有深度,甚至使人常读常新,也可以让人浮想联翩,随着阅历的增加,领悟也就增加了。所以,理解《道德经》靠的主要不是“学”,而是“习”,也就是练习实践。好比一个人篮球理论知识看得再多,也学不会打球,对不对?怎么才能学会呢?去球场练才行。打一场比赛再去对照理论复盘,看看问题在哪,带着答案回去再打,把毛病改掉,如此往复,就可以成为高手。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理论上的一些文字、语句有些出入就没必要吹毛求疵了,这些偏差在实践之后都会自然而然地被校正过来。管他写的是分解训练、还是协调发力呢,只要我们最后把标准动作做熟练、变成了肌肉记忆,自然就成了高手,谁在运动场上打球还会想着“哎哟,我这个动作不标准吧?”
劣势也同样明显,就是牺牲了精度。西方以他们的语言为原型,提取出了形式逻辑,进而有了数学,数学也是一种语言,它是语言应用的另一个极端,追求精确。数学对模糊是零容忍的,必须清晰地定义每一个概念,每一个数字和符号的定义都不能变,变了就是错误。而数学之美也正在于此,基于几个直观的公理就可以建构出一栋摩天大楼,而且整个系统之精密与优雅,足以让人产生美的享受。只不过,这种精密必然牺牲了深度,它将客观世界做了高度抽象,高度之高以至当我们把它还原到客观世界时,已经找不到完美的对应物,例如最简单的射线在客观世界中就找不到,连光线都是弯曲的,还有什么事物可以是平直的呢?这种高度抽象使得数学在描述复杂系统时捉襟见肘,例如,我们甚至没办法预测任何一个人的行为,因为那背后是一个混沌系统。(www.xing528.com)
所以,人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中,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必然缺一不可。而汉语系统在目前看来,是最完善的自然语言系统,因为每一个文字都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再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简体字,这就把每一个文字变成了一部电影,其信息量远超字母语言,甚至在维度上都将碾压字母语言。
扯远了,还是回到《道德经》。上面说了这么多,就是要告诉大家,不要钻到文字堆里面去,读书是为了实践,不是为了研究茴香的回字有几种写法。弄明白文字的含义就好,重点是结合实践去体悟文字的意境,有人给我们指了条路,我们就不要总是盯着人家的手指看,说:“你这不是手指头吗?怎么是路呢?”
《道德经》之所以写成这样,除了前面讲的成本限制、自然语言局限等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就是,它不是老子本人静下心来一气呵成写出来的。相传,关令尹喜死乞白赖求着老子给他讲“道”,然后他将老子讲的内容记录成书。这样一来问题可就多了。首先老子是不是真的给他讲透了?《道德经》是讲了干货没错,但是也太过浓缩了吧?老子当时是怎么展开讲的?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了。就算当时真的讲透了,那关令尹喜听得怎么样,记录得怎么样,理解得怎么样,这就又隔了一层吧?然后,尹喜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成五千言《道德经》,这已经是几手信息了?再之后,经历几千年的传抄变成了现在这样,谁能说得清楚老子原话怎么说的?
这些语录中,有些重复了,有些顺序可疑,有些甚至可能真的就抄错了,但是全篇看来,恰恰是这些重复使得容错率大大提高,以至我们有兴趣去还原老子核心思想。当然了,这冗余也可能就是有意为之,正是人家高明的地方。所以呢,劝各位还是别煞费苦心地当书虫了,文字、语句、结构统统不重要,什么才重要?学以致用才重要,读了《道德经》,觉得自己理解了,如果能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应用并获益,那就说明我们理解对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