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后英国电影在中国市场的传播与竞争:《流动的影像》

战后英国电影在中国市场的传播与竞争:《流动的影像》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战后英国电影的突飞猛进,对其他国家电影来讲,无疑是一个新的威胁。战后中国市场中的外国电影,形成了以美国电影、英国电影和苏联电影“三分天下”的局面,无论是从市场宣传,还是从影院放映角度,都体现出了明显的竞争势头。

战后英国电影在中国市场的传播与竞争:《流动的影像》

1947年,在比利时举办的国际影片展览会上,摘得最佳影片桂冠的是英国电影《虎胆忠魂》(Odd Man Out,1947)[297],而美国影片《黄金时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1946)虽然在本国获九项奧斯卡金像奖,但在此次影展中却仅获剧本一项小奖。这对素来称雄于世的好莱坞来讲,不啻是一次巨大的讽刺和打击。同年,《亨利五世》在纽约首轮戏院连映49周,卖座打破历史纪录;《相见恨晚》和《七重心》在南美洲开映后,竟使得本来流行一时的狄安娜·宝萍的歌唱片及玛莉·蒙丹的五彩片望风而逃,不支败退。加之1948年第14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办,英国电影公司摄制了当时的彩色新闻片,输送到全世界放映。上海的《世界电影副刊》杂志从1948年第2期开始,做了大量的“世运影片特辑”报道[298],在当时影响巨大。由此可见,战后英国电影的突飞猛进,对其他国家电影来讲,无疑是一个新的威胁。

战后中国市场中的外国电影,形成了以美国电影、英国电影和苏联电影“三分天下”的局面,无论是从市场宣传,还是从影院放映角度,都体现出了明显的竞争势头。为了保证绝对的市场优势,各国电影不断调整自己的“在地策略”,来应对中国电影和其他国家电影的冲击。这种策略既体现在宣传方面的竞争,也体现在对影院的争夺,从而保证自己在中国市场中的有利地位不被动摇,尤其是“二战”结束后,随着英国鹰狮电影公司的崛起,英国电影在中国市场中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与此同时,为争夺观众,也与美苏电影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

[297]本片由英国导演卡罗尔·里德(Carol Reed)导演,获1948年第一届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最佳英国电影奖。1947年10月8日在上海卡尔登大戏院首映。(www.xing528.com)

[298]这些报道文章有:《参观世运的明星们》《几个被遗漏了的精彩镜头》《评:世运会彩色片》《从摄影世运彩色片观后》《世运会摄片目睹记》《钱旭沧谈:世运归来:“世运会彩色片”拍摄目睹记》《从亚漱伦克那里得来的:世运会彩色片摄制经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