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故事匮乏的年代,重拍经典成了当代电影工业生产模式中经常采取的方式。从电影工业的角度来讲,重拍经典的价值在于其市场效益的潜在性和可能性。而决定是否重拍,最终的考量还是来自市场的接受与观众的喜好。观众消费的目的就是获得愉悦,从而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力度成为衡量影片价值的唯一标准。齐格蒙特·鲍曼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分成两个过程,即生产者社会和消费者社会。如今,资本主义的高度发达促使整个人类社会快速进入了消费者社会模式。相对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等以生产活动为中心的生产者社会而言,消费者社会的最终形成是人类社会高度发达的结果。然而,正是由于物质商品的极端丰富导致了人们审美文化的转移和变化。加上大众传播媒介无孔不入的行为,人们的审美取向受到深刻影响。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家詹明信在分析后现代社会构成元素时,列出的第一要素便是:“后现代文化给人一种缺乏深度的全新感觉,这种‘无深度感’不但能在当前社会以‘形象’(Image)及‘模拟体’(Simulacrum,或译作‘类象’)为主导的新文化形式中经验到,甚至可以在当代‘理论’的论述本身里找到。”[51]可以说,无深度感的平面化、去思想性的娱乐化,是现代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且这种审美追求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对艺术创作提出的要求便是:简单通俗、感性娱乐。因而,平庸化的作品被大批量地粗制滥造出来。
在电影创作领域,“暴力和性”成了商业电影经久不衰的宣传口号,也成了观众长期以来的追求与期待。2005年,中俄两国合作拍摄的电视剧版《静悄悄》的改编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然而,从各方面反馈的消息得知,观众讨论的焦点是“女兵沐浴”段落是否会是全裸体出镜。即使小说作者瓦西里耶夫与1972年版本的导演罗斯托茨基多次阐释女兵裸体行为与色情无关,但是依然无法阻挡消费者的好奇心。作者所希望的“纯洁的注视”,与观众“有所企图的注视”发生了巨大的错位。纵观整个故事脉络,其实很容易发现,裸体的展示并不是为了给观众提供一个性幻想宣泄的渠道,而是出于鲁迅所说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目的。梅洛·庞蒂就曾经说过:“身体是我们能拥有世界的总的媒介。”即身体是一个拥有诸多变量的统一体,那它就不仅仅只是“性的身体”,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的存在。然而,在消费社会盛行的年代绝不需要如此复杂的思考。当年罗斯托茨基在拍摄这段场景时煞费苦心,他在摄影机镜头前加了一层薄纱,营造出了一种朦胧优美的意境。这段花掉1000米胶片的段落,最终只保留了30秒。然而,当影片在送往苏联文化部进行审查时,被当局者勒令将这段全裸沐浴段落全部删除。后来,导演去克里姆林宫找到了勃列日涅夫。最终,在勃列日涅夫的干预下才得以保留。
在新版本中,导演不仅强化了在小木屋里的女兵洗浴段落,更是在后来的追捕德国兵的森林里又加入了一段在瀑布下的全裸沐浴镜头。很明显,这是导演在当下的环境下为了吸引观众所采取的策略。难怪鲍德里亚曾大声疾呼:“最美的消费品便是‘身体’。”他认为,“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Corps)”。在消费文化蔓延的今天,被解放了的身体“变成了救赎物品”,并且“在这一心理和意识形态功能中它彻底取代了灵魂”。[52]
在上文说到的新版本中女演员选择的问题,正是向消费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的一次妥协。在艺术创作中,女性形象抑或女性身体,从来都是一个永恒存在,她们是永不休止的话题与症结,正如波德莱尔所言,“那是一颗神明,一颗星星,支配着男性头脑的一切观念”,“她身上产生出最刺激神经的快乐和最深刻的痛苦”。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以丢失每个人物的个性特征为代价。在影片中如何呈现剧中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社会的关切和焦虑。(www.xing528.com)
[51][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M].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4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