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文写作技巧及实战解析:避免沉迷数字突破

公文写作技巧及实战解析:避免沉迷数字突破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数字失准、失真,一些关于民生实事的“数字突破”即使看起来再美,也难以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被就业”“感慨”表明群众对“数字突破”现象的无奈,同时表达出对当前政府工作作风的失望。但公众对民生实事上的“数字突破”缺少认同,绝不是“误差”造成的。公众反感和忧虑的,是人为制造的“数字突破”,以及对“数字突破”的自娱自乐。

公文写作技巧及实战解析:避免沉迷数字突破

标题好比文章的“眼睛”,既是呈现文章内涵的“窗口”,又是连通文章与读者心灵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范文七的标题虽然完美地呈现了文章的主旨要义,却有些平淡老套,如果放在10年前,这也许是一个好标题,但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当下,其创新性与吸引力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构思不太讨巧,一个好标题应当设计巧妙,警策醒目,引人入胜,富有启发性、猎奇性和传播性。如果将标题修改为《一组数字将“惠民”变成了“亏民”》,相较于原标题而言,其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另一方面是“惠”与“亏”同时押韵母“ui”,阅读起来既有“美感”又有“口感”,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二是写作手法趋于平淡,原标题采用的是平铺直叙手法,词语选择也较为朴实平凡,没有使用任何修饰手法,因而缺乏触发情绪、悬念、遐想的“机关”。如果将标题修改为《“数字突破”说到底是“思想堡垒”的突破》《“数字”妆容美化不了群众的生活》《数字“失真”,丑化的是形象,失去的是民心》,将修饰手法引入其间,相信更能吸引读者目光。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一件惠民实事。

【评析】

这一开头给出结论,也抛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整个段落简洁明了,入题迅速,符合评论“短、平、快”的特点。评论材料的开头常见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亮明结论(或定义),通常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另一种是“事件+结论(或定义)”。

第一种模式,类似于本文“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一件惠民实事”的开头,不遮不掩,直接亮出观点,给人扑面而来之感。

第二种模式,则是以故事、问题、现象、领导讲话(或名人名言)、事件背景作为开头引语,在段落结尾处常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或定义)。比如,2020年3月6日,《人民日报》的评论版有一篇标题为《“两手”都要硬 “两战”都要赢》的文章开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抗击疫情、战胜疫情,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要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统筹“两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确保“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

这段话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讲话”作为引导语,在结尾处以“‘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来总结观点,点明中心。这种“事件+结论”的模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评论材料写作模式。

去年6月,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等6部门就此联合制定指导意见,提出了具体要求。随后,全国各地闻令而行,努力推进,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不少成效,很多地方取得“突破性”进展。

【评析】

“闻令而行”“努力推进”“‘突破性’进展”,表明政令畅通,上下一心,惠民政策得以快速实施,整体形势比较乐观。

不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听听公众的切身感受,看看媒体的深入调查,我们也要警醒——有些“突破”恐怕只是“数字突破”。如果数字失准、失真,一些关于民生实事的“数字突破”即使看起来再美,也难以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评析】

“不过”,从段落上构成了转折。阐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负面社会反应,与前面内容的正面社会反应构成鲜明对比与反差,目的是引起各级的重视、反思与关注。“如果”二字,虽然是假设的修饰手法,却是作者内心实实在在的结论——“数字突破”即使看起来再美,也难以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一结论是对前面部分的总结和收尾,如果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构思思路,前面部分就是处于“是什么”阶段,后面则将进入“为什么”阶段。

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近年来,从就业率到人均年收入,从房价指数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少地方政府公布的民生数字,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有着较大落差。因此,有人开玩笑自己“被就业”,也有人感慨自己“收入拉了大家后腿”。

【评析】

“这个问题”指的就是“数字失准、失真”问题,是对前一自然段中心思想的继承,也是对问题引发负面影响的进一步阐述,目的是为突出问题的危害性,引起各级高度重视。“被就业”“感慨”表明群众对“数字突破”现象的无奈,同时表达出对当前政府工作作风的失望。

诚然,数据统计的天然缺陷,比如统计方法、统计口径的问题,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抽象数字难以反映具体诉求的问题,使“数字突破”难免有“误差”。但公众对民生实事上的“数字突破”缺少认同,绝不是“误差”造成的。(www.xing528.com)

【评析】

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发展逻辑,本段正式进入“为什么”阶段,主要阐述造成“数字突破”的客观原因,对前面问题现象进行回答。“但”,是一个常用转折词,是由客观原因向主观原因发展的转折点,表明后面段落即将进入深层次原因的挖掘与分析。“绝不是”,意在表达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切欲盖弥彰的行为都是徒劳,实事求是才是改变作风应有的态度。

对客观因素导致的“误差”,公众可以接受。公众反感和忧虑的,是人为制造的“数字突破”,以及对“数字突破”的自娱自乐。

【评析】

辩证分析问题原因,由客观因素分析转向主观因素分析。本段是一个过渡段,阐述主观因素的重要性,也是为后面主观分析做铺垫。

失真失准、缺少认同的“数字突破”,是“造”出来的,也是“逼”出来的。造,因为数字就是成绩,就是亮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注了水的数字更加光鲜,更加引人关注。逼,因为数字就是指标,就是考核。一些部门习惯于“年初简单压指标、年末向下要数字”,在乎的是数字的“大与小”,而不是“真与假”。

【评析】

具体分析问题原因。“造”“逼”两个动词的背后,都是人为的操纵,更加突出主观因素在问题中的主导作用。“造”,反映的是个人价值观的失信;“逼”,反映的是单位领导政绩观的偏移。整段语句精练,论据直击要害,对问题发生的原因分析入木三分,既有强烈的警示效果,又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本是批评“大跃进”的句子,这里原句引用,意图就在指明“造”和“逼”是作风问题,是浮夸作风的滋生与萌芽,蕴含其中的指责之意溢于言表,令人警示警醒。

关乎民生实事的每个数字,都应是沉甸甸的。须知,数字是干出来的,不是造出来的,也不是规划出来的。数字会说话。它说出的,不仅是工作成绩,也是工作作风。看“数字突破”,我们既关注它的“量”,也关注它的“质”;既听提供者的“一家之言”,也听参与者的“众家之言”。以现实为基、因实干而成的“数字突破”,尊重规律、经得起检验的“数字突破”,才是更真实可信、真切可感的成绩,才是更有含金量、更造福群众的成绩。尤其是民生领域的一些新探索、新改革,要循序渐进做“加法”,切不可患上“数字焦躁症”,追求所谓“乘数效应”“几何级增长”。

【评析】

自本段开始,范文七进入“怎么办”阶段,后面内容将围绕如何解决问题来展开。提出解决办法之前,本段主要围绕转改作风的重大意义进行阐述分析,既是为“怎么办”做铺垫,也是引起各级高度重视。“沉甸甸”三个字,意在强调民生工作绝无小事,它是一项影响长远和根基的基础性工作,务必彻底解决好、发展好。文章相继使用了“是……不是……也不是”“不仅是……也是”“既……也”等一系列表示并列的关联词,极大增强了句子和段落的语气气势,传递出强大的真理力量,令人信服。“含金量”“加法”“数字焦躁症”“乘数效应”“几何级增长”,引用与数学相关术语,不仅更加贴合文章主题关键词“数字突破”,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写作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想象空间,与“数字”的枯燥呆板截然相反,效果好于就事论事和平铺直叙。

做好民生实事,切莫追求掺水的所谓“数字突破”。对此,省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在部署脱贫攻坚任务时,省委书记李强就强调,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数字脱贫。不能搞“垒大户”“堆盆景”,更不能在数字上“注水”,贫困户“假脱贫”“被脱贫”。一种是超越实际。要从实际出发,不要层层加码,不要搞到力所不及、力不从心。唯有坚持这样的“数字观”“政绩观”,“突破”才能不只停留在统计报表上,各项民生实事才能真正落在地上,办在群众的心上。

【评析】

本段重点在于阐述“怎么办”。段首直接抛出结论,用于统领全段中心。而后引用领导讲话精神为文章观点(结论)定调,确保文章观点方向正确(引用领导讲话有三个方面的好处:一个方面能提升文章站位和层次;另一个方面为观点找“靠山”,让论点更稳;再一个方面,直接引用领导观点,能快速切题)。“唯有”,起到强调主题的作用,突出防止“两种倾向”在“数字突破”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同时也是文章收尾的一种常见写作手法。

新闻评论类的材料怎么写?通过解析这篇新闻一等奖作品,相信大家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与理解。其实,任何文章的写作都务必遵循逻辑与规律,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的“材料必求之于自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只要我们的思路符合自然规律,就能创作一篇有意境的高境界的宏大诗篇。

现在网络上很多爆款文章,在创作过程中,都遵循这样一个万能模板,虽有形式上的一些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遵循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这样的模板同样适合评论类文章。

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来写,一篇评论文章通常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语入题——通常以故事、问题、现象、领导讲话(或名人名言)、事件背景等引入。第二部分:给出定义(或中心思想)——用简短的、高度凝练的、具有启发性的一句话,对第一部分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全文的中心或主题。第三部分:抛出问题,制造矛盾——这部分通常从两个层面展开,先写负面现象,再写正面现象,正反观点碰撞,制造矛盾冲突,增强文章的可读性。第四部分:分析问题——辩证分析第三部分涉及问题的深层次矛盾,从崭新视角揭露问题本质,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第五部分:解决问题——针对问题给出醍醐灌顶的解决办法。

其中,第一、二、三部分属于“是什么”,第四部分属于“为什么”,第五部分属于“怎么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