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就像手工串手链,把一颗颗小珍珠经过有序排列和组合,用丝线规则地串联起来,便成了精美的饰品。手链制作的工艺过程,像极了文章构思的过程。手链上的每颗珍珠,代表的是现实中一项项零散的任务或一个个零星的观点;手链上的丝线,代表的是串联任务与观点的文章主线。丝线串珍珠的过程,就是材料完整的构思过程。
公文写作,就像一道道命题作文,最终需要“考官”来考核打分。同时,公文写作也像一件件商品,商品销量不仅取决于商品质量本身,还取决于受众的认可度。因此,公文写作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第三方的选择权。也就是说,只有准确把握第三方需求,才能把得住公文写作的方向盘,从而避免盲目构思、跑偏主题。
我们该如何摸清第三方需求,构思一篇高水准的文字材料呢?
(一)从任务上把握需求
任务是决定材料写作方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公文构思需要从任务类型、目标、性质、特点、权重、效果上权衡把握,才能确保构思方向不偏离。这里以任务性质、权重、效果三方面为例,投石问路,抛砖引玉,帮助大家掌握从任务层面挖掘公文构思的思路与技巧。
1.从任务性质上把握
要搞清楚任务是什么类型的活动,从而确定材料的构思方向。材料究竟是写成工作总结、调查报告、讲话稿,还是写成简报、纪要、计划?这些都需要根据任务的类型来确定。如果该任务是试点任务,材料就要写成经验类的汇报材料;如果是专项活动,那么在活动初期就要写成方案、计划和部署讲话类材料,活动结束时就要写成总结类材料,活动过程中也许还需要写简报类材料,甚至是新闻的消息、通讯、评论等稿件。所以,不同类型的材料,往往构思角度和方法也各有不同。
2.从任务权重上把握
要从全局上把握任务的质量与重量,从而确定构思材料的侧重点与方向。比如,构思年终总结材料:第一步,需要把全年大大小小的任务按时间顺序列清单,为全面把握任务的权重提供完整素材;第二步,对年度工作清单按权重进行分类,确定哪些工作是上级统一部署的,哪些工作是单位领导常提起的,哪些工作是战略性任务,哪些工作是一般性任务,哪些工作是专项任务,哪些工作是阶段性任务,哪些工作最能突出特点与业绩,哪些工作最能展现单位特性与风貌……只有准确把握任务的权重,才能确定构思材料的着力点与方向。
3.从任务成效上把握
公文按成效分类,通常分为三类:一类是报告做法、困难与需求;另一类是总结经验和成果;再一类是宣扬先进事例和做法。以撰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阶段性汇报材料为例,在构思时就应当从主题教育阶段性的成效层面来考虑。比如,在这一活动中,单位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绩?有什么先进经验值得推广?有什么打破常规的创新性做法?有什么典型人物值得宣传学习?还存在哪些困难需要解决?如果我们带着这些“问号”来构思,那么材料的针对性就很强,在质量上也会更上一层楼。
(二)根据领导,把握需求
材料能否过关,最终得领导说了算。这一特性决定了构思公文材料时务必要考虑到领导的意图、身份,以及性格特点等因素。所以,在构思材料时,唯有把领导摆在核心位置,才能准确把握领导所思、所想、所需,我们构思时才能对门对路,才能快速定稿。
1.充分领会领导意图
写作之前究竟是先拉提纲再与领导交流,还是先与领导交流再拉提纲呢?机关有经验的“老笔头”认为,与领导交流和列提纲不分先后,关键在于准确领会领导意图,确定写作主题方向。如何准确领会领导意图呢?
如果写作者琢磨不透领导意图时,要么是写作者还不具备独立构思能力,要么是因信息不对称,拿捏不准领导意图。出现这些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全面收集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认真研究文件精神,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框架,对任务进行剖析研究,然后积极与领导沟通,在重复多次的交流中,逐渐领会领导意图。
如果写作者不能完整领会领导意图时,表明写作者具备一定写作经验,能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但因举一反三能力不足,最终还是需要领导点拨才能敲定写作方向。出现这种现象,最好的办法是分为三步骤:第一步,与同事和相关部门交流信息,确保掌握第一手数据、案例等素材;第二步,提炼写作提纲与主题方向,方便与领导交流时,向领导提出思路;第三步,主动与领导碰头,汇报写作构思与想法,请领导指导完善,进一步领会领导意图,完善和补充写作提纲。
2.把握领导职能职权
“屁股决定脑袋。”作为公文写作者,不能把这句话当作讽刺或戏言,而应把它放在官场法则的高度来理解。
领导是什么级别?在单位处于什么位置?具体职能是什么?职权范围有哪些?该级别领导需要具备哪些素养?等等。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材料构思的方向与准确性。作为公文写作者,充分考虑领导的职能职权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把自己的视角放到领导的位置上,把这些因素考虑周全,写出来的公文才能符合领导身份地位,不至于做无用功。
比如,某单位有三位副职,因其职能不一样,分管领域不一样,那么我们在构思材料时,就要根据三位领导的职能职权的区别,构思出符合不同领导身份的材料。特别是综合办公室的同志,服务对象复杂,更需要在构思时准确把握。
3.了解领导的特点和爱好
从一定程度上理解,文字材料就是一个单位或领导的“脸面”,关乎着单位或领导的形象。所以,我们在构思材料时,应充分考虑领导的性格、习惯、爱好及语言特点,根据领导的需求来“量体裁衣”。只有构思完全符合领导身份和地位,讲领导该讲的话,用领导的语言习惯来表达意图,确保材料中的一字一句充分体现领导的特点,才能维护好领导在公众场合的形象。
比如,有的领导作风干练,不喜欢拖泥带水,材料就尽量写得铿锵有力些;有的领导好风雅,材料就应多多引经据典;有的领导讲话抑扬顿挫,材料就要注意对偶、押韵,多采用“平仄句”“四六句”……写作者准确把握领导的脾性,是减少材料回炉返工的前提,更是确保材料的构思和下笔方向不偏的关键。
(三)从对象上把握需求
所谓公文的对象,就是听、阅材料的人。通俗地讲,材料写给谁听、给谁看,材料就要“长得”跟谁一样。公文通常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不同对象决定了公文不同的“模样”。
1.面向上级
公文的对象是领导或上级机关,在构思材料时,就要尽量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多维度地进行考虑,既要站在上级机关层面战略性地思考,也要立足单位实际战术性地思考,还要站在领导角度进行换位思考。
比如,某县委书记在向市委述职时,构思材料时主要围绕“履职期间的工作特色和亮点、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下一步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三个层面进行准备。从上级机关层面考虑,在材料结构上要力求精练简洁,在行文上要尽量用事例与数据说话,在文风上要避免讲大道理、说空话和套话,避免材料长篇累牍引发上级反感;从领导自身出发,在内容上要涵盖党性觉悟、政治立场、工作思路、创新做法、责任担当、廉政作风等各方面,尽量展现领导卓越的创新能力与纯洁的党性修养。
类似这样的述职材料,全文千余字即可,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因此,在构思时就要准确把握上级的对象特征,明确下发的文件有哪些具体要求,才能确保材料全面系统、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符合上级“口味”。
2.面向同级
这是一种对等的关系,行文时既要遵循机关公文相关规定和格式,又要体现个人谦虚、低调、谨慎和尊重,还要充分考虑对象的特点特征,以便做到与对象身份相符。
某市委宣传部部长在撰写参加“传承华夏文明,筑牢精神家园”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开幕式的讲话材料时,因参加开幕式的主要人群是院校教授、学校老师和学生,所以写作者充分考虑到了参会人群身份的特殊性。在构思讲话材料时,字里行间充满了浓烈的文学与儒雅气息,对参会人群传递出充分的尊重,这也是作者谦虚谨慎的表现。
3.面向下级
与对象之间构成了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在行文格式和语气上既要与写作者身份相符,又要考虑对象的学历层次、年龄阶段、工作属性等因素,让受众对材料内容看得懂、听得进、感兴趣、有回应,这样的公文材料才具有价值与意义。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政治工作者考虑到当时很多普通群众没有接受过教育,甚至不识字,因此所有的宣传标语都非常接地气,尽最大可能地采用大白话、土话和口语,比如“打土豪分土地”“哪个要复辟资本主义,我们打倒哪个”等等,这些标语口号简单直白,乡土气息特别浓烈,即便当时不识一字的人也能一听就懂。虽然这些标语口号算不得有文采,但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愿意听而且听得懂的实在话。正因如此,这些宣传标语像春风细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夜之间便浸润了广大贫苦群众干涸的心田,迅速点燃了红色革命的蓬勃斗志和力量。
这些经典的宣传案例启迪我们,材料能否实现组织意图,很大程度就在于写作者对材料的构思与受众的贴合度是否一致。
很多人喜欢把写作生动地比喻为盖房子,在开始动笔之前,最重要的是搞清楚房子建什么风格,是现代前卫风格、现代简约风格,还是地中海风格、欧美乡村风格、田园风格……确定建筑风格,其实就是确定文章主题,就是明确文章准备写什么,围绕什么来写,准备解决什么核心问题。
如何确定文章主题呢?初习写作者可从三个方面尝试把握。
(一)从领导指示中确定主题
由于领导的指示站位较为高远,手中的“指挥棒”往往指向的是全局,指示中很少明确具体的“站立点”,写作者要一把抓住领导意图的核心,就要听得懂领导的“话中话”,举一反三地领悟领导的内心意图。
比如,某领导要求讲一讲党的建设问题。大家都知道,党建这个问题范围非常宽泛,包含内容也非常繁多,那么,领导指示的出发点在哪里?意图或目的是什么?受众是领导干部,还是全体党员?这些问题必须要落实,否则就把不准领导“脉搏”,材料的主题就不会符合领导意图。
所以,相关人员接到任务后,就紧紧围绕领导意图展开构思。他们把近期上级文件经常强调的、领导近期经常提及的、下级近期反映突出的关键词进行了整理,发现“企业党建”一词文件强调、领导提得最多,最终他们确定以“建设活力和谐企业,提升企业党建质效”作为主题,与领导设想不谋而合,材料很快得以定稿。
(二)从问题清单中确定主题
公文的根本作用是什么?当然是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公文就是废纸一堆。确定文章主题,就是从普遍现象中筛选出核心矛盾,立起问题靶子,瞄准问题靶心,实施精准射击。
如何立起问题靶子呢?具体方法就是,围绕任务罗列问题清单,然后从问题清单中区分哪些是常见问题,哪些是偶发问题;哪些是普遍现象,哪些是深层矛盾;哪些是根本问题,哪些是表面现象;哪些是主要矛盾,哪些是次要矛盾……将问题中的“枝叶”“边角料”全部砍掉,留下问题“主干”,这就是构思时常用的问题排除法。留下的这些问题“主干”,便是普遍现象中的核心矛盾,也是确定主题时的重要素材参考和提炼方向。
比如,办公室在起草“网络意识形态形势与发展对党员队伍建设的影响”的讲话材料时,为避免主题过于宽泛,难以聚集靶心,于是采用“筛筛子”的办法。通过分析舆情现象、网络热词、舆论热点和平台热搜榜,列出舆情清单,然后结合领导意图,排除舆情清单中的“枝叶”,留下问题热点、矛盾焦点与潜在风险,从而确定以“痛打‘落水狗’,为红色基因上色”为材料主题,深刻揭露了“键盘侠”诋毁革命英烈的战略阴谋与险恶用心,以及党员干部意识形态遭遇颠覆的风险,实现了“以小见大”“一叶知秋”的效果和目的。
(三)从主次观点中确定主题
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思路断链、内容重复、观点矛盾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构思材料主题时,没有将主题与主次观点间的逻辑捋清楚,也没有细致考虑到主要观点之间、次要观点之间、主次观点之间是否重复、矛盾,从而导致主题混乱,写作进行不下去。
一篇文章通常只有一个主题,但主题下可能涉及多个观点,这些观点可能还包括多个子观点。在构思材料主题时,要掌握主题统领观点的方法,就好比下面千条线上面一根针,这根“针”就是文章的主题,这些“线”就是文章的观点。
如何将“千条线”穿过“一根针”呢?其实这里面隐藏着一种独特的写作方法——“观点倒推法”。当我们敲定不了材料的主题,也就是确定不了材料的中心,但又希望把某些有特色的工作和成绩体现在材料里时,“观点倒推法”就能派上用场了。具体方法是:第一步,从具体工作中提炼观点;第二步,将这些观点按工作性质或类别分类,比如按经济、党建、管理、安全等分类,各类别之间务必按一定逻辑排列,通常是并列、递进关系;第三步,在各观点的基础上,倒推出文章的中心,也就是文章主题。
比如,一篇《全面形成合力,建设活力社区》的文章,确定“全面形成合力,建设活力社区”这个主题,是因为文章的“一、领导推动;二、典型带动;三、宣传助动;四、业主行动”四个子观点之间保持着非常清晰的并列关系,分别代表了四个不同层面,很容易让人想到“合力”这个词;并且,由于四个层面涵盖的范围广,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全面”,因此由子观点顺利地倒推出了“全面形成合力,建设活力社区”这个主题。
构思框架,就是为文章搭建骨架,搞清楚文章写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来写、主要观点与次要观点之间以什么逻辑关系并存相处,等等。这就好比画一幅素描画,首先要进行形体结构分析,由内到外分析形体特征;其次要确定画面构图,使画面主次关系明确,保持画面均衡稳定;最后要做好形体塑造,使画面中的物体相互间和谐协调,避免喧宾夺主、画面失调,这些细节都需要在构思环节来解决。那么,如何像构思素描画一样构思文章框架呢?
(一)确定主框架
确定主框架,也就是确定文章主题和主观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主题,它就像一面旗帜,其他主观点必须围绕主题来展开。主题和主观点需要相互协作才能构成稳定骨架,撑起整篇文章。(www.xing528.com)
如何确定文章主题?这方面的内容已在前文介绍过,这里便不再赘述。如何确定文章主观点呢?这就好比一道证明题,主题就像论点,主观点就像论据,主观点要紧紧围绕主题的关键词来展开,以强而有力的论据来证明主题的主张。
确定主观点时,注意做到三个“避免”:一是避免思路老套,别人讲过的不写,别人提过的不写,别人会的不写,别人知道的不写,尽量做到新颖吸睛;二是避免自立门户,主观点与主题之间要保持紧密的联系;三是避免交叉重复,主观点与主观点之间保持清晰逻辑,相互间不能意思重复,更不能前后矛盾,脱离主题框架。
【例1】
提高干部骨干理论学习质量
一、领导“领学”,着力提升干部骨干学习自觉性
二、制度“促学”,着力提升干部骨干学习主动性
三、考核“督学”,着力提升干部骨干学习实效性
【评析】
该例的主题是“提高干部骨干理论学习质量”,关键词包括“干部骨干”“理论学习”“质量”。主观点就是论据,主要从“领导”“制度”“考核”三个维度来论证主题,而且三个主观点紧紧围绕主题的三个关键词展开,前后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主观点之间保持着很清晰的并列关系,没有出现交叉、重复、矛盾的现象,“领学”“促学”“督学”三学,高度凝练,富于创新,带给读者眼前一亮之感。
(二)确定小框架
很少有文章是一段通到底的,大多数文章常根据逻辑关系分成几个部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其中每个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王国,都有自己的国王与大臣。国王与大臣之间的关系,就是文章主观点与子观点之间的关系。这就好比房间配电箱里的总开关与各房间照明开关的关系,各房间灯亮与不亮,虽与各房间开关有直接关系,但最终都服从于配电箱总开关。
确定子观点,要牢记三个“必须”:一是必须要踏实务实,把子观点落在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上;二是必须有服从意识,子观点既要服从于上一级主观点,也要服从于文章的主题;三是必须要纵观全篇,处理好不同观点下子观点之间的关系,避免前后观点重复矛盾。
【例2】
运用“学悟讲用”为学研理论提质增效
一、灵活创新“学”,关键在于学有成效
一是区别层次分组学
二是制度推动扎实学
三是活用平台创新学
二、结合实践“悟”,关键在于悟透真相
一是围绕主题边学边悟
二是深入一线边干边悟
三是突破禁锢边思边悟
三、析事明理“讲”,关键在于讲理正向
……
四、融会贯通“用”,关键在于用智辅谋
……
【评析】
四个主观点就好比四个楼层,每个主观点中的关键字(“学”“悟”“讲”“用”)便是每层楼里配电箱的“总开关”,每个主观点下的子观点便是房间里的照明“开关”,这些子观点既围绕各自主观点来展开,又依赖主观点来生存。以第二部分“结合实践‘悟’,关键在于悟透真相”为例,如果没有关键词“悟”统领全局,所属子观点便没有了清晰的“目标”和“中心”,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各自为政,自说自话。因此,确定小框架务必要牢记三个“必须”,才能围绕中心,捋清逻辑,重塑生命力。
(三)确定逻辑关系
什么是文章逻辑?简单地讲,就是文章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并不复杂,常用的逻辑有三种:
1.并列式逻辑关系
并列是指主观点下的子观点之间互为“兄弟”关系,每个子观点都是独立个体,都是自立门户。就好比小区的居民楼,楼与楼之间相互独立,虽互为个体、互不干涉,却又属同一物业管理。
【例3】
强化组织功能,着力提升“四力”
一、提升科学决策力,统筹谋划“一盘棋”
二、提升指导帮带力,建强支部“一班人”
三、提升贯彻执行力,聚力拧成“一根绳”
四、提升党员向心力,烧旺激情“一团火”
【评析】
四个“力”,四个视角,四个维度。“四力”犹如四条平行轨道,相互并列,虽互不侵犯、互不交叉,但前往的“目的地”是一致的,都在齐心协力为“强化组织功能”服务。
2.递进式逻辑关系
递进式逻辑就像爬楼梯,一阶一阶地向上延伸,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每一级阶梯都不可或缺,只有相互协作,相互补台,才能顺利抵达楼顶。
【例4】
把握“四个阶段”,提升写作水平
一、初级阶段:机械模仿,学会“照葫芦画瓢”
二、发展阶段:创造模仿,学会“照猫画虎”
三、升华阶段:脱离模仿,学会“无虎画虎”
四、赶超阶段:推陈出新,学会“出神入化”
【评析】
“四个阶段”是写作水平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逐步发展的过程,符合一般人提升能力的自然规律。四个阶段压茬推进,环环相扣,互为前提,缺一不可,是一种科学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执行力。
3.总分式逻辑关系
总分关系实质是并列与递进的结合,也就是说,总分式关系中各子观点之间的关系既可以是并列,也可以是递进,无论何种关系,都受主观点统领,为主观点服务。
以例2为例,该文章的主题的关键词为“学”“悟”“讲”“用”。四个主观点分别围绕“学”“悟”“讲”“用”展开,前后构成明显的“总分”关系。主观点分别承担“学”“悟”“讲”“用”的阐述之责,然而主观点下的子观点则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关系。比如,主观点“灵活创新‘学’,关键在于学有成效”所属子观点“分组学”“扎实学”“创新学”就是一种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主观点“结合实践‘悟’,关键在于悟透真相”所属子观点“边学边悟”“边干边悟”“边思边悟”就是一种平行的并列关系。由此可见,总分关系是并列与递进的综合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