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文化记忆:聚奎楼传说

乡村文化记忆:聚奎楼传说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聚奎楼志》记载:“友政自幼丧母,祖上世代佃农,穷得无立锥之地,父体弱多病,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年幼,于是他少年时就继承家中农活,翻山越岭挑担挣钱,艰难度日。”一天晚上,杨友政同邓吉商量此事,邓吉十分赞同丈夫的想法,并且同意回家主持建楼的相关事宜。三年后,装修全部结束,杨友政夫妇接到消息后,即刻启程回家参加典礼。杨友政把新建的楼命名为“聚奎楼”,据说还费了一番心思。

乡村文化记忆:聚奎楼传说

太极双仪定位点之北太极之鱼目,位于塘背科。南阳楼建好后,地理先生就对杨氏族人说:“朱氏的‘南眼’已经建好,你们杨氏要考虑‘北眼’的建筑,因为天然鱼目点的水井偏小,与南阳楼对称不起来。”

要建一座土楼,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儿,需要一笔不菲的资金。杨氏族人虽经几十年的艰苦打拼,但终因资金不足迟迟未能实现建楼愿望。话说到了清朝末年,杨氏族人随着一位后生的出世,终于迎来希望。这位后生名叫杨友政(1882—1959年)。

据《聚奎楼志》记载:“友政自幼丧母,祖上世代佃农,穷得无立锥之地,父体弱多病,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年幼,于是他少年时就继承家中农活,翻山越岭挑担挣钱,艰难度日。”

有一年中秋后的一天,友政的舅舅来到他家里,看到友政小小年纪就承受这么大的家庭压力,舅舅心里很不好受,就决定把友政带到南洋谋生。杨父虽然放心不下,但想想这也许是脱离苦难的最好办法,就同意了。

据《聚奎楼志》记载:“他为谋生,16岁那年跟着舅父过番(南洋),经舅父资助,从汕头港乘坐木帆船,经过七天七夜漂洋过海到了泰京(曼谷)。”

由于杨友政年少时家穷没有上过学,只认得自己的名字杨友政三个字,完全是个文盲,来到异国他乡,又不会讲藩语(泰语),又无一技之长,因而只能做低贱的苦力工。杨友政先在一个农场打工,干的都是苦力活,每个月薪水只有3泰铢。

能吃苦的人,不会轻易被挫折与失败击倒。杨友政不丧气、不灰心,他抓住机遇,经营起药材生意。从零售到批发,他的生意越做越大,29岁时创办了“福安堂”药行,经营中药、西药、泰药,屹立于三聘街(唐人街)热闹之地。

事业成功后,杨友政不忘家乡父老乡亲,当得知家乡要搞公益事业时,他慷慨解囊。由于一心一意做生意和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他耽误了婚事,后经友人介绍,于1921年与一名叫邓吉(1902—1993年)的女子成婚。邓吉生在贫苦家庭,也不识字,但她贤惠,有超强的记忆力,是杨友政生意上的得力助手。杨友政自从娶了邓吉后,生意上更加顺畅,钱也越赚越多。

有了钱后,杨友政就准备回家建一座楼房,他曾听说过祖宗想建楼,但因贫穷而没有建成的事儿。一天晚上,杨友政同邓吉商量此事,邓吉十分赞同丈夫的想法,并且同意回家主持建楼的相关事宜。

1925年,农历十二月的一天,杨友政夫妇从泰国乘上货船,经过七八天后终于回到大峰村。宗亲听说杨友政夫妇此次回家想建楼,十分高兴。这天晚上,大家齐聚一堂就如何建好土楼,展开热烈讨论。一位大伯建议:“广东大埔有一个地理先生是我们的宗亲,名叫杨达三,我们就请他过来看看吧!”“可以,明天安排一个人去请他。”杨友政说道。(www.xing528.com)

第二天一早,塘背科一位年轻人,带着杨姓宗亲的使命前往大埔。杨达三得知宗亲来意,甚是高兴,大峰村的情况他多少知道一些,建好此楼是书写太极村格局的最后一笔。很快,杨达三便择了一个时日进行奠基,在开工前,杨友政也令人到永定请来建楼师傅,并将建楼的重任指定给一位堂亲全权负责。

相关事宜安排好后,杨友政夫妇又匆匆启程,向着异国他乡飘摇而去。到了第三年,楼的主体工程结束,杨友政由于生意走不开,邓吉只身回家,当她看见一座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心情很激动。

接下来是如何装修的问题。邓吉通过了解,得知芦溪有位师傅善于雕刻,水平很高,就亲自到芦溪考察。一天下午,她来到绳武楼,看到上面的木雕石雕赞叹不已,当场聘请了六位雕刻师。

第三天下午,邓吉挑选的六位雕刻师准时来到大峰村报到。邓吉办了一桌丰盛的晚餐为他们接风洗尘。师傅们觉得东家很好,在雕刻过程中,他们精雕细刻,丝毫不敢大意。看着师傅们精雕细刻,邓吉放心了。一天早上,她告别大峰村,又回泰国了。

三年后,装修全部结束,杨友政夫妇接到消息后,即刻启程回家参加典礼。

杨友政夫妇回到家里,一座以八卦形式建筑,结合闽粤古民居风格,三间一单元布局,内设天井,工艺十分精致、整体十分精美的土楼呈现在他们面前。看到这座美丽的楼房,杨友政非常高兴地说:“经过六年打拼,我们终于建成一座完整的三层高的土楼,楼很合我意。”

杨友政把新建的楼命名为“聚奎楼”,据说还费了一番心思。查资料得知:“奎是星宿名。奎星主文章,故有关文章、文运、文字的事,多加奎字。”杨友政寄寓明确,他希望下一代能好好读书

平和

素材提供者:黄志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