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马戏(芗剧)是全国300 多个剧种中横跨海峡两岸的剧种,是闽南语系的主要地方剧种、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在开展对台文化交流,联络海外侨胞乡情亲情中起着别的剧种无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都马艺人丁顺谦跨出国门,把这一剧种传播到文莱、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南靖不但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田螺坑土楼群,还有诸多非遗艺术品类。金山镇都美乡的“都马班与都马调”就是其中之一。
无论言歌仔戏,还是曰芗剧,此处称之为“都马戏”自有缘由。“都马戏”的“都马”是地名,“都”是南靖县金山镇都美村的“都”,“马”是邻村马公村的“马”。1941年,农历五月十三,为纪念都美村中的庙神帝君爷诞辰之日,都美村与马公村的七位绅士共同发起组建闽南改良戏班,称“都马班”,因在抗日战争期间,又称“都马抗建剧团”。抗日战争胜利后,“都马班”名声大振,远播闽南他乡区域。“都马戏”,主要声腔源自闽南古老的说唱曲艺“漳州锦歌”,以锦歌传统唱本为内容表演的歌仔阵非常时兴。后邵江海、林文祥等艺人在“漳州锦歌”的基础上创作了新腔“杂碎调”(吸收当地的民谣、民歌、小调再创作出叠板“杂碎十一字”句式)的戏演,1951年才定名为“芗剧”。
1948年12月,“都马班”在导演叶福成率领下,登船赴台演出,中国台湾著名戏曲专家刘南芳女士在她撰写的论文《都马班来台始末》中这样描述:“目前台湾歌仔戏中并列的两大曲调,一种是传统的七字调,另一种就是都马班自大陆带来的‘都马调’。都马调由于十分悦耳动听,而且即兴力强,抒情叙事两相宜,风靡了台湾的歌仔戏界,引起了广泛的学习。都马班除了带来都马调之外,还带来大批的新兴曲调,被此地的戏班冠以‘都马哭’‘都马叠’‘都马走路调’‘杀房调’等不同名称。”2001年,百年歌仔盛会在台湾宜兰开幕,为缅怀歌仔戏——芗剧的一代宗师邵江海,主办方在主题音乐会中特别安排了一组“都马调”的演绎。(www.xing528.com)
都马戏所在乡镇,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不仅有“竹马戏”四平锣鼓乐,万民参与游村串社,声势浩大的“火把节”,还有闻名闽西南一带的传统特色“千家宫”的“九月半埔”庙会,四台戏连演七天七夜,盛况空前。
(南靖)
素材提供者:陈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